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麼回事,這幾天每天都要刷到幾條中年大媽的視頻,都是講不能取消彩禮,要彩禮的必要性。
她們說什麼,我不重複了,反正你遲早能刷到。我深深為頭條能夠孜孜不倦地天天推送這些東西給我感到欽佩。
這些中年大媽可能念的是通稿,你聽上兩遍,以後再聽到新的視頻里第一句話如果和以前的視頻第一句話相同,就知道後面都是相同的內容了。
中年大媽的觀點有那麼幾條——父母養女兒付出大;男人給彩禮才能證明男人有結婚實力;彩禮有助於給結了婚的女性一條退路。大概主要是這麼幾條,其它的理由我沒記住。
在我看來,在給不給彩禮方面,男人或者男孩的家長很少有堅決不給的,只要不是家徒四壁,根據財力多少都能拿出一部分彩禮來。
司馬相如不花一文錢,僅憑一首《鳳求凰》就拐走富家女卓文君,是千百年來丈母娘們的共同敵人
中國人一向講究禮義,結婚是聯繫兩個家族的關係紐帶,我們自古的傳統是,男方要給女方送聘禮,在結婚時女方也要帶著嫁妝過來。
也就是說,送彩禮和收陪嫁是對等的資產轉移行為。在古代,只要不是男方花錢買妾,只要娶女子為正妻,女方就要準備陪嫁。而且還不能太寒磣,給的太少很可能女子在夫家受氣。
宋代嫁女必須有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賣女為妾」——把女兒賣出去,不用嫁妝,還會收到一筆彩禮。如果是明媒正娶的嫁女,女方家庭必須準備隆重的嫁妝,不然就是將女兒賣給別人做小老婆。即便出嫁,也會被瞧不起,甚至一不如意就會被男方退婚。
明朝著名哲學家王陽明在《王文成全書》中就說:「男女長成,各宜及時嫁娶;往往女家責聘禮不充,男家責嫁妝不豐,遂致愆期;約長等其各省諭諸人,自今其稱家之有無,隨時婚嫁。」
這段話的意思是,男孩和女孩長大成人了,要及時結婚。在結婚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女方嫌棄男方聘禮少,男方嫌棄女方嫁妝少,導致結婚日期被延誤。一旦這樣的情況發生,要及時報告。約長(鄉長或族長)等人,要上下協調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確保男女都能夠在適齡的時候結婚或者出嫁。
可見古代官府都在強調聘禮與嫁妝的對等關係,這在婚姻里絕對不是兒戲。
在古代,正經家庭的女孩嫁到男方家裡,一般不會外出工作,她的生活全靠夫家供養。因此陪送嫁妝相當於女方家庭對男方家庭的經濟補償,在很多情況下,女方拿出的陪嫁要多於男方給的聘禮。有很多只有女孩的家庭準備不夠嫁妝,女孩連正常出嫁為人妻都不可能——沒有人願意迎娶赤貧家庭的女兒為妻。
過去皇帝也要遵循這規矩。唐德宗在位的時候,唐朝早已走下坡路,國庫空虛。唐德宗嫁女兒,沒錢置辦嫁妝,非常著急,最後還是在國庫里仔細清掃,掃出了一簸箕黃金,作為公主的嫁妝交給駙馬,才順利完成了婚禮。
文學史上的大文豪司馬相如與守寡的卓文君私奔這件事非常出名。他們為什麼要私奔?因為司馬相如很窮,沒有錢置辦彩禮給卓文君她家送去,所以卓文君他爹卓王孫堅決反對他們在一起。卓王孫是當地富豪,聽說兩人私奔後大怒,說,「這女兒太不成器,我不忍心殺她,但是我也不會給她一文錢。」父女斷絕了關係。
於是窮困潦倒的司馬相如夫婦只好親自幹活掙錢——司馬相如帶著卓文君回到臨邛,家徒四壁。司馬相如只好賣掉馬車,開了一家酒館,讓卓文君臨街賣酒,司馬相如更是穿上犢鼻褌與僱工們一起洗滌酒器。
卓文君與丈夫司馬相如當壚賣酒
卓王孫聽說後,感到女兒拋頭露面當街賣酒,丟了自家顏面,於是經常躲在家裡不願出來。但時間長了,卓王孫雖說心裡一直罵司馬相如,但還是心疼女兒,於是贈予女兒卓文君一百個年輕的僕人和上百萬的錢財,以及出嫁時的衣被財物。
司馬相如夫妻倆有錢了,酒也不賣了,兩人返回成都購買住宅,享受有錢人的生活去了。兩人的愛情故事成為千古佳話。
在這件婚姻大事里,司馬相如耍賴沒有拿出彩禮,但是卓王孫卻不得不拿出豐厚的嫁妝以保證女兒過上優渥的生活。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里的記載就這麼多。
不過,在民間傳說里,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生活還有波折。
後來,漢武帝登基,徵召司馬相如入朝為官。這時候卓文君已經有些年老色衰啦,作為皇帝喜歡的大文學家司馬相如開始移情別戀,愛上了其他女人,於是他準備休掉卓文君。
卓文君聽說後非常悲痛,於是寫了一首《白頭吟》寄給司馬相如。司馬相如讀後非常羞愧,想到當年在窮困的日子裡卓文君是如何對他不離不棄的。估計這時候卓王孫已經過世了,但司馬相如也肯定想到是岳父給的卓文君的嫁妝幫他們兩口子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也給了他們後來的富足生活。
於是司馬相如良心發現,斷絕了和別的女人的來往,趕緊和卓文君和好,兩人的愛情堅持到了生命終點。
