「五胡亂華」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令人痛心疾首的奇恥大辱,匈奴、鮮卑、羯、羌、氐內遷,直接顛覆了中原王朝的統治,還將北方漢人拖入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民族災難之中。
據相關資料統計,五胡亂華前北方漢人約為1500萬,之後北方人口銳減至約400萬,平民死亡人數多達1000萬以上,幾乎到了瀕臨滅種的邊緣。
在五胡政權頻繁更迭的時代,大批不堪蹂躪的北方士族紛紛逃向南方,約90萬人成功南渡,占當時江南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
但這段長達135年的血淚史,在史書中卻鮮有詳細記載,就連歷史課本對此也是一筆帶過。那麼,集體噤聲的原因是什麼?「五胡亂華」真的有那麼殘忍嗎?
▏「五胡亂華」是怎麼回事
「五胡」泛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生活在長城外的游牧民族。想必大家對匈奴和鮮卑都比較熟悉,前者從戰國到東漢末年一直是中原王朝強有力的對手,後者則建立了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北魏,間接結束了五胡亂華的大動蕩時期。
▏五胡內遷
自東漢末年開始, 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個少數民族,因氣候和生存環境等因素髮生巨變,導致生存狀況變得極為惡劣。以匈奴、鮮卑、羯、羌、氐為主的少數民族,為了生存不斷向內地遷徙。
在這個過程中西晉對五胡內遷的態度曖昧不明,甚至可以說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當周邊各少數民族的勢力不斷壯大,西晉政權開始走向瓦解時,在消長變化的影響下遂導致民族遷徙活動頻繁。
當內遷的胡人對西晉政權的了解愈發深刻之時,發現西晉已不再是一個強大的中原王朝,遂在自身實力不斷增長的前提下,生出了鳩佔鵲巢的狼子野心。
「五胡」生活在塞外苦寒之地,一直覬覦中原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口資源,當自身實力足以和西晉政權相抗衡時,五胡亂華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用胡策略」
「八王之亂」爆發之後,對西晉皇權造成了致命的打擊,大量的社會資源和人口遭到了毀滅性破壞,朝廷已經無法對諸侯國形成有力的控制。
在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之下,已經無暇顧及不斷內遷的胡人,在默認胡人不斷湧入中原的前提下,又沒有對內遷胡人進行有效的教化,繼而導致胡漢兩族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
「八王之亂」時以胡人為兵的情況十分普遍,例如驃騎將軍王沈之子西晉將領王浚大量使用鮮卑人。在「用胡策略」的影響下,胡人對西晉國力虛實了如指掌,也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這種例子不勝枚舉,以至於胡人成為漢人奴隸成為了司空見慣的事情。再比如西晉文人阮孚的母親就是胡人,所以他體內流淌著一半胡人的血統。阮孚出生時姑姑以《魯靈光殿賦》中「胡人遙集於上楹」的典故,為其取字為「遙集」。
此外,晉代名將祖狄手下有一個名叫王安的奴婢是羯族人,這些胡人在中原地區為奴為婢,甚至被地方官員隨意買賣,淪為了有血有肉的「商品」。
當然,在那個混亂不堪的時代,也有很多漢人流落或被賣到北方少數民族地區,他們的遭遇和中原胡人大同小異。這也導致胡漢兩族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繼而動搖了西晉政權的統治。
▏「五胡亂華」的原因
東漢末年胡人不斷內遷至中原,除了和西晉的策略失誤有關之外,還與客觀因素的影響密切相關。其中,氣候變遷和地理因素是兩個躲不過的重要原因。
五胡亂華之前,長城以外的氣候十分乾燥,非常適合少數民族畜牧。但到了魏晉時期北方地區的氣候環境急轉直下,爆發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小冰期」,導致氣候驟然變得寒冷無比。
「小冰期」對長城內外的氣候都產生了嚴重影響,尤其是華北地區的氣候突然變得十分乾燥,由適宜耕種轉變為適合畜牧。而適合游牧生活的塞外則轉變為不宜居住的人類禁地。
在這種惡劣的氣候條件影響下,少數民族為了生計只能不斷南下討生活。久而久之,南下進入中原地區的游牧民族轉變為農耕民族,在民族聚居的影響下胡漢文化相互滲透。
在這個過程中因生活習慣、文化習俗的不同,導致胡漢兩族逐漸產生了一些不可調和的矛盾。隨著矛盾不斷升級以及漢人生活空間被擠壓,遂出現了歧視和欺壓少數民族的情況。
一些失去土地和生存資源的胡人,轉而淪為了漢人的奴婢。例如并州匈奴人大批量成為漢人奴婢, 而一些漢人也相繼淪為胡人的奴婢。
實則,背後是中原王朝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力不足,採取的一種對各少數民族的招誘策略。殊不知這種引狼入室的做法,最終為五胡亂華的到來提供了必要條件。
▏胡人內遷,積重難返
西晉山陰令江統在《徙戎論》中曾勸諫晉惠帝司馬衷:「若不立刻徙胡,晉室岌岌可危,亦不為惠帝接納。」
