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對中國古代歷史比較熟悉,我們就會發現:在宋朝之前,歷史上經常會出現權臣篡國的現象。但是在宋朝之後,就算大臣們掌握了權力,也很難直接篡位!
對於這個特殊現象,教科書上給出的答案,就是科舉制的推廣。在科舉制推廣之後,官員集團對皇帝的效忠程度,大幅提升。這就導致權臣篡國的難度,一下子提升了太多太多,幾乎無法再篡位。
但除了這個原因之外,其實還有兩個重要原因。
一個是唐宋之後收稅方式的改變,另一個是三省六部制的成型。
而這些原因,歸根到底,其實可以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在宋朝之後,權臣篡權的成本,直接被大幅提高,高到個人幾乎無法承受了。
先說科舉制的原因。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發展歷史上,科舉制的出現,絕對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在科舉制出現之前,先秦時期玩了上千年的世祿世卿制。到了漢朝之後,大家則是開始玩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而這兩種制度,本質上其實都是推薦制。
這些選才制度,或許方法和制度有很大差異。但是彼此之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關係的作用,大於個人才能。
在世祿世卿制的體制下,就算你再有才能,還是不如你爹是一個貴族。而在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體制下,你和選拔官員的私人關係好一些,遠比你個人能力強,要更加重要。
但是在科舉制推廣之後,尤其是在宋朝之後,考生個人能力的重要性,第一次超過了關係。
而這樣一來,一個很有趣的變化就出現了。
在這之前,人才想要得到晉陞,最重要的是搞定考評官員。為了自己的前途,如果非要讓人才在皇帝和考評官之間進行選擇,大家大概率會選擇聽考評官的話。
但是在科舉制推廣之後,考官的影響力大幅下降。反倒是個人才學,更加重要。如此一來,考生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高考試結果上面。
而古代的科舉考試,考的恰恰就是儒家的四書五經。而這套東西的核心內容,正是所謂的『忠君愛國』。
所以,在科舉制推廣之後,所有讀書人從讀書那天開始,就逐漸被強化忠君思想。這就導致皇權的基層基礎,大大加強了。
在科舉制推廣之前,一個權臣掌權之後,只要搞定朝堂上的高級,然後再通過權力機器影響中下層官員,就能完成篡權的任務。但是在科舉制推廣之後,就算出現了一個權臣,搞定了中上層的官員,依然無法徹底搞定那些基層官員。
簡單來說,科舉制的出現,讓權臣篡權的成本,變得更高了。
而在科舉制之外,唐宋時期之後,收稅方式的改變,也進一步提高了權臣篡權的成本。
因為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所以正常情況下,國家最重要的稅收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土地稅,你們家有多少地,我就收多少稅。另一個是人丁稅,你們家有幾口人,我們就收幾個人的稅。
而在唐朝以前,這兩種稅,很多時候都是一起搞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從東漢中後期開始,一直到南北朝後期,中原地區長時間玩『莊園經濟』。如此一來,朝廷想要收稅,就必須得先通過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因為地方基層的管理,就是他們負責的。
如此一來,這些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就變相擁有了收稅的權力,以及募集士兵的基礎。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權臣想要籠絡住一個世家大族,只要拉攏這個家族最高層的一兩個人,就可以代表這個家族了。而如果一個權臣,能夠拉攏幾十個世家大族,這個權臣的影響力就會極其恐怖,繼而可以完成篡位的工作!
但是到了宋朝之後,情況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宋朝之後,人丁稅和地稅,開始逐漸分開。這種收稅方式的改變,導致地方上的那些地主,對基層的壟斷能力,大幅下降。
所以,在宋朝之後,歷史上很少在出現南北朝時期的那種『世家大族』。
而沒有了這種世家大族之後,一個權臣想要拉攏一個地區,就無法再通過只拉攏一兩個人來完成。權臣想要向下收攏權力的成本,大大提高了!
除此之外,在宋朝之後,統治機器越來越精密。文官和武將的區分,越來越明顯。在宋朝之前,文官帶兵打仗,武將入朝為官,出將入相,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宋朝之後,文武雙方開始變得涇渭分明,文官很難直接統領軍隊,武將也很難直接參与政務。
這種情況,也導致權臣出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總之,在宋朝之後,權臣出現的成本越來越高。甚至到了一個人一個家族,已經無法完全繞過皇帝,繼而掌握所有權力的地步。
所以,從宋朝開始,歷史上就很少再出現權臣篡位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