這雖然是故事,但也是古代人寫的故事,出自西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引用的南朝齊梁年間的資料:「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
南朝時期的《玉台新詠》一書,首次錄有《白頭吟》這首詩——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傳說這是卓文君的代表作,其中「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成為千古名句,表達了對忠貞愛情的嚮往。
歷史上李白是相信有這件事的,他批評了司馬相如的移情別戀,同情卓文君的遭遇。他在《白頭吟二首》這樣寫到——
「相如不憶貧賤日,官高金多聘私室。 茂陵姝子皆見求,文君歡愛從此畢。 淚如雙泉水,行墮紫羅襟。 五起雞三唱,清晨白頭吟。」
故事講到這裡,不妨再講這個故事的民間傳說版——
據說司馬相如有了新歡,準備休了卓文君的時候,給她寫了一封信。卓文君打開後,看到上面寫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卓文君頓時明白了丈夫的意思,萬下面是「億」字,所有的數字單缺一個「億」,也就是說無「億」,「億」通「憶」,說明丈夫對她已經沒有「記憶」了,已經把她忘了,卓文君傷心地流出了眼淚。
不甘心的卓文君寫了一封信給丈夫,信的內容是一首《怨郎詩》——
「一朝別後,二地相懸。 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 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杆。 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司馬相如看到信後,想起妻子卓文君是富家千金,卻違背父親意思,在最落魄的時候嫁給自己,吃盡苦頭。現在獨守空房,日夜思念自己。而自己卻想始亂終棄,真是沒良心。司馬相如一時哭得稀里嘩啦,立刻打消再娶念頭,與髮妻卓文君白頭偕老。
在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裡,女方卓文君差點成為被遺棄者。但是卓王孫給她女兒置辦的豐厚嫁妝還是起了作用——這些嫁妝使得攀上高枝的男方在關鍵時刻想到自己是如何過上好日子的,結果良心發現,終於和卓文君重新和好。
司馬相如最終與卓文君白頭偕老,恩愛到底
看這段故事,我們的中年大媽應該受到啟發,女兒如果想在婚後幸福,是應該配送一些嫁妝的。不要把女兒的退路與男方給的彩禮掛鉤,彩禮畢竟是男方出的,真要離婚男方還有可能要回去一部分。如果是嫁妝那就簡單了,女方離婚時至少可以帶一大部分回來,這才是已婚女子的真正退路。
建國前後,我黨曾經提倡移風易俗,包括婚姻制度改革,反對包辦婚姻和大操大辦婚禮。大家看看《小二黑結婚》和《李二嫂改嫁》就知道了。
但是民間的傳統也很強大。很多年前我看到一個採訪,說 《小二黑結婚》這個故事是有原型的,在現實里,反對包辦婚姻的小二黑原型被打死了,後來他愛的女子遠嫁他人,過得很一般。
所以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
既然有些有女兒的家庭反對取消彩禮,我以為願意娶這樣家庭的女孩的男子就不要介意了。當然你們也可以向女方家庭大大方方地索要彩禮,因為這也是千百年來的傳統——既然我們要把傳統一代代傳承下去,那就不能傳一半丟一半,那是忘祖。
至於彩禮是多少,嫁妝是多少,那完全可以商量嘛。反正男方拿出幾十萬彩禮,女方陪送兩三床棉被肯定是不合適的,過於不對等就不是「嫁女兒」而是「賣女兒」啦,女兒到婆家一定抬不起頭,以後受窩囊的日子還早著呢。
比如某地索要彩禮的最低標準是38萬,這個錢數是多還是不多呢?按照傳統,如果女方家庭很窮,只陪送38萬的嫁妝,那還可以勉勉強強接受;如果女方比較講面,隨便陪送個76萬,這樁婚姻還是相當不錯的;如果女方家裡財大氣粗,一出手就是百八十萬的嫁妝(有些地方真是這樣,結婚那天挑著一大堆成捆的萬元大鈔當嫁妝送去),那這樁婚姻也算是好姻緣了。
如果中年大媽們打的算盤是拿女兒空手套白狼,只要彩禮,不給嫁妝,那就算了吧。隨著國家越來越富裕,將來涉外婚姻越來越多,建議那些真拿不出彩禮的貧困男子,還是考慮娶印度女孩——不但不用付出,還能得到一筆嫁妝。不過這樣的單身男子在印度旅遊時一定要小心,千萬不要被女方家長抓住搞「拉郎配」,一分嫁妝沒得到還白白娶了人家的黃花大閨女,那真是虧大了。
我是不主張取消彩禮的,在這方面我堅決支持中年大媽們;但我又是一個正直的男人,我認為男人在拿出彩禮的同時應該收到的嫁妝一點也不能少——畢竟男女平等,如果婚姻已經成為一門生意,那麼交易雙方把價格擺在明面上,相互討價還價,也不是啥丟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