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包括唐末)有諸多經典關鍵戰役,不過似乎從沒人系統梳理過,今天筆者就拋磚引玉,歡迎來拍磚!
一、清流關之戰
對戰雙方:後周VS南唐
兵力對比:後周數千vs南唐三萬(歐陽修的《豐樂亭記》說是十五萬)
交戰過程:
955年,後周伐南唐,次年正月,李重進破劉彥貞部三萬於正陽,南唐北面行營皇甫暉、姚鳳所部三萬退保滁州城外清流關,柴榮遂命趙匡胤率數千精銳倍道奔襲。
皇甫暉持重,列陣山下,趙匡胤自山後突出邀擊,南唐軍大驚,且戰且退,入滁州城斷橋自守。趙匡胤訪山民用為嚮導,穿行山浮西澗,直抵城下,攻其不備。
皇甫暉等整眾而出,列陣東門,趙匡胤一馬當先突陣而入,大呼:「吾止取皇甫暉,他人非吾敵也!」及至近前,拔劍擊皇甫暉,皇甫暉墜馬被擒,後周軍遂克滁州。
意義:這一戰,不要說十五萬,就算趙匡胤以數千兵力擊敗南唐三萬大軍,也是奇蹟。作為後周攻取淮南、平定江北的決定性一戰,且是「聖人出而四海一」的一戰,不可不入選。
二、晉安寨之戰
對陣雙方:契丹、石敬瑭聯軍vs後唐
兵力對比:契丹軍5萬+後晉兵3萬vs後唐軍6萬
交戰過程:
936年,為了試探皇帝對己態度,石敬瑭假意請辭軍權,李從珂認為老石遲早要反,就乾脆應了,石敬瑭沒辦法,只有造反。於是,大將張敬達、楊光遠、安審琦等率軍6萬南下圍攻太原。
以石敬瑭的兵力和能力絕不是李從珂對手,據劉知遠後來的回憶錄記載,當時太原糧草已撐不了多久,找外援已是燃眉之急。
於是石敬瑭下了血本,派心腹桑維翰去遊說遼主,除了燕雲、錢財,還願認耶律德光為爹。
而李從珂、圍太原的將領們大都沒認識到問題的嚴峻性,後唐根本沒有往雲、蔚等險關要塞增兵阻擊遼軍,大將楊光遠甚至揚言,如果契丹人敢來,必叫他有來無回。
但牛不是吹出來的,9月,耶律德光率五萬騎經後唐忻、代二州南下,二州刺史一槍不放,閉城自守。耶律德光也沒浪費時間,直接繞城而過,於15日抵達太原,隨後就向唐軍發起攻擊。
張敬達、楊光遠等一戰而潰,余部逃回晉安寨駐地。16日,耶律德光聯合石敬瑭包圍了晉安寨的5萬唐軍,並在其四周布下了百里長圍。
驚聞巨變的李從珂連忙遣天雄節度使魏博、盧龍節度使趙德鈞、耀州防禦使潘環、忠武節度使趙延壽,共8萬大軍從幾個方向馳援晉安寨。同時,他也親率3萬兵馬抵達懷州,指揮調度各路兵馬。
但可悲的是,後唐兵力佔優卻各懷鬼胎,趙德鈞一心自立,並不想解晉安寨之圍,其他各部也是躊躇觀望,停滯不前,連李從珂本人也失去了信心,到懷州後就止步不前,整日飲酒悲歌。
11月12日,在乾爹耶律德光的扶助下石敬瑭當上了兒皇帝,而晉安寨被圍的五萬唐軍,在外無援軍內缺糧草的情況下,雖然堅持到了當年的閏11月9日,但最後,楊光遠還是殺張敬達,率五萬大軍投降。隨後契、晉聯軍勢如破竹,僅用了半個月就打到了河陽。李從珂帶著一家老小選擇了自殺,後唐亡國。
意義:消滅了後唐主力,奠定了石敬瑭建立後晉的基礎。
三、柏鄉之戰
對陣雙方:後梁vs後唐
兵力對比:後梁軍7萬vs後唐軍不詳,估計有五萬餘眾
