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2025蛇年
我們將迎來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
按照中國傳統曆法
正月初一是春節
是新的一年的開始
一起來了解
春節的歷史起源和發展演變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早期人類的原始信仰與自然崇拜。上古時代,人們會在年初之際舉行祭祀活動,祈求來年五穀豐登、人畜興旺。這種祭祀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各種慶祝活動,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春節。
在古代,「歲」是一種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莊稼成熟,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春節前後,圍繞著辭舊迎新、祈福納祥、團圓和諧的共同主題,人們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歡慶這一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過程俗稱「過年」。
春節民俗眾多,包括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吃餃子、吃年夜飯、除夕守歲、發壓歲錢、拜年、逛廟會等。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
作為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的影響力正在世界範圍內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近20個國家和地區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文化盛事,為各國民眾帶去歡樂體驗。
(總台記者 曹岩 趙繼哲 邵舒寬 李偉林 馮麗)
相關閱讀
春節上榜!世界「非遺」總數第一,中國是怎麼做到的?(>>詳情)
「春節」申遺成功 有哪些重要意義?專家解讀→(>>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