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1924年9月至10月,江蘇督軍齊燮元、福建督軍孫傳芳同皖系大將、浙江督軍盧永祥在中國東南地區進行了一場激戰。這場戰爭因在江、浙地區展開,故稱江浙戰爭。又因主要牽扯到齊燮元與盧永祥之間的矛盾,又稱「齊盧之戰」。
1、江浙戰爭的背景
這場戰爭的爆發,不僅僅是因為齊燮元與盧永祥對上海的爭奪,而且同當時的國內局勢也有密切的關係。
齊燮元與盧永祥,一個是直系,一個是皖系。他們之間存在著地盤和權力的分配矛盾,這在對淞滬地區的爭奪上顯得尤為突出。
在舊中國,地盤是地方實力派賴以生存的基礎,有了地盤,就能任意搜刮,中飽私囊。上海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在全國政治、經濟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關稅收入每年可達1300多萬元。
另外,每年有大批國內國外的走私鴉片運滬銷售,其獲利更加驚人。僅是由印度運往上海的鴉片,其收入就足夠養活三個師。
因此,上海歷來是地方實力派激烈爭奪的重要目標。
早在1916年袁世凱在位時,任命馮國璋為江蘇督軍,且與江西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占元形成了「長江三督」勢力,他們與西南武人互通信息,並放出反對袁氏稱帝的空氣。
袁世凱為了削弱馮國璋反對帝製造成的後果,特任命第四師師長楊善德駐兵上海,併兼任淞滬護軍使。在官制上,護軍使不受督軍管轄,這樣江蘇督軍馮國璋對上海就沒有管理權。
1917年,楊善德調任浙江督軍,馮國璋要求收回淞滬管轄權未成功。袁死後,馮國璋以後的幾任江蘇督軍,都想把上海管轄權收回,但都沒有成功。到段祺瑞控制北洋政府時期,盧永祥任淞滬護軍使,上海被皖系控制。後來盧又升為浙江督軍,仍控制著上海。
時任江蘇督軍的李純提出了收回淞滬的要求,遭段拒絕,從而引起直系的強烈反對。
直皖戰後,盧永祥繼續盤踞浙江,佔據上海,使得江、浙地帶成了直、皖爭奪的焦點。上海又是江、浙兩地的政治生命線,因此,上海就成為焦點中的焦點了。江、浙地帶由於直皖兩系爭奪激烈,火藥味太濃,直系將領大多不願冒著風險出任蘇皖贛巡閱使之職,最後,曹錕想到了齊燮元。
齊燮元是直系主要將領之一,他對曹錕、吳佩孚並不是很尊敬,同樣曹錕也不像對待王承斌、馮玉祥那樣信任和喜歡他。但由於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期間齊助了曹、吳一臂之力,所以曹錕決定讓齊擔任蘇皖贛巡閱使之職,並且還擔任江蘇督軍。
齊一上台,兩隻眼睛就盯著上海,但因自己羽毛未豐,只得蔽其鋒芒,暫時同盧永祥和平相處,暗藏殺機。當齊站穩腳跟後,便公開表示對上海的野心,企圖吞下這塊肥肉。他向曹錕進言,要求收回上海,驅逐盧永祥。
1923年下半年,齊燮元曾幾次把軍隊開到上海附近,欲以武力奪得上海,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但還是未敢動手。一場江浙風雲暫時平息下去。齊不甘心,暗中組織蘇、皖、贛、閩四省聯盟,等待時機的到來。
曹、吳也很想收復江浙,把直系勢力擴大到東南各省,只是時機還未成熟。東北的奉軍在磨刀霍霍,孫中山正在搞「聯皖」計劃。
