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位於新密的城關鎮,始建於北宋宋仁宗的咸平二年(1001年),距今正好已經是1024年的歷史了。當時建成之後,取義:「法海慈航,誕先登岸;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以才得名為:「法海寺」。
可惜的是,新密的法海寺在明末時期,被李自成的起義軍大量破壞了。到了清代的順治五年(1648年),再由當時的知縣:「李芝蘭」重修重建而成。後來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都分別進行了擴建和加修,以至於到了現在我們還能看到,保存比較完好的法海寺。
不僅僅如此,在新密當地還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叫做:
「玲瓏塔、塔玲瓏,玲瓏寶塔十三層!」
而這句話說的就是法海寺鎮寺之寶:「漢白玉玲瓏塔」,而關於這座塔的由來,還有一段曲折的傳說。
話說在宋仁宗時期,當時的新密市有一任知縣叫做:「柳玉潔」。這位縣太爺是標準的科班出身,兩榜進士的底子,到任之後他深入百姓之間,尋訪市井閭里之所。很少見他端坐在縣衙之內,而在田間地頭都是他忙碌的身影,
只是說來也奇怪,自從柳玉潔到任之後,新密市各種災害頻發!
乾旱的時候,田地滴水沒有;水澇的時候,街道都被淹沒了;秋天的時候,大風能刮三五天;寒冬的時候,大雪足有四五尺!
這種情況足足持續了一整年,讓柳玉潔苦悶不已。轉年春天到來,本來是糧食的成長季節,但是卻有一次發生了春旱,不得已柳玉潔只能往來與田畝之間查看旱情。
這一天中午的時候,柳玉潔剛走出縣衙,準備到西瓦店村查看災情。而他剛走到村口,就遠遠的看到村頭的大槐樹下面,坐了一個打坐的雲遊僧人。
只見這個僧人,仙風道骨、氣度不凡。於是,柳玉潔就上前施禮,想問一問僧人的來歷。
不想這個僧人緩緩睜眼問道:「縣尊,有何指教?」
柳玉潔心中一驚,趕忙再次施禮說道:「師傅雲遊到此,可否到卑衙一敘。」
在這個僧人點頭首肯之後,他倆又回到了縣衙之中,柳玉潔專門讓人準備一桌素齋。兩人吃過飯之後,柳玉潔就再一次問道:
「師傅您有所不知,自從卑職赴任以來,與百姓造福不大,卻常常災害無常!卑職深恐是福德功業不厚,才讓密邑百姓五穀歉收、六畜不豐啊!」
大和尚笑道: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是天地運行的規律而已,不是個人的意志能夠轉移的。」
柳玉潔再說道:
「難道這密邑的百姓,就只能餓死、困死了嗎?」
和尚沒有接話,轉而說道:
「我從洛陽而來,走到新密的時候,遠遠的就望見了在密縣縣衙的上空,隱隱的升起了一團黑氣,貧僧不才妄自推測,不出百日此地將被海水淹沒,到時候這裡將是一片汪洋,人鬼不分!正所謂:『無際水連天,千層浪蓋頂』!」
柳玉潔一聽,心中大驚,一下就拜倒在地,說道:
「大師傅,正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難道您眼睜睜的看著百姓受苦嗎?」
僧人緩緩地說道:
「此乃天地劫數,在劫難逃呀!不過尚有一方可以補救,在縣衙西南五十步開外,方圓三公里之內,尋找一處地表常年水潤的地方,這裡就是東海的蛟龍出世的地方,而這個海眼將直通東海;只有在海眼之上修建一座寶塔,再配上我的親筆真言符咒,可能還可以鎮得住這隻蛟龍,讓他困在東海之中。」
於是,柳玉潔馬上動員了縣衙的全部工人,終於在縣衙不遠處找到了這處海眼。並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修建了一座十三層的漢白玉寶塔,而寶塔的塔身還雕刻的有,大和尚書寫的佛文真經。
自從,這座寶塔建成之後,新密境內一片太平景象,人民安居樂業。後來,經過柳玉潔的不斷打聽,才得知這個大和尚就是大名鼎鼎的:「法海和尚」,新密人民為了感念他的功德,就把這座寺院叫做:「法海寺」,寶塔叫做:「法海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