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賀子珍,這位與中國革命命運緊密相連的女性,帶著她對祖國深沉的愛與未盡的遺憾,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在臨終前,她握著哥哥賀敏學的手,鄭重託付了一件事,這件事不僅傳遞了她的心聲,也成了她生命的最後寄望。
賀子珍,1909年出生在井岡山下的一個普通鄉紳家庭。雖然生活環境平凡,但父親思想開明,讓她與哥哥一起接受了系統的教育。年少時的她聰慧好學,胸懷天下,立志改變當時苦難的中國。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不僅是古代詩人的呼喊,也是賀子珍的初心。受到新思想熏陶,她加入了青年團,積極投身於革命運動之中。
1927年,賀子珍隨革命隊伍撤入井岡山,與毛澤東初次相識。彼時,毛澤東的第一任妻子楊開慧因革命犧牲,他飽受喪妻之痛。在井岡山上,賀子珍憑藉堅定的革命信念與過人的才幹,迅速贏得了大家的敬重。她不僅是能幹果敢的戰士,更是毛澤東身邊細緻入微的夥伴。在這段最為艱難的歲月中,兩人共同經歷了風雨的洗禮,結下了深厚的情感。
在井岡山,賀子珍既是毛澤東的戰友,也是他的助手與伴侶。毛澤東常年勞累,身體虛弱,賀子珍便四處尋找食物為他補充營養。物資匱乏,她冒險下河捕魚、尋找野菜,甚至長途跋涉幾十里為他尋醫問葯。戰鬥中,她更是毫不畏懼,曾為保護受傷的戰友,直面敵軍的轟炸,導致自己身受重傷。這些經歷,無不彰顯她的堅韌與忠誠。
然而,革命路上的艱險並未阻擋賀子珍的腳步,但感情的波折卻讓她倍感沉重。隨著革命事業的推進,毛澤東與賀子珍的關係逐漸出現裂痕。在繁忙的工作與革命形勢的壓力下,兩人之間的誤解與隔閡日益加深。1937年,在誕下女兒李敏後,賀子珍決定離開毛澤東,獨自前往蘇聯求學。
離別時的賀子珍已有身孕,她的選擇更多是情感與現實的糾葛。儘管身在異鄉,她依舊心系毛澤東與革命事業。蘇聯的生活清貧而孤寂,賀子珍省吃儉用,將生活費的大部分用於照顧毛澤東的兩個兒子毛岸英與毛岸青,兩個孩子也親切地稱她為「賀媽媽」。然而,當她期盼學成歸國再續前緣時,卻等來了毛澤東一封冷淡的信件,信中稱她為「賀子珍同志」,意味著這段婚姻正式終結。
1947年,賀子珍結束蘇聯的學業,回到中國。這時的她,已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革命青年,而是身心疲憊的母親與戰士。回國後的她,被安排在哈爾濱、上海等地工作和養病,卻始終未能回到北京,甚至被攔阻在北京火車站外。然而,她並未因此心灰意冷,始終默默關注毛澤東及中國的發展。
1959年,賀子珍在廬山與毛澤東再次相見。這次會面,沒有責問,沒有埋怨,只有沉默與淚水。十年的夫妻情深,二十二年的別離苦痛,盡在這短短的一次相見中化作唏噓。這是兩人的最後一面,自此,毛澤東未再登臨廬山,而賀子珍卻多次前往,只為追尋曾經的回憶。
直到1979年,賀子珍因革命貢獻,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這讓她的生命重新燃起了鬥志。然而,病魔已將她折磨得虛弱不堪。即便如此,她依然以革命戰士的姿態與病痛抗爭。1984年,賀子珍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彌留之際,賀子珍握住哥哥賀敏學的手,用盡全力說出了她的遺願:「哥哥,這是我第一次向組織提要求,也是最後一次。我死後,想去北京,想葬在北京,請務必轉達給小平同志。」賀敏學含淚點頭,將這一請求如實向組織彙報。
得知消息後,鄧小平立即指示,批准賀子珍的遺願,並下令中央領導人送花圈,將她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至此,這位漂泊一生的革命戰士終於回到了她魂牽夢繞的地方,與曾並肩作戰的戰友們在精神上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