交戰過程:
910年,趙王王鎔不堪後梁控制而轉投李克用,朱溫派王景仁率7大軍攻鎮州,王鎔求救,李存勖親自領兵至趙州與周德威會合,時義武節度使王處直亦派兵5000支援,雙方對峙於柏鄉。
兵力上樑軍佔優,周德威遂兩次勸說李存勖主力不動,而以輕騎騷擾,待梁軍氣衰時,再將其引向平原地帶。
兩軍對峙至傍晚,梁軍飢餓難耐,皆有退意,而這時周德威指揮晉軍主力以騎兵迅猛衝擊梁軍大營,致其陣腳大亂。李存勖、李嗣源也趁勢衝擊,兩相夾攻之下,梁軍大敗,精銳幾乎被全殲,王景仁等率數十騎夜逃。梁將杜廷隱聞訊,也棄深、冀而去。
意義:柏鄉之戰是梁晉爭霸中最具戰略意義的大戰,此戰使後梁精銳盡損,朱溫兩大主力「龍驤」、「神捷」全軍覆沒。同時也削弱了梁軍對河北的掌控,戰後王鎔、王處直全面倒向李存勖,為其後續南下攻梁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青口之戰
對陣雙方:後梁vs南吳
兵力對比:後梁軍7萬vs南吳軍3萬
交戰過程:
902 年,朱溫遣大將龐師古率七萬大軍南下,楊行密則派朱瑾率三萬軍迎戰。
後梁軍駐紮在清口,龐師古自恃兵多,輕視吳軍,沒有妥善修築防禦工事,且軍紀也較為鬆弛。而朱瑾所率之軍以淮南勁旅為核心,作戰經驗豐富且熟悉當地地形。
朱瑾觀察到梁軍營地近水且蘆葦叢生,便心生一計。他先派小股部隊前去騷擾,引誘梁軍出擊,然後佯裝敗退。龐師古不知是計,貿然追擊。此時,朱瑾又暗中派人掘開河堤,大水沖向梁軍營地。梁軍頓時陷入混亂,人馬被淹沒者眾。
隨後,朱瑾率主力全線反擊,而梁軍在混亂中難以組織有效抵抗,經過激烈戰鬥,最終龐師古戰死,七萬梁軍幾乎全軍覆沒。
意義:此戰奠定了楊行密淮南霸主的地位,並對朱溫勢力的擴張形成了強有力遏制,最終形成了北不能統南的戰略格局。
五、高平之戰
對陣雙方:契丹、北漢聯軍VS後周
兵力對比:契丹7萬+北漢3萬vs後周前軍3萬
交戰過程:
柴榮即位後,太原死敵劉崇趁他新立,聯合契丹傾巢而出,意圖一舉滅亡後周。
960年2月,劉崇率軍3萬,以白從暉為行軍元帥,張元徽為前鋒,會同遼國武定節度使楊兗所率萬餘騎及步兵五六萬人,由晉陽南下,於太平驛大破後周軍,直趨潞州。
柴榮聞訊,力排異議,決意親征。劉崇初戰獲勝,便輕敵急進,過潞州而不攻,3月19日,於高平南猝遇後周前鋒軍,激戰失利,退至巴公原列陣。
當時周之後軍尚未趕到,但柴榮還是令列三陣與北漢軍對峙。劉崇輕後周兵少,執意決戰,楊兗勸其不可輕進,也不聽。
不過,劉崇確有自傲的本錢,接戰未幾,後周軍右翼主將樊愛能、何徽就被張元徽打得狼狽而逃,右翼徹底崩潰。
但柴榮何許人也,他激憤而起,竟然以帝王之尊帥親軍奮勇馳戰,他的個人英雄魅力感染了全體將士,後周軍戰鬥力徹底爆發,將不利局勢迅速扭轉,而宿衛將趙匡胤也與張永德各率2000騎,從左右翼奮擊,雖然張元徽復入軍陣死戰,但還是架不住兩大帝王的小宇宙爆發,最終張元徽馬倒被殺,楊兗畏戰而逃,契漢聯軍徹底崩潰,而後柴榮直搗太原,幾乎滅亡北漢......