齊燮元進攻上海的計劃提出後,吳立即否決,不予支持。這也是後來造成齊、吳不和的原因之一,江浙戰爭沒有立即爆發。
2、盧永祥的「騷操作」
江浙戰爭最終因福建問題而引發。1924年四五月間,北洋政府任命周蔭人為福建軍務督理,任命孫傳芳為閩粵邊防督辦。其目的,一是為了獎勵周蔭人入閩戰功,二是為了進圖廣東。
但是,事實上外力不易打入廣東,而一山難容二虎,福建一省也難容孫、周兩家勢力同時並存。
為開闢新地盤、新局面,孫傳芳力圖向浙江擴展。原被孫、周自福建驅出的臧致平、楊化昭兩部經江西亦進入浙江,在段祺瑞指使下投奔浙江而被盧永祥收編,臧、楊二人擁有的萬餘部隊被改編為浙江邊防軍。盧永祥派臧致平以參議名義督率邊防部隊,並任命臧為邊防訓練處處長。任命楊化昭為邊防司令兼第二十四混成旅旅長。臧、楊所部分駐於閩、浙、皖、贛四省毗連的開化、淳安一帶。
盧永祥此舉,雖擴大了自己的軍事實力,但卻引起蘇、皖、贛、閩四省的不安。5月5日,吳佩孚致電曹錕,議定了四省圖浙計劃。
6月26日,浙江省議會議長提請盧永祥要慎重處置對臧、楊所部的收編問題。
河南省長李濟臣受吳佩孚之託調停此事。湖北督軍蕭耀南致電齊、盧,呼籲一方繼續維持江浙和平,一方解散臧、楊所部。
國會議員何雯也出面向盧調停。齊燮元態度強硬,指責盧永祥招降納叛,並借蘇、皖、贛、閩四省名義強烈要求盧解散叛軍,否則就使用武力迫盧就範。
另外,齊認為,盧收編叛軍正好為直系進攻浙滬提供了借口。
他密電曹錕指出,戰爭打響後,奉軍不能立即採取行動,浙江可一鼓而下。浙江問題解決了,就可以拿出全部力量來對付奉系。孫傳芳也急於向外發展,調兵遣將,積極備戰。曹錕同意了齊的意見,並勸告吳佩孚必須採取「休戚一體」的態度,準備「積極應援」。
吳不再反對用兵東南,並致電北洋政府,主張迫盧永祥解散叛軍的同時,令蘇、皖、贛、閩四省共籌對付之策。
8月,四省聯合要求盧永祥解散臧、楊二部,遭到拒絕。
盧在通電中為自己辯解說:
「當其(指臧、楊)轉戰而來之時,浙並未聲息相通。比其來浙,不能不設法處理。…浙民既可相安,鄰封亦可不擾。」
孫傳芳通電全國要同盧兵戎相見:
「不謂臧、楊抵浙後,長驅入境,怡然如歸,地方有交責之聲,而主人無逐客之令。…茲特躬率三軍為民除暴,助我則友,逆我則仇。」
江浙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從以上情況可知,盧永祥收編臧、楊所實為江浙戰爭爆發的導火線。
3、列強的默許
帝國主義列強密切注視著江浙事態的發展。鑒於戰爭遲早要爆發,尤其是英美帝國主義對盧永祥在上海的統治日益不滿,因而隨著戰爭的愈來愈近,帝國主義改變了以往反對直皖兩系在上海、浙江角逐的態度,轉而支持直系打擊盧永祥。
上海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鴉片販運中心,其中有不少鴉片是來自英屬印度。盧永祥除對從事鴉片販運的外國商人徵收重稅外,還直接派人到印度去販運走私,嚴重危害了英、美商人的利益。英美資本家為確保自己在華的利益,積極支持直系向盧永祥開戰。
1924年夏,美國無線電公司就以「導准」的名義,秘密同齊燮元洽商巨額貸款,以供齊燮元購買軍火。
8月29日,當江浙一帶戰爭臨近之際,美國政府針對中國局勢,專門開會討論。會議不像往常那樣,阻止江浙發生戰事,而是提出江浙與上海的在華美人「此時尚無危險之慮」,這實際上就等於向直系發出信號,直系可以向盧永祥開戰。直系就抓住這個時機,召開軍事會議,部署進攻浙盧的詳細計劃以及籌措戰爭經費。
