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臂將軍的革命之路
投身革命意味著流血和犧牲。近代中國革命中,無數先烈獻出了生命,一些人雖受傷致殘但仍繼續奮鬥。
劉疇西、賀炳炎、余秋里三位「獨臂將軍」是這些堅韌不拔的革命者的代表。正如毛主席所說:「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獨臂將軍,只有紅軍能培養出這種人才。」
劉疇西,1897年生於湖南長沙一農民家庭,1922年入黨。面對帝國主義侵略和軍閥混戰,他棄文從武,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成為第一期學生。
1925年初,廣州革命政府以黃埔軍校學生軍為主力東征陳炯明。3月,劉疇西所在的第一團與林虎部在廣東錦湖激戰,儘管兵力懸殊,仍頑強抵抗。
劉疇西負傷帶隊反攻
戰爭持續到下午,教導第二團終於趕到,扭轉了戰局。身為教導第一團第三連黨代表的劉疇西抓住機會,帶領戰友們發起反攻。他左手舉旗,右手揮槍,躍出戰壕,沖向敵人。此時,一顆流彈擊中了他的左臂,但他忍住疼痛,簡單包紮後繼續指揮戰鬥。
獨臂將軍的革命之路
戰鬥後,劉疇西因靜脈破裂和血管潰爛,不得不截去左臂。但他並未氣餒,表示即使只有一隻手也能繼續革命。
大革命失敗後,劉疇西參加了1927年的南昌起義,並在毛澤東和朱德的領導下參與多次反「圍剿」。他在戰鬥中英勇善戰,屢建功勛,被譽為「獨臂將軍」。
1935年下半年,為了給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創造機會,劉疇西負責吸引敵人注意。同年11月,他率部轉戰皖南,但在1月的懷玉山之戰中被俘。
作為紅十軍團的軍團長和黃埔一期畢業生,蔣介石試圖招降劉疇西,但未成功。1935年8月6日,劉疇西在南昌百花洲被蔣介石秘密處決。
賀炳炎:從農家少年到孤膽英雄
1913年2月,賀炳炎生於湖北松滋一農民家庭,9歲喪母,做過許多苦力。他性格剛烈,好打抱不平,這影響了他日後的戰鬥風格。
1929年,17歲的賀炳炎與父親加入賀龍的隊伍,成為紅軍戰士。他作戰勇猛,無懼生死,被譽為「孤膽英雄」。
賀炳炎的艱難長征
賀炳炎因傷勢嚴重需立即截肢保命。長征途中缺乏醫療設備和麻醉藥,醫務人員只能用鋸木頭的鋸子為其鋸掉右臂。
除長征外,他還參與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55年,他被授予上將軍銜。
戰爭中的截肢與後續成就
余秋里因傷勢嚴重需立即手術,但因戰事緊急,只能簡單包紮後繼續行軍。直到紅二、四方面軍在甘南會師,他的左手已干黑、左臂紅腫、身體消瘦,不得不進行截肢手術。由於缺乏必要工具,他們臨時湊合了一把鋸子,經消毒後完成了手術。
余秋里後來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並於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58年2月,他臨危受命擔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帶領團隊發現大慶油田,使中國擺脫「貧油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