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賀子珍病逝前,囑託哥哥賀敏學一件事:替我轉達給小平同志

2024年12月04日23:42:05 歷史 1816

1984年,賀子珍,這位與中國革命命運緊密相連的女性,帶著她對祖國深沉的愛與未盡的遺憾,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在臨終前,她握著哥哥賀敏學的手,鄭重託付了一件事,這件事不僅傳遞了她的心聲,也成了她生命的最後寄望。

1984年賀子珍病逝前,囑託哥哥賀敏學一件事:替我轉達給小平同志 - 天天要聞

賀子珍,1909年出生在井岡山下的一個普通鄉紳家庭。雖然生活環境平凡,但父親思想開明,讓她與哥哥一起接受了系統的教育。年少時的她聰慧好學,胸懷天下,立志改變當時苦難的中國。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不僅是古代詩人的呼喊,也是賀子珍的初心。受到新思想熏陶,她加入了青年團,積極投身於革命運動之中。

1927年,賀子珍隨革命隊伍撤入井岡山,與毛澤東初次相識。彼時,毛澤東的第一任妻子楊開慧因革命犧牲,他飽受喪妻之痛。在井岡山上,賀子珍憑藉堅定的革命信念與過人的才幹,迅速贏得了大家的敬重。她不僅是能幹果敢的戰士,更是毛澤東身邊細緻入微的夥伴。在這段最為艱難的歲月中,兩人共同經歷了風雨的洗禮,結下了深厚的情感。

在井岡山,賀子珍既是毛澤東的戰友,也是他的助手與伴侶。毛澤東常年勞累,身體虛弱,賀子珍便四處尋找食物為他補充營養。物資匱乏,她冒險下河捕魚、尋找野菜,甚至長途跋涉幾十里為他尋醫問葯。戰鬥中,她更是毫不畏懼,曾為保護受傷的戰友,直面敵軍的轟炸,導致自己身受重傷。這些經歷,無不彰顯她的堅韌與忠誠。

1984年賀子珍病逝前,囑託哥哥賀敏學一件事:替我轉達給小平同志 - 天天要聞

然而,革命路上的艱險並未阻擋賀子珍的腳步,但感情的波折卻讓她倍感沉重。隨著革命事業的推進,毛澤東與賀子珍的關係逐漸出現裂痕。在繁忙的工作與革命形勢的壓力下,兩人之間的誤解與隔閡日益加深。1937年,在誕下女兒李敏後,賀子珍決定離開毛澤東,獨自前往蘇聯求學。

離別時的賀子珍已有身孕,她的選擇更多是情感與現實的糾葛。儘管身在異鄉,她依舊心系毛澤東與革命事業。蘇聯的生活清貧而孤寂,賀子珍省吃儉用,將生活費的大部分用於照顧毛澤東的兩個兒子毛岸英與毛岸青,兩個孩子也親切地稱她為「賀媽媽」。然而,當她期盼學成歸國再續前緣時,卻等來了毛澤東一封冷淡的信件,信中稱她為「賀子珍同志」,意味著這段婚姻正式終結。

1947年,賀子珍結束蘇聯的學業,回到中國。這時的她,已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革命青年,而是身心疲憊的母親與戰士。回國後的她,被安排在哈爾濱上海等地工作和養病,卻始終未能回到北京,甚至被攔阻在北京火車站外。然而,她並未因此心灰意冷,始終默默關注毛澤東及中國的發展。

1984年賀子珍病逝前,囑託哥哥賀敏學一件事:替我轉達給小平同志 - 天天要聞

1959年,賀子珍在廬山與毛澤東再次相見。這次會面,沒有責問,沒有埋怨,只有沉默與淚水。十年的夫妻情深,二十二年的別離苦痛,盡在這短短的一次相見中化作唏噓。這是兩人的最後一面,自此,毛澤東未再登臨廬山,而賀子珍卻多次前往,只為追尋曾經的回憶。

直到1979年,賀子珍因革命貢獻,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這讓她的生命重新燃起了鬥志。然而,病魔已將她折磨得虛弱不堪。即便如此,她依然以革命戰士的姿態與病痛抗爭。1984年,賀子珍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彌留之際,賀子珍握住哥哥賀敏學的手,用盡全力說出了她的遺願:「哥哥,這是我第一次向組織提要求,也是最後一次。我死後,想去北京,想葬在北京,請務必轉達給小平同志。」賀敏學含淚點頭,將這一請求如實向組織彙報。