意義:此戰奠定了後周的霸主地位,也開啟了天下一統的大勢。此後二三十年,中原王朝對上契丹都是採取攻勢,直到趙二的驢車逃命。
六、三垂崗之戰(潞州之戰)
對陣雙方:後梁VS後晉
兵力對比:後梁軍8萬vs後晉軍五萬
交戰過程:
907年,晉、梁雙方對上黨地區展開了激烈爭奪,梁陝州節度使康懷貞領兵8萬,與魏博兵合圍潞州,雖然領兵來援的周德威偶有小勝,但梁軍勢盛,守將李嗣昭大體上還是採取守勢。
908年4月,李克用去世,為防內亂,周德威退軍亂柳以待新王之命。但剛繼位的李存勖早就盯上了潞州這塊肥肉,他認為梁軍肯定會因李克用去世而麻痹大意,放鬆警惕。
於是李存勖親率大軍,身穿孝服從太原悄悄出發,日息夜行,疾馳6天,於4月29日抵達三垂岡下(今山西潞城西南),然後全軍悄無聲息靜待至天明。
次日清晨,大霧瀰漫,晉軍偷襲後梁軍駐兵的夾寨。梁軍果然毫無戒備,大部分將士都在睡夢之中,晉軍殺到後,梁軍相互驚擾踐踏,亂成一團。李存勖命周德威與李嗣源兵分兩路,迅速填平壕溝,燒毀營柵,趁勢掩殺,後梁兵潰不成軍,最終被斬殺萬人,丟棄穀物軍備無數。不久,潞州之圍得解,三晉之地也盡歸後唐所有。
意義:此戰規模不大卻被史學家奉為經典,它是奇襲戰的典範,戴孝出征、千里奔襲、乘霧進擊。
七、瀏陽口之戰
對陣雙方:馬楚VS南吳
兵力對比:馬楚5萬VS南吳3萬
交戰過程:
907年3月,馬殷被朱溫封為楚王,鎮潭州,這引起了其他藩鎮的不滿,尤其是南吳方面,馬殷投靠朱溫,勢必對己不利,再加上地理上湖南的馬楚離江西很近,於是趁著馬殷剛被敕封大意之際,發動突襲。
5月,南吳權臣張顥與徐溫(楊行密已死,其子楊渥傀儡)命戰將劉存領兵5萬戰艦800攻打馬楚,而馬殷也派大將秦彥暉率水軍3萬戰艦300浮江而下,屯於瀏陽口迎戰。
6月,天降大雨,劉存軍糧草不濟,又缺雨具,便欲引兵回撤越堤北,秦彥暉自然不會放過這老天給的機會,於是命大軍追擊。
數日後,劉存數戰不利,乃修書與馬殷請降,馬殷知其乃詐降,不許。秦彥暉繼續引兵追擊,同時,水軍副指揮使黃璠也自瀏陽口引兵夾擊,最終劉存及將領百人被生擒,800戰艦也落於馬楚之手,接著秦彥暉、黃璠等大將出兵嶺南,擊敗割據者劉隱,得嶺南6州,至此馬楚政權實力大增,成為五代十國中實力相當的諸侯之一。
意義:瀏陽口之戰鞏固了馬楚在湖南的歷史地位,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政治格局。
八、象牙潭之戰
對陣雙方:南吳VS鎮南節度使
兵力對比:周本軍7千vs危全諷軍10萬
交戰過程:
909年,鎮南節度使危全諷聯合周邊刺史,聚集10大軍進攻淮南,南吳守軍僅有千人,淮南刺史劉威以疑兵滯敵的同時,秘密派人到廣陵求援。
危全諷則駐紮象牙潭,遣使請馬楚出兵相助,馬殷派指揮使苑玫會同袁州刺史彭彥章合圍吳之高安,以為牽制。
南吳馬步軍都指揮使周本奉命往援高安,但他認為楚軍只是聲援,並非真正攻取高安,一旦擊敗危全諷,高安危局自解,且淮南軍山頭林立,難以指揮,所以只要了七千禁軍精銳迎擊危全諷。
