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底,華野14萬精銳部隊正式發動了對濟南的進攻,解放軍血戰8天,濟南解放。幾天後,喬裝打扮的王耀武因為額頭上因為長期戴大檐帽被勒出來的「月牙箍」以及口袋裡裝著的衛生紙這種稀罕物被識破身份,在山東壽光被俘。
隨後解放軍在搜查王耀武家時發現了兩輛美式拖拉機。
這個搜查結果驚動了陳毅,陳毅很好奇王耀武留這個幹啥?
棄工從軍,嶄露頭角
1904年,山東泰安縣上王莊(今岱嶽區夏張鎮上王莊)的農民王進增添了個兒子,老來得子的王進增給他取名王耀武。
王耀武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還有一個哥哥。然而王家貧窮,父親王進增要靠著僅有的四畝山田維持全家六口人的生活,是個不折不扣的貧農。
王耀武
很不幸,王耀武幼年時父親和哥哥就去世,全家人的重擔壓在了王母一人身上。即使生活窮困,王母依舊非常重視王耀武的教育,希望他能夠通過知識改變命運。9歲的時候,王耀武被母親送到村裡的私塾讀書,王耀武白天在私塾讀書學習,晚上回到家就幫母親幹活,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他19歲。 這一年,王母無力負擔私塾學費,王耀武只能輟學。
然而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一個只有私塾學歷的農村少年,除了當農民或者外出打工謀生路,沒有其他選擇。1921年春,19歲剛出頭的王耀武拜別母親,只身前往天津,先是在一家煙草公司干雜活。後來經親戚介紹,他在天津的餅乾公司當一名學徒,1923年他南下上海,到糖果公司當了店員。
王耀武是一個有上進心的有志青年,整天對顧客卑躬屈膝的工作,讓他覺得既沒前途又無趣。他深深的明白,自己如果要出人頭地,有一番作為,在學業上必須有所提升,所以他白天看店,晚上上夜校補習。幾年的學徒、店員生涯也並非一無是處,那些點頭哈腰笑呵呵的經歷養成了王耀武頗具親和力的圓滑性格。
蔣介石與王耀武
1924年,王耀武的人生迎來轉折,受到在軍界任職的族兄勸說影響,決定投軍報國。此時恰巧 黃埔軍校在廣州招生,王耀武在親戚和少東家的幫助下,前往廣州參加考試。1924年11月,王耀武順利被錄取, 成為黃埔軍校第三期的學員。在校期間,王耀武嚴遵校訓,訓練刻苦,受到了總隊長的青睞。
1925年10月,國民革命軍開始第二次東征,並動用了黃埔三期的學生,還沒有畢業的王耀武正在其中。在東征中,王耀武作戰勇敢,表現突出,嶄露頭角。
黃埔軍校舊址
耀武畢業之後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某連任少尉排長。北伐結束時,王耀武已經掛上了少校的軍銜,後來他連續參加過北伐戰爭和軍閥混戰,逢戰必當先,做事又敢於承擔,因此受到上級的賞識和部屬的擁護,成為黃埔三期同學的標杆。
1933年,國民黨軍政部在保定改編了兩個旅,其中一個旅的番號為補1旅,直屬軍事委員會。該旅的旅長人選受到多方矚目,多方派系爭鬥之下王耀武這位作戰勇敢、又沒有明顯派系色彩的青年軍官成了旅長的理想人選。就這樣,王耀武幸運地成為黃埔三期中的第一位將軍。不久後,補1旅擴編為第51師,王耀武又順勢升任中將師長,再次成為三期同學中的標杆。
王耀武
面抗戰打滿全場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戰全面爆發。王耀武從淞滬會戰開始,歷經南京保衛戰、蘭封戰役、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直到湘西會戰,是國軍少有的幾個幾乎打滿全場的將領。整整八年全面抗戰,他有七年是在前線度過的。
在淞滬會戰中,王耀武指揮第51師在羅店、劉行等地與日軍鏖戰近三個月,始終未讓日軍前進一步;
1938年,武漢會戰前夕的萬家嶺戰役,小日本試圖逼近武漢,卻把自己的106師團送進了包圍圈。為了解救106師團,避免它成為第一個在中國戰場被全殲的師團,小日本也下了血本。日軍防守嚴密,武器裝備優良,加上日軍殘部死守的張古山地勢險要,中國軍隊屢攻不克。王耀武從部隊里精選300人組成敢死隊,成功夜襲張古山日軍陣地,為重創日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役國軍一舉收復九江以南失地,日軍第106師團幾乎被全殲,死傷逾萬,連師團長淞浦中將都險些被俘,戰果之輝煌足以與台兒庄媲美。此戰後,王耀武成為74軍副軍長。1939年6月,蔣介石親自召見這位黃埔三期的名將,提升他為74軍中將軍長。
武漢會戰示意圖
74軍組建於1937年,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國民黨手中的「王牌」。但是第一任軍長俞濟時個人能力一般,此時的74軍名聲不顯,平平無奇。王耀武接任軍長後,74軍 開始迎來蛻變,逐漸成長為「王牌軍隊」。