1984年賀子珍病逝前,囑託哥哥賀敏學一件事:替我轉達給小平同志 - 天天要聞

得知消息後,鄧小平立即指示,批准賀子珍的遺願,並下令中央領導人送花圈,將她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至此,這位漂泊一生的革命戰士終於回到了她魂牽夢繞的地方,與曾並肩作戰的戰友們在精神上團聚。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山東漢行:年產2500噸普魯士藍正極材料產線全線拉通 - 天天要聞

山東漢行:年產2500噸普魯士藍正極材料產線全線拉通

年味漸濃,春節的喜慶氛圍慢慢彌散開來,在位於南海新區的山東漢行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職工們格外高興,因為十年磨一劍,終於在最近「亮劍出鞘」。1月17日,在山東漢行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志的引導下,來到7號車間,一整套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普魯士藍生產線全貌映入眼帘,先進的生產設備透射出繁雜的生產工藝。「這...
距離中國這麼近,印度為什麼要定都新德里? - 天天要聞

距離中國這麼近,印度為什麼要定都新德里?

距離中國這麼近,印度為什麼要定都新德里? 新德里作為印度的首都,看似位置與中國接近,但其背後蘊藏著複雜的地緣與歷史邏輯。首先,從地理角度看,新德里位於印度北部,靠近恆河平原的中心地帶,這裡....
中共中央批准:陳連兵任上海市委委員、常委 - 天天要聞

中共中央批准:陳連兵任上海市委委員、常委

陳連兵任上海市委委員、常委。據上海發布微信公眾號1月17日消息,日前,中共中央批准:陳連兵同志任上海市委委員、常委,胡世軍同志不再擔任上海市委常委、委員職務。來源:上海發布微信公眾號End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責編丨李慧穎...
資治通鑒:領導最在意的,根本不是你幹了多少活 - 天天要聞

資治通鑒:領導最在意的,根本不是你幹了多少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單位里忙得像個陀螺,累得腰酸背痛,滿心以為升職加薪就在眼前,可最後呢,榮譽和晉陞卻落到了別人頭上。這時候,心裡那叫一個委屈,忍不住抱怨:「我幹了這麼多活,領導咋就看不見呢?
洋務運動遏制住了沙俄向東擴張的步伐?沙俄的拿來主義不好使了 - 天天要聞

洋務運動遏制住了沙俄向東擴張的步伐?沙俄的拿來主義不好使了

1858年以後,沙俄大肆入侵清朝,他們的優勢在哪裡?為什麼他們能夠不費一兵一卒,拿下清朝15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實沙俄最大的優勢,就是技術優勢。因為沙俄比清朝提前得到了西歐的科技,所以他們才能憑藉科技優勢,給清朝人一種錯覺,好像俄國和英法一樣,都非常強大,也能組織起一場鴉片戰爭。但實際上,沙俄當時並不具...
縣委書記任人唯「錢」,被稱「皮十萬」 - 天天要聞

縣委書記任人唯「錢」,被稱「皮十萬」

貴州衛視1月16日晚播齣電視專題片《縱深推進——貴州正風肅紀反腐》第一集《緊盯關鍵少數》。 皮貴懷:我把黨、把人民賦予我的權力,我用來為自己服務,我當時想到的我當了這個官,我就是要為自己找....
2024年,中國出生了954萬人 - 天天要聞

2024年,中國出生了954萬人

2024年,全國人口14082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9萬人。其中,出生人口954萬人,為八年來首次同比增長。1月17日周五,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4年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14082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9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
2025年「首虎」!張天峰,被查 - 天天要聞

2025年「首虎」!張天峰,被查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1月17日消息,國家煙草專賣局原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天峰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張天峰(資料圖)張天峰是2025年被查的首個中管幹部。公開簡歷顯示,張天峰,男,漢族,1963年4月生,高級工商管理碩士,中共黨員。他歷任寧夏回族自治區煙草專賣局(公司)黨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