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22日,一位傳奇將軍在歷經近60載的戎馬生涯後,在南京中山陵8號寓所悄然辭世,享年79歲。他就是許世友,人稱"戰鬥英雄"的開國上將。
這位功勛卓著的老將軍,將不以主流的火葬方式安葬,而是破格獲批實行了土葬。11月9日,在王震將軍等高層領導的見證下,葬禮在南京城郊落下帷幕。
病榻中的最後請求
南線自衛反擊作戰結束後,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被調任軍委常委。但令人意外的是,他以身體不適為由向中央提出了辭職的請求。
涉及到身體情況,中央很快就同意了他的請求。由於廣州的天氣過於潮濕不適合養病,許世友離開工作崗位後就搬到了南京。
1985年春節前夕,許世友的腹部經常會出現脹痛的情況,起初他並沒有放在心上,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情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越加嚴重。
在家人的催促下,他去醫院做了檢查,好在只是有肝硬化的現象,並沒有其他嚴重的情況,這讓家人鬆了一口氣。
7月,南京軍區總醫院重新化驗許世友血樣的時候,發現他患上了肝癌。9月初,南京的天氣已經有了些許涼意。然而,對於在中山陵8號靜養的許世友來說,這個秋天格外難熬。
儘管醫護人員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但許世友的狀況依然每況愈下。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昏睡,即便偶爾清醒,也難以進食和說話。
然而,在病痛的折磨下,許世友還惦記著要安排好身後事,他艱難地睜開眼,用微弱的聲音鄭重地向前來探望的好友鄧德金提了兩個請求:一是不要火葬,二是要睡在楠木棺材裡。
新中國成立後,除了任弼時沒有火葬,其他已去世的中央領導同志都實行了火葬,所以大家都很疑惑,為什麼許世友這麼堅持非要進行土葬?
聽了許世友的敘說才知道,他的堅持與他母親有關。
少年喪父,懷抱骨柔情
1906年,許世友出生在河南省新縣城外一個小村子裡,他是家裡的第三個孩子。許世友這個名字是他的父親取的,寓意是希望他長大以後能夠大顯身手。家境並不富裕,但其樂融融。
在許世友不到2歲大到時候,他的父親就因病去世了。一家的溫飽問題全落在了瘦弱的母親身上。
許母沒有自怨自艾,而是挺起了身板,開始自食其力。白天她埋頭於農事,晚上還有在昏暗的燈光里做些小手工,以補貼家用。
小小的許世友,成長在這樣自強不息的母親身邊。他希望能夠早點長大,好幫助母親分擔家計。但動蕩的年代其實沒有給他更多的選擇。
在他8歲的時候,武昌起義爆發了辛亥革命,河南鄉下經常有土匪打劫。許母擔心兒子的安危,便將他送入了少林寺,希望他能夠學有所成,將來報效國家。
後來在回家探親的時候,因失手將仗勢欺人的地主打死,被迫離開家鄉,四處流浪,後來進入了部隊當兵。
自他16歲投身革命以來,便鮮少有機會回家,更不用說在母親膝前盡孝了。
1959年,過於想念母親的許世友請假回家探親,剛回到家門口便看到母親背著一大捆的柴草正艱難的往家裡走,一時間愧疚感湧上心頭。
他上前將母親背上的柴草接過去,然後跪在母親面前大哭,罵自己不孝。許世友本想多陪陪母親,卻只待了三天軍區就發來了電報,說有急事需要他親自處理。
臨走前,他希望能帶母親回城裡生活,但是母親在老家待習慣了,怎麼勸說都不聽。
1965年,許世友在海防前線檢查工作時,意外收到了母親病危的電報。由於他當時肩負著重要的職責,無法立即離開,只能安排長子陪同祖母前往南京接受治療,並計劃工作結束後儘快返回。
然而,許世友尚未抵達南京,就接到了母親去世的不幸消息。兒子告訴許世友,祖母在臨終前嘴裡不停的念叨著他的名字。許世友聽後淚流滿面,他在母親的遺像前再次下跪。
山水疊翠送英靈
正是因為許世友的孝心,在20世紀50年代,當毛澤東帶頭簽名要求中央領導同志去世後一律火葬的時候,毛主席才破例同意了他想土葬陪伴母親的請求。
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的生命走到了盡頭。消息很快傳到了北京。黨中央的領導同志對許世友的遺願給予了高度重視。
經過慎重考慮,中央最終特批了他的請求。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決定,在當時提倡火葬的大背景下,能夠獲准土葬,實屬罕見。但對許世友這樣為國為民奉獻一生的戰鬥英雄而言,這也是他當之無愧的殊榮。
10月26日上午,王震乘坐專機來到南京,向南京軍區傳達了黨中央的指示。
南京軍區的領導層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將許世友將軍的靈柩安葬在南京紫金山麓。這裡青山綠水,風景秀美,正是英雄長眠的好地方。而且,這裡距離鐘山風景區8號也不遠,生前許世友就是在這裡靜養的。
為了備好楠木棺材,軍區派人四處尋找。經過努力,軍區終於從一位老木匠那裡,訂購到了一具上好的楠木棺材。
當許世友的遺體入棺後,王震嘆了口氣,隨即轉身對參加遺體告別儀式的眾位將軍們說:「你們可千萬不能學他這樣啊!」
許世友的可以破例土葬是特例,有且僅有這麼一個特例,所以王震才會對大家說出這一句話。
隨後,軍區開始著手準備安葬儀式。消息一經公布,四面八方的人們紛紛趕來,有的是曾與許世友並肩作戰的老戰友,有的是受過他恩惠的百姓,還有的是慕名而來的年輕一代。大家懷著崇敬和感恩之情,來到紫金山下,送這位民族英雄最後一程。
英靈歸故里,母子得團圓
隨著葬禮進入尾聲,人們開始為許世友將軍的靈柩移靈。按照他的遺願,靈柩將被送往老家與他的母親合葬。這是這位孝子的夙願,也是他對母親最後的告慰。
當年,年輕的許世友離家參軍,與母親訣別時,曾經許下諾言,他一定會光宗耀祖,建功立業。
然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很少有機會回家探親。即便是母親去世,他也未能及時趕回。如今,雖然陰陽相隔,但他終於可以與母親長眠於一處,了卻這份夙願。
就這樣,許世友將軍長眠於故土,與他朝思暮想的母親,終於又在一起了。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這個特殊的心愿。
墓土漸漸覆蓋了棺木,人們依依不捨地開始散去。他們知道,雖然許世友將軍的身軀離開了,但他的精神永遠銘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葬禮結束後,人們又自發來到墓前,獻上一束束鮮花。紅色的花瓣在秋風中搖曳,猶如一團團跳動的火焰,昭示著許世友將軍不滅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