西晉並非沒有有識之士,他們早已經看到了胡人內遷的對中原王朝的危害,但並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隨著當時形勢積重難返,,西晉已經無力「徙戎」了,「各附本種, 還其舊土」只能淪為空想。
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建晉之後,為了鞏固司馬氏的政權和保護士族利益大封同宗子弟為王。先後分封了二十七個同姓王,並賦予諸王自行選用文武官員和收取封國租稅的權力。
此外,諸侯王在封國內還有自置軍隊的權利,也就是說司馬氏諸王所在郡國皆是一個個的小朝廷。司馬炎的本意是建立一個藩屏帝室的皇族勢力,但最終卻釀成了「八王之亂」。
司馬炎明知司馬衷是一個智力不全的人,但還是把皇位傳給了這個以「何不食肉糜」而遺臭萬年的兒子,這也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有觀點認為司馬氏才是「五胡亂華」的元兇,一場由西晉皇族內鬥引發的浩劫,殘忍程度令人髮指。
▏令人咋舌的屠殺和掠奪
公元304年農曆十月,氐族李雄自稱「成都王」建立成漢,以及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建立前趙,被視作五胡建國的開始。一直到公元439年鮮卑北魏統一北方,「五胡亂華」才告一段落。
在長達135年間,內遷的胡人先後建立了59個大小不一的少數民族政權,即便有很多所謂的「國」並為得到證實,但同樣對北方漢人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
▏「兩腳羊」
生活在兩宋之交的官員、文人、醫學家莊綽,在為官期間親眼目睹了靖康之難時的慘狀。在其著作《雞肋編》卷中,記錄了北方漢人在金人的蹂躪下淪為「兩腳羊」的史實。
「老瘦男子廋詞謂之『饒把火』,婦人少艾者,名為『不羨羊』,小兒呼為『和骨爛』,又通目為『兩腳羊』。」
骨瘦如柴的老頭兒被金人叫作「饒把火」,意思是肉又老又柴不好熟,在烹制是需要多添柴久燉;而體態豐腴的年輕女子則被稱作「不羨羊」,意為肉質鮮美賽過羊肉。
而「和骨爛」則是小孩子的專屬名稱,意為骨僅需放少量柴火一煮就熟爛。「饒把火」、「不羨羊」與「和骨爛」統稱為「兩腳羊」。
這是金人南下開封之後,靖康之難爆發之時所呈現出來的人間慘劇。殊不知早在「五胡亂華」時期,匈奴、鮮卑、羯、羌、氐南下中原時,就已經出現了「兩腳羊」。
胡人南下時期對北方漢人展開了大規模的屠殺和掠奪,為了滿足無休止的慾望和籌措軍糧,抓捕了無法計數的北方女子,而她們正是胡人口中的「兩腳羊」。
這些失去了人身安全和尊嚴的「兩腳羊」,成為了無數胡人士兵發泄的對象,在一番蹂躪之後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淪為他們的「口糧」。
如此震碎三觀、令人髮指的行為,在史書上卻只是寥寥幾筆一帶而過。當掀去這層遮羞布後,暴露在視野中的儘是罄竹難書的累累罪行。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人一·人肉》中記載:「古今亂兵食人肉,謂之想肉,或謂之兩腳羊。此乃盜賊之無人性者,不足誅矣。」
「五胡亂華」時期的胡人亂兵「食人肉」,似乎已是板上釘釘的鐵證。而他們口中的「想肉」就是「兩腳羊」。試問,何為兩腳之羊?是人也。
李時珍將亂兵稱作沒有人性的盜賊,他們犯下的累累罪行簡直罪不容誅。在長達135年的「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漢人幾乎被屠戮殆盡,大片良田、房屋在鐵蹄的踐踏下淪為廢墟。
「五胡亂華」之殤,讓飽受戰火摧殘的中原地區,足足歷經三百年之後才逐漸恢復元氣,也就是說到了盛唐時期,才逐漸擺脫「五胡亂華」的陰影。
但可悲的是北宋建立之後,一直無法擺脫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最終上演了「五胡之亂」的2.0版本靖康之難,讓北方漢人再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屠戮。
▏結 語
大文豪魯迅先生曾在《狂人日記》中寫過一段「吃人」言論:「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古代歷史中的少數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間的關係,似乎一直處於勢力的此消彼長狀態。任何一方強大之時另一方都會被壓制,即便是漢武帝武力征服匈奴也僅是暫時維持了邊疆穩定。
一直到明末時期滿清入關,似乎北方少數民族始終在和中原王朝爭奪控制權。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也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為後來形成多民族的統一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礎。
歷史教材之所以沒有過度宣傳「五胡亂華」,真正目的是在維護民族團結,這一點自然無可厚非。但多了解一些「五胡亂華」的歷史,對客觀看待民族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五胡亂華」辯證》、《謠讖流傳與「五胡亂華」》、《「五胡亂華」是怎麼回事》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來源於公開網站與平台,若有侵權之嫌一經告知即行刪除。已委託今日頭條自動維權,禁止搬運,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