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2024年12月14日13:43:03 歷史 1249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文 | 青菀杳聲聞

編輯 | 青菀杳聲聞

12月13日,是我國南京大屠殺的公祭日,南京人民對此尤其嚴肅。

而在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竟然罕見地發了一篇文章,號召在華的日本人不要穿和服,不要說日本話。

文章的其他言辭,更是讓人憤懣:日本人心虛,還想粉飾自己?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日本駐華使館的奇葩警告

日本大使館給出的建議,除了「不穿和服」「不說日語」這樣的標誌性特徵外,還有很多離譜的建議,比如「不要引人注目」「不要在人多的地方聚集」。

日本方面的建議,到底有沒有道理呢?有,但是不多。

和服在日本文化中,象徵著傳統和民族身份,但在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尤其是在南京大屠殺公祭日,和服可能引發情感衝擊。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和服

如果有人在這一天穿和服,可能被視為對受害者的冒犯,可能引發情緒衝突。

此外,「避免大聲說日語」的建議,和上面那個差不多,日本不希望在華的日本人,因為語言問題「引起注目」。

而建議「在公祭日結伴而行」,則體現了一種防範心態。駐華日本僑民的日常活動範圍,通常集中於城市中相對安全的區域,中國城市裡哪有什麼危險?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南京的日本人

日本方面的這些建議,看似關乎安全,但實際上根本說不過去,因為日本大使館給出理由非常牽強:中國反日情緒增加、傷殺事件在各地發生。

日本大使館、外務省給出這種建議,只能反映一件事:日本人在心虛,並且一心想要美化自己,將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度!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日方聲明的隱含意圖

事實上,中國民眾在南京大屠殺公祭日的活動,主要集中於緬懷歷史和倡導和平,例如各地舉辦紀念儀式、歷史教育宣傳等。

這些活動體現的,是銘記歷史的責任感和對和平的追求,而非「反日」情緒的宣洩。

日本方面提及的「傷殺事件」,並無確鑿證據。中國曆來對在華外國僑民提供安全保障,警方記錄和實際案例並不支持這種虛假性敘述。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南京公祭日

相比之下,二戰期間日本軍隊在中國的暴行卻有歷史記錄和國際公認的事實支撐。

日方渲染緊張氛圍的行為,不僅缺乏事實基礎,還可能誤導在華日本僑民,加劇其對中國社會的誤解。

從「安全指南」的內容架構看,部分條款顯然是過度渲染緊張局勢。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公祭日

例如,提醒日本人在公祭日期間避免公開表現民族身份,實際上是對歷史責任的一種規避表現。

此類言論可能使在華日本人,對周圍環境產生不必要的擔憂,增加中日民眾之間的隔閡。

而日本大使館在公告中,將南京大屠殺稱為「南京事件」,這一稱呼本身就體現了對歷史的歪曲。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相關信息

南京大屠殺作為二戰中最殘暴的戰爭罪行之一,有大量史料和證據支持,包括國際友人的記錄和聯合國相關文件。日方試圖弱化罪行性質的行為,是對歷史真相的公然褻瀆。

日本提及「中國人反日情緒容易增加」的說法,是轉移國際視線、逃避歷史責任的典型手段。

在當前的中日經貿和文化交流背景下,中方多次展現友好合作的態度,日本此類言論與實際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中日交流

例如,中國持續推動中日兩國民間交流活動,強調通過合作化解歷史創傷,而日本卻試圖用虛假信息,破壞這一良性互動。

可見,日方提出避免和服、日語等行為的建議,實際上反映了其對歷史問題的心虛心理。

當一個國家在歷史問題上缺乏反省時,往往會對其文化符號的跨國展現產生過度敏感。

這種心態不僅反映在外交辭令中,還體現在對日本民眾的指導上,其本質是試圖掩蓋未正視歷史的事實。可只有正視歷史,才是中日關係更進一步的關鍵!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穿和服

日本要正視歷史!

中日關係歷經風雨,但南京大屠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始終是繞不過去的痛點。

多年來,日本在南京大屠殺等二戰歷史問題上的言行,一直備受爭議。

例如,部分右翼政客和學者聲稱「南京大屠殺」是「虛構」,甚至有人將其淡化為「南京事件」。這不僅嚴重違背史實,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批評。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右翼分子

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早已確認南京大屠殺的性質和規模,大量歷史證據,包括倖存者口述、日軍檔案和國際觀察者的記錄,均表明南京30萬無辜平民在屠殺中遇難。

可日本國內右翼勢力,通過「歷史研究團體」發布所謂的研究報告,試圖削弱這一事實的國際影響力。

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學術誠信,更破壞了國際社會的歷史認知體系。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日本右翼

