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土
編輯/兩把刀
有這樣一位將軍,他是唯一以少將軍銜成為北京軍區司令員的將領。
他也是因為名字引起偉人重視,並逐漸獲得偉人喜歡和信任的將領。他就是李德生。
李德生在71年被任命為北京軍區司令員,當時仍然是開國少將軍銜。可見偉人對他的喜歡。
李德生出生於1916年的河南新縣,和許世友將軍是老鄉。他的童年都是以放牛為生。因為家庭貧困,14歲便加入了紅軍開始革命。
他出身紅四方面軍,後來又在劉鄧大軍的隊伍里成長。軍事才能以能攻善守著稱,打過許多大仗、惡仗,負過傷,立過戰功。據觀察,好像紅四方面軍特別能出善打大仗惡仗的猛將。
他最突出的軍事經歷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他是12軍的副軍長,也是下面的35師師長,在上甘嶺戰役時被任命為前線總指揮。
他打仗非常勇猛,戰場上他率部浴血奮戰,面對老美的17國聯軍的飛機大炮,他反覆和敵人爭奪陣地,打退敵人幾百次進攻。
他親自在前線指揮,師部就在一條狹小的坑道內。指揮睡覺吃飯,都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他和戰士們的努力和犧牲換來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
上甘嶺戰役成為世界著名的經典戰例,被載入世界教材。後來的金城防禦戰里,李德生運用「零敲牛皮糖」戰術,率35師與敵戰鬥400餘次,殲敵2萬之眾。
李德生能得到偉人的喜歡,除了能打,軍事水平高。還是有許多其他原因的。最重要的就是李德生的名字引起了偉人的注意,受到了重視,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因姓名結緣」。
1947年,老蔣派重兵對陝北根據地發起進攻,偉人領導隊伍暫時撤出延安,轉戰各地。為了保密和安全,化名「李得勝」。取這個名字是
「離開得勝」的意思。包括周公也化名「胡必成」, 意思是大業必成,都是為了保密和鼓舞士氣。偉人對「李得勝」這個名字非常喜歡,有著特殊的情感。
68年的一次全體會議上,周公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時,引起了偉人的注意,詢問道:「哪個叫李德生?」
因為這個李德生和偉人的化名「李得勝」在讀音上很相近,當偉人聽到時,感到十分熟悉和親切,產生了興趣。當李德生站起來回答'到「的時候,偉人多看了他幾眼,併當眾表揚他:「我們安徽的工作辦的不錯。」
在69年的一次會議後,偉人專門提出要「再看看李德生同志」,於是兩人進行了直接的交流,偉人說自己也曾叫「李德生(得勝)」,並詢問了李德生的年齡籍貫等個人情況。
在交流過程中,李德生樸實的性格,令偉人好感頓生,印象深刻,對他極為滿意。
偉人問李德生在安徽的工作成績是怎麼做到的,李德生回答「大造輿論」,這句回答得到了偉人的稱讚。
偉人認為李德生是個能文能武的能人,於是把他調到了中央,開始提拔重用。在71年的時候,以少將軍銜被偉人提拔為重要軍區司令員。
因名字引起注意,再因能力受到重用。雖然是機緣巧合,但也是因為李將軍本身具有大能力大智慧,才是得到偉人喜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