為支持直系,英國公使馬克列向中國外交部提出建議,禁止在上海周圍(包括水面)30里內駐兵或者採取軍事行動,在此區域內,無論中國何方軍艦均須撤退或者解除武裝。滬寧路不得運兵。
上海兵工廠應予封閉,吳淞口炮台須卸下炮閂。如照此來做,皖系海陸軍力量就得從上海退出。事實上,它是西方對直系的一種支持。
但帝國主義還是要設法使他們在上海的生命財產不受損失。
1924年8月底戰爭爆發前夕,英、美、法、日四國駐華公使照會北洋政府外交部,切實「保護」外僑。
30日,英國公使單獨照會外交部,提出:
「此次戰爭,關於滬寧鐵路及在上海一帶本國人民之利益,如受若何損失,其責任即由中國政府負之。」
北洋政府答覆了其要求,聲明儘力保護外僑的安全。
戰爭前夕,雙方加緊戰爭準備。早在1924年1月,齊燮元就作了同盧永祥決戰的準備,所有「督署(江蘇)重要物件,數日來均已搬運一空」。盧永祥要求上海製造局在20天之內,製造2萬發炮彈,以應急需。並向法國訂購12架新式飛機和10輛戰車。通令各屬,「無分主客各軍,一律補足,以示不分畛域」。齊、盧雙方在軍事上作好了部署。
4、直系的總動員
1924年8月16日,齊燮元召集各師、旅長、鎮守使及其他重要軍官開會,決定對浙用兵。蘇軍4萬人編為8個支隊,以宮邦鐸、盧鳳書、李殿臣、黃振魁、朱熙、楊春普、白寶山、馬玉仁為各支隊司令。齊自任總司令,駐節蘇州,劉玉珂為總參謀長,陳調元留守南京為各路接應,設鎮江、無錫、常州、蘇州、崑山5處兵站。
18日,齊再次召開重要軍事會議,聯合江蘇、安徽、福建、江西等省以及直系有關軍隊,決定兵分四路進攻浙江。
第一路向上海,取攻勢,由中央第十九師師長宮邦鐸、江蘇第三師師長馬玉仁負責;第二路駐宜興,取守勢,由江蘇第五混成旅旅長陳調元負責;第三路向廣德,取攻勢,由安徽第三旅旅長王普等負責;第四路向仙霞嶺,取攻勢,由閩軍孫傳芳和贛軍一部負責,由孫傳芳任總司令。前三路由齊燮元任總司令。
駐廈門海軍也由楊樹庄率領,駛向浙江海域及淞、滬助戰。齊方兵力總計達8萬餘人。
吳佩孚為防奉援浙,積極籌備東北防務。8月17日,請曹錕派陸錦赴天津與王承斌商洽。18日,曹召見第九師師長董政國,囑其速往洛陽聽吳調遣。20日,再召馮玉祥,擬將東北重任委託給馮,但馮答:「力不勝任,願衛京師。」
吳佩孚電令齊燮元:「計劃已定,仰即進攻。」還電令江西督軍蔡成勛出兵一師(三個旅),歸孫傳芳節制。
孫傳芳即於25日編組閩浙聯軍,下轄6個支隊,分別以中央第十混成旅旅長孟昭月、中央第二十四混成旅旅長張俊峰、中央第二師第三旅旅長盧香亭、中央第二師第四旅旅長謝鴻勛、福建第一混成旅旅長彭德銓、中央第十一混成旅旅長王麟為司令,擬分兵三路,大舉向浙江進攻。旋令左翼第三支隊司令盧香亭為前敵指揮。
孫傳芳為表示必勝的信心,臨出發前說:「明年此日請諸君觀潮錢塘。」
29日,曹錕以吳佩孚來電要求馮玉祥軍隊分一部南下援蘇,大部開拔東北,並予馮東北前敵總司令的空銜,乃派王毓芝征馮同意。馮拒不接受,理由是「欠餉未清,礙難調動」。曹又命王承斌說服馮,王因吳佩孚解除其二十三師師長職務,對吳不滿,同情馮玉祥。於是王告訴曹錕,馮玉祥不願分調轄軍,亦不敢任前敵總司令。
9月1日,吳佩孚在洛陽召集「御奉援蘇」會議。張福來、楊清臣、靳雲鶚、王汝勤、田維勤、胡景翼、曹錕參加,馮玉祥、王承斌、馬聯甲、劉鎮華派代表參加。
吳在會議上提出三項主張:
(1)先調靳雲鶚部東下,暫駐浦口為蘇聲援,派楊清臣一部駐防徐海,鞏固後方;(2)電令常德盛等贛軍牽制粵軍助浙;(3)援蘇御奉並重,令駐灤州的彭壽莘第十五師特別戒備,並調二十六師、十三師、第四混成旅及第三師御奉。
5、反直「三角聯盟」的聯合
盧永祥方面,聯合浙江、上海及由閩入浙的軍隊,組成浙滬聯軍,分南北兩路應敵。
其總的作戰方針是:北攻齊燮元,南防孫傳芳。其中浙江省共有4個師,即第四師、第十師,浙江第一師、第二師。第四、第十兩師「兵額、糧秣、軍械,無不足充」,而浙江第一、第二兩師兵額僅足七成,且「軍械蕪雜,咸不堪用」,官兵還有厭戰心理。
在北路,盧自為總司令,下轄三個軍。該路又分三路:
上海、吳淞方面為右路,取守勢,由中央第六混成旅旅長何豐林為司令,福建陸軍第一師師長臧致平、中央第二十四混成旅旅長楊化昭以及朱廣聲等部屬之。
中路向長興、合溪,取攻勢,由中央陸軍第四師師長陳樂山為司令。左路泗安方面,由松江鎮守使王賓任指揮。
南路方面,負責防備贛、閩。由浙江第二師師長張載陽任總司令,浙江第一師師長潘國綱任副司令,防守杭州。浙江第一師第一旅旅長郝國璽為衢防司令,以防孫傳芳自福建進攻浙江。盧永祥方面總兵力達9萬餘人(其中浙軍74000人,滬軍17000人)。
江浙問題關係著反直「三角聯盟」的共同命運。張作霖派楊毓珣到杭州,表示奉軍一定入關助盧,並先匯來300萬元接濟浙滬聯軍的軍餉。
9月4日,即戰爭爆發後,孫中山在大本營會議上宣布「援浙即以存粵」,並於次日下達討伐曹、吳的命令。由此看來,江浙問題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勢,不是東南一隅的局部之爭。
江浙戰爭最終於9月3日爆發。是日上午10時,齊燮元命宮邦鐸進兵上海,向黃渡橋浙軍發起炮擊,浙軍司令朱廣聲下令發炮還擊。蘇軍分兩路進攻,一路沿滬寧線由青陽港進攻黃渡,一路沿太湖西側由宜興進攻長興。
齊燮元親赴崑山督戰,白寶山等也赴宜興指揮作戰。
同時,盧永祥通電就任浙滬聯軍總司令,兵分三路對敵,並且通電歷述曹錕罪狀:「大選賄成,立身不正,武力統一,阻礙和平…」並傳檄反直聯盟出兵討曹。
4日,孫中山在大元帥府召開籌備北伐會議,決定派湘、贛、豫軍參加北伐,遷大本營於韶關,以譚延闓為北伐軍總司令,並發表討伐曹錕、吳佩孚告軍民書及告廣東民眾書,說明了廣東與浙滬的利害關係,指出:
「此戰事且將由東南浙及於東北。…以全國言,浙江、上海,實為廣東之藩籬。假如曹、吳得逞志於浙江、上海,則廣東將有噬臍之禍。故救浙江、上海,亦即以存粵。」決心「當於諸軍會師長江,飲馬黃河,以定中原」。
張作霖同時也通電全國,對盧永祥反對直系予以支持,表示率領大軍,「掃除民賊,去全國和平之障礙」。
5日,孫中山發表宣言:「克日移師北指,十三日親往韶關準備攻贛。」齊燮元於4日也發出通電聲討盧永祥,列舉其「引背叛為聲援」,自稱「軍務督辦之名…擅舉僚屬」,「主張省憲,獻媚浙人」,及私自標榜,挾段祺瑞「以自重」等罪狀。
7日,齊又與吳佩孚通電聲討盧,要求政府「明令討伐」,「殲此大憝」。曹錕據齊、吳電呈對盧永祥下「招納叛亡」令:
「盧永祥公然首先破壞治安違背全國人民愛護和平宗旨,本大總統為戢暴安民起見,盧永祥、何豐林均著褫奪官勛並免去本兼各職,由齊燮元督率部隊,相機剿辦。」
江浙兩軍全面開戰。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