近年來,日本通過一系列輿論引導,試圖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比如在南京大屠殺公祭日前後,外務省頻頻發布「安全提醒」,稱在華日本僑民生活環境「不安全」。

這些警告與事實並不相符,在華的日本僑民多數認為中國社會安全穩定,民間對日本人的態度友善。

通過這些誇大的警告,日本官方試圖轉移公眾對其未正視歷史問題的關注,塑造「被迫害」的形象,從而逃避國際社會對其歷史責任的追問。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相關報道

這種「受害者心態」還體現在日本國內對二戰歷史的宣傳和教育中。

在許多日本學校的歷史教材中,南京大屠殺和其他侵華暴行,被刻意淡化甚至完全忽略,而更多篇幅被用來描寫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以及日本在戰爭中的「受害經歷」。

這種片面的教育引導,不僅讓日本國內民眾對歷史真相知之甚少,還使他們對亞洲鄰國的受害事實,缺乏應有的同理心。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日本民眾

相比之下,中國民眾對待南京大屠殺的態度,始終是理性且基於事實的。

許多民間組織自發開展歷史教育活動,向公眾展示南京大屠殺的史料,並通過展覽、紀錄片等形式傳播真相。

這些行動體現了中國社會對歷史的尊重與對和平的追求,與日本試圖渲染「反日情緒」的論調形成了鮮明對比。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相關報道

結語:

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悲劇,至今仍然是中國人民心中難以癒合的創傷。

超過30萬平民被殘忍殺害,成千上萬的婦女遭受蹂躪,南京城在這場災難中幾乎被夷為廢墟。

這場暴行不僅摧毀了無數家庭,也對中國社會造成了深遠影響。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相關記錄

為了銘記這段慘痛歷史,我國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每年公祭日,南京人民默哀一分鐘,以表達對遇難者的悼念和對和平的祈願。

這一莊嚴的儀式,不僅是對逝者的追思,也是對國恥的銘記、對未來和平的期許,絕非對日本民眾的仇視。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相關圖片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

南京公祭日前夕,日本大使館警示:不穿和服不講日語,心虛什麼?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上海49歲主婦在家遇害!曾熱情招待兇手!在逃26年的他曾犯案8起,都留下了這一痕迹 - 天天要聞

上海49歲主婦在家遇害!曾熱情招待兇手!在逃26年的他曾犯案8起,都留下了這一痕迹

看過今年的熱播劇《我是刑警》嗎?有多少人被劇里刑警們鍥而不捨的精神所打動?許多網友猜測,于和偉扮演的「秦川」是否有原型?總製作人郭現春透露,所謂的原型背後是我國16萬刑警的縮影。劇中有闡述:隨著DNA、指紋採集、信息庫等刑偵技術的成熟,對一些命案積案的偵破帶來了希望。 還記得去年8月,小儂曾報道過一起...
二戰後首次,德國大選全面動蕩,馬斯克發出嘲諷 - 天天要聞

二戰後首次,德國大選全面動蕩,馬斯克發出嘲諷

德國政壇大選引起全面動蕩,一情況屬於二戰後首次。與此同時,馬斯克對朔爾茨的稱呼發生改變,總理之位的最強對手已經出現。二戰後首次的情況是指什麼?誰又是朔爾茨角逐總理寶座的最強對手? 隨著德國....
三國故事:曹爽伐蜀 - 天天要聞

三國故事:曹爽伐蜀

孫登是孫權的長子,生母早亡。孫權娶了徐夫人之後,就把孫登交給徐夫人撫養。徐夫人很喜愛孫登,孫登也一直把徐夫人當成自己的生母看待。孫權稱王后,立孫登為太子。可孫登卻要求先立王后,再立太子。孫權於是笑著問孫登:「王后就是你的生母啊。現在她在什麼
她圖謀當黨主席!罕見「組閣」名單出現,有誰知真假 - 天天要聞

她圖謀當黨主席!罕見「組閣」名單出現,有誰知真假

老軍觀研評 1月12日,在平台有一定影響的《21世紀財經評論》發出一個帖子,主要內容講的是在外交部有「喬老爺」之稱的喬冠華平反始末,但內容中出現了一份罕見的「四人幫」組閣名單,其中的內容之詳細,情況之罕見特別引人注意。
南北朝時期,堂堂北魏太后,為何會被扔到黃河裡淹死? - 天天要聞

南北朝時期,堂堂北魏太后,為何會被扔到黃河裡淹死?

公元518年,臨朝稱制的胡太后下了一道命令《禁私度僧令》,把度僧的權力從寺廟收歸朝廷。胡太后此舉意在控制僧人的數量,避免僧侶群體不斷擴張,給朝廷的統治帶來麻煩。南北朝直到隋唐,宗教勢力的過度膨脹,都給世俗的統治者帶來了不小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