王耀武帶兵有一套獨特的辦法,他賞罰分明,恩威並用,平時以負責任守紀律勉勵下屬,以身作則,對犯紀律的部下不予姑息。他認為「維護軍紀、不徇情枉法,是治軍的重要手段」,在思想方面,他要求部隊「廉儉、務實、嚴究、快乾」;在訓練方面,王耀武主張要講究「養、帶、練、戰」。這些方法讓74軍快速成長為一支軍紀嚴明,戰鬥力頑強的軍隊。
74軍歷任軍長及將領合影(前排左二為王耀武)
曾經在王耀武身邊擔任74軍副官處副處長的劉操說:
「無論平戰兩時,全軍官兵接受任務都不敢馬虎,不存僥倖之心,努力完成。紀律方面嚴肅認真,上下遵守,不敢違犯。」
1941年春,王耀武率74軍在江西上高會戰中一戰成名,74軍也因此戰戰功卓著,被授軍中最高獎——飛虎旗。
上高縣城為贛北重鎮,武漢淪陷後,贛北成了江南的第一防線。小日本制定了「鄱陽掃蕩計劃」,企圖剿滅在贛江、撫河一帶的國軍,3月15日,小日本以兩個師團與一個混成旅團約5萬餘人的兵力進犯上高縣城。王耀武指揮74軍在雞公嶺、白茅山、錦河一帶重創小日本,耗時11天,將小日本包圍在直徑不足5公里的包圍圈內。小日本為了突圍,動用了飛機甚至是毒氣彈,但依然被74軍全體官兵死死咬住。
上高會戰至4月9日結束,歷時25天。此役74軍擊斃小日本少將指揮官岩永,擊落飛機一架,俘虜日軍百餘人,繳獲山炮、追擊炮10門及步槍千餘支。當時的軍政部長何應欽稱此戰為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時任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羅卓英則稱第74軍為「抗日鐵軍」,王耀武本人也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在戰場上打出名氣的王耀武得到蔣介石的恩寵,在黃埔三期中獨樹一幟,身份地位水漲船高,升任第5集團軍副總司令。因為蔣介石的特許,他還同時兼任74軍軍長。到了1944年,王耀武又升任第24集團軍總司令,不再兼任74軍軍長,但是他依然享有74軍的人事任免權,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一例,也是因為他是蔣介石的寵將。
1945年3月,第24集團軍改編成第4方面軍。王耀武以一個黃埔三期的淺資榮登第4方面軍司令官寶座,與盧漢、張發奎、湯恩伯等老將平起平坐。同為黃埔三期的同學,最高的是集團軍副司令,有的僅僅是師長、團長。
1945年,王耀武(右)迎接蔣介石和陳誠視察
1945年4月,窮途末路的小日本意圖摧毀芷江空軍基地,挽救其滅亡的命運,集結了5個師團3個外加獨立旅團約8萬人發動了湘西會戰,這是垂死掙扎的小日本對湖南的最後一次,也是對中國戰場的最後一次進攻作戰。王耀武指揮第4方面軍正面迎敵,第4方面軍主力在雪峰山東南山麓依靠地形構築工事,並與18軍、73軍、74軍、100軍等兄弟軍隊密切配合與日軍鏖戰近兩個月,終將日軍擊潰。
湘西會戰雪峰山戰役的勝利是王耀武的得意之作。此戰累計計擊斃日軍28174人,俘虜247人,繳獲火炮24門、機槍100挺、步槍1300餘支,其它戰利品20餘噸。這是王耀武最輝煌的時候,年僅40歲的他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他還成為第一位獲得一等寶鼎勳章的黃埔軍校畢業生。
內戰被俘,晚年病逝
抗日戰爭結束後,王耀武主政山東,1946年初冬,王耀武攜全副美式裝備,打通了膠濟、津浦兩線。國民黨在山東省的軍事力量一時大增。
1948年9月底,華野14萬精銳部隊正式發動了對濟南的進攻,解放軍血戰8天,濟南解放。幾天後,喬裝打扮的王耀武因為額頭上因為長期戴大檐帽被勒出來的「月牙箍」以及口袋裡裝著的衛生紙這種稀罕物被識破身份,在山東壽光被俘。
隨後解放軍在搜查王耀武家時發現了兩輛美式拖拉機。
陳毅找王耀武談話問:「你藏這東西幹什麼?你們國民黨軍官不都愛房子、美元和黃金嗎?」
王耀武說:「我一直都反對內戰,早在萊蕪戰役失敗後,我就料到這一天,藏拖拉機,是因為我想如果戰爭結束可以僥倖活下來,能夠回鄉種地去。」
隨後,王耀武便被被送往了北京功德林監獄進行思想教育和勞動改造。在王耀武對自己改造結果沒有信心的時候,羅瑞卿為王耀武帶來了毛主席的話:「功是功,過是過,你在抗日戰爭中是有功的,這些共產黨和人民會永遠記得,你要好好接受改造,爭取早日回到群眾中去。」
1959年12月,王耀武成為第一批被特赦的戰犯之一。
特赦後,王耀武被安排為全國政協文史專員。1964年冬,被特邀為全國政協委員。
1968年,王耀武因病逝世於北京人民醫院,享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