周本抵達象牙潭後,隔溪水擺下陣勢,他先派老弱兵士到對岸挑釁,危全諷出兵還擊,周本兵馬便一觸即潰,涉溪逃回對岸。如是者三,危全諷信心爆棚,於是全軍出擊渡河,可惜,他兵馬雖眾卻來自不同刺史,各有指揮,各自為政,渡河時亂成一團。周本乘其半渡之際,發兵攻擊,危全諷軍自相踐踏,大敗而逃。
隨後,周本乘勝攻取袁州,俘虜刺史彭彥章,接著又攻克吉、饒、信等州,高安楚軍也被驚退,由此南吳盡復江西之地。
意義:此戰周本以7000兵破十萬之眾,堪比陳慶之的千兵萬馬避白袍,這場戰爭對於當時的地緣政治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僅鞏固了南吳在江西等地的勢力,形成了吳楚長期對峙的格局,而且為阻止強大的後梁軍南下奠定了基礎。
九、鎮州之戰
對陣雙方:後唐VS叛亂的承德鎮
兵力對比:後唐軍10萬vs承德軍3萬
交戰過程:
921年,一向與晉同氣連枝的成德節度使王鎔被軍將張文禮殺死,李存勖因正與後梁沿黃河對峙,不願再樹強敵,便授張文禮為成德留後,但張文禮卻首鼠兩端,一面向李存勖上表勸進,一面又私通後梁、契丹,欲將晉軍趕出河北。
李存勖自然不能忍,他改命成德大將符習為成德留後,並命大將史建瑭領軍北上討伐之。
不久史建瑭攻下趙州,進抵鎮州城下。張文禮驚懼而死,但其子張處瑾卻依然負城頑抗。不久史建瑭在攻打鎮州城門時,中流箭而死。
此時晉軍南線壓力劇增,考慮到鎮州已經被圍,李存勖就又把攻擊任務交給了大將閻寶。閻寶吸取史建瑭教訓,不輕易攻城,只派人修牆築壘把鎮州圍起來,並引滹沱水環繞其周。這樣鎮州就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繫,糧食告罄。
但是,兔子急了還咬人,更何況飢不擇食的人,一天鎮州城派出五百人出城尋食。閻寶本打算設伏把他們滅掉,誰知這些人出城後直接攻擊晉軍,閻寶大意之下,竟被摧毀了工事,燒了營壘,被迫退到趙州。
李存勖當即就火了,下令李嗣昭替代閻寶,閻寶慚憤成疾,竟然一病而死。
李嗣昭果然不好相與,鎮州兵想故技重施,出城搶掠,李嗣昭領兵出擊,大殺一陣,把出城的鎮州兵殺了個精光。可惜,李嗣昭還沒來得及嘚瑟,就被幾個藏在破牆之中的流卒射中了腦袋,一命嗚呼。
於是,李存勖又派出了李存進出戰,結果李存進也在東垣渡橋上戰死,李存勖又急調符存審……
符存審到底是晉軍總司令,去了鎮州,堅決不蠻幹(畢竟有四個前車之鑒),他選擇了用內應,於是鎮州城內有人投誠,晚上悄悄用繩子把晉軍拉上城頭……
這下鎮州守不住了,張處謹全家被抓,李存勖一怒之下把他們全剁成肉醬,挖出張文禮的屍首,磔於市,然後親自兼領成德節度使。
意義:鎮州之戰的意義在於顯示了李存勖對叛軍的零容忍,打擊了那些牆頭草,至於攻打鎮州本身,晉軍戰法其實頗值得詬病。此戰入選的唯一原因,就是晉軍接連喪失了史建瑭、閻寶、李嗣昭、李存進四員大將,堪稱五代十國最強絞肉機之戰。
除了上述九個,大家還認為有哪些戰役可稱經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