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年前,古人的腳印,落在了浙江,從此以後,演繹出深厚的文化沉澱。穿越時空,聆聽歷史的迴響,探尋鑲嵌在古迹風景中的歲月印記,在當代的繁華中尋找萬年浙江的價值。
安吉縣八畝墩墓葬,與紹興印山王陵是否是同一級別?相傳九畝墩曾經出土過一柄刻有八朵花的青銅劍,為何這柄青銅劍與從香港迴流的吳王光青銅劍有諸多相似之處?如果是同一柄劍,吳王闔閭的佩劍為何會出現在越國高等級墓葬群中?
八畝墩,九畝墩組成了一座越國高等級墓園。奇異的外形,特殊的構造,數量龐大的陪葬器。無數謎團圍繞在這座越國高等級墓葬的周圍。伴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很多謎團被考古工作者們一一破解。這是一座與紹興印山越王陵同級別的高等王陵。對這座墓園的了解越是深入,新的謎題又逐漸浮出水面。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是誰,可以配得上如此大型的越國墓葬群?

從規制上看,八畝墩和九畝墩都有各自的隍壕保護,同時,兩者組成的墓園,還有一道更大的隍壕,這不由得引人聯想,兩者會不會是一王一後的關係?八畝墩中埋葬的是後,而九畝墩中極有可能埋葬的就是越國歷史上的一位王。那究竟是哪位越王,就需要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地抽絲剝繭了。
然而越國史前資料缺失,為墓園主人的身份,披上了厚重的歷史迷霧。而這重重迷霧,被一個九十年代的盜墓傳言,撥開了一角,據傳當時丟失了一把青銅劍,上面「刻著八朵花」,這個傳言一直記在安吉博物館原館長程亦勝的腦海中,直到上海博物館將一把青銅劍,從一位香港愛國商人的手中回購過來。

這把青銅劍乃浙北地區出土,程亦勝聞訊立馬趕到上海察看,發現這把青銅劍上刻有鳥篆文「攻吳王光,自作用劍」,一般人看就像是八朵花。通過被盜時間與地域上推測,龍山墓葬群中遺失的「八朵花」青銅劍,與上海博物館從香港回購的「攻吳王光,自作用劍」極有可能是同一把劍。如果真的是同一把劍,那麼新的謎團又出現了,吳王光也就是吳王闔閭的劍為何會出現在安吉龍山的越國大墓中。

回到史籍之中繼續尋找答案——《左傳》有載:「吳伐越,越子句踐御之,陳於槜李, 句踐患吳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動。使罪人三行,屬劍於頸,而辭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於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歸死。』遂自刎也。師屬之目,越子因而代,大敗之。」
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為了擺脫楚國的控制,舉全國之力興兵伐楚。吳軍攻佔楚國郢都後,越國趁吳國國內空虛,出兵偷襲,吳國被迫回師,使得吳國的滅楚霸業功虧一簣。對此,吳王闔閭一直耿耿於懷。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吳國打算抓住這次機會一舉平定越國。新任越王勾踐率軍迎戰,雙方在槜李擺下戰陣。吳軍大敗,吳王闔閭傷重不治,夫差繼位。結合時間,這把青銅劍,會不會便是槜李之戰的戰利品?且之後吳越相繼發生了多場大戰,越國皆大敗。隨之而來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

一柄可能出土自九畝墩的吳王光青銅劍,為我們判斷八畝墩以及九畝墩主人提供了許多新的猜想與可能,墓主人的身份也似乎呼之欲出。兩千多年的越地歷史,總是伴隨著新的考古發現,在世人面前越來越清晰,也鼓舞著更多的考古工作者投入到越地考古中。
來源: 浙江新聞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