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1644)五月下旬,因清軍暫停追擊,李自成得到了一個短暫而難得的喘息機會,在太原休整了十餘天時間。隨後,他命明降將、權將軍陳永福率一萬兵馬留守太原,自己則率大順軍主力南下平陽,再輾轉進至陝西境內,最終回到西安。
在這短短的兩、三個月的時間裡,中國形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急劇變化。在吳三桂的引領下,清軍迅速佔領了北京及京畿地區的大片土地,儼然取代明朝成了中國的新主人,滿清攝政王多爾袞以順治帝的名義昭告天下,自己的江山「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朝」,竟然還虛偽地表示要為明朝末帝崇禎復仇,打出「弔民伐罪」的旗號。(鐵馬冰河wu作品)這一宣傳口號與籠絡人心的策略十分奏效,明朝的舊官員們和眾多文人士大夫好像在心理上得到了極大慰藉和滿足,因而迅速轉變了自己的態度,也不嫌腦後留根辮子有多難看了,紛紛剃髮易服,投靠到清廷麾下,遂使來自關外的異族政權很快在京師站穩腳跟。
南京是大明王朝的陪都,設有一整套與北京相應的各級官僚機構。在十多年的刀光劍影、風雲變幻中,位於江南的南京相對平靜,始終未曾被農民起義的血雨腥風所殃及。五月初,福王朱由崧(其父老福王朱常洵在洛陽被李自成活烹)在南京監國,十幾天後正式稱帝,年號「弘光」。南京的福王小朝廷此時還佔據著中國的半壁江山,如果朱由崧有頭腦,有能力,舉措得當,策略給力,復興明朝的希望應該說還是有的。但這個抱殘守缺的小朝廷然然延續著大明腐朽、衰落的基因,甚至在國破家亡之際仍然忙於內鬥,所以把明廷復興的最後一絲希望也給葬送掉了。
福王政權當然也把李自成看成是不共戴天的死敵,並曾派使者赴北京,邀清軍聯手共同討伐李自成。只是清廷要全取天下,根本不承認南明弘光政權的合法性,因此對朱由崧「合作討賊」的請求嗤之以鼻,不理不睬。尤其讓弘光政權始料未及的是,清軍馬上就要大舉南下,徹底消滅自己這個割據南方朱明殘餘勢力,實現愛新覺羅氏的一統江山美夢。
就在天下局勢錯綜複雜之際,李自成的性情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變得多疑暴戾起來,對誰都滿懷猜忌、不再信任。從之前的表現而言,李自成不算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生活也算簡樸,而且對部下以誠相待,即使對一些明軍降將也能信之不疑、委以重用。只是,從北京倉惶退出後,隨著軍事上連連失利,曾經取得的勝利果實被他人竊取,起初降附大順的一些故明官員又紛紛背叛而去 ,這使他極度失望、憤懣,疑心也越來越重。在漫長的征戰歲月中,他與戰友們同甘共苦,很少責罰他們,也很少處死犯錯的部將,隨著形勢急轉直下,他也變得嗜殺起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枉殺李岩。
聽讒殺李岩,自毀長城
在李自成佔領北京後,大多數文武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只有極少數人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 河南杞縣人李岩就是其中之一。被老李拜為制將軍的他經常微服出行,訪察民間疾苦,曾多次勸誡李自成嚴明軍紀,約束將士,不得奸淫擄掠,寬恤民力,以贏得人心。他還曾苦口婆心地建議李自成,大軍應該退出城外駐紮,以便隨時聽調出征,城內僅留小股兵力維持秩序, 但不得進入民宅,更不許擾民、害民,還提出了許多有見地的建議。
他的建議有的被自成採納,但卻沒有認真貫徹執行,有的被自成束之高閣,沒了下文。牛金星是大順朝文官領袖,類似於明朝宰輔,地位在李岩之上,牛曾經中過舉,但他只會舞文弄墨,不具備像蕭何、張良、劉伯溫、李善長那樣的謀略,而且此人心胸狹小,睚眥必報,對深謀遠慮的李岩一直懷有嫉恨之心。
當李自成匆匆撤離京師西走,沿途節節敗退時,李岩的許多建議顯出了其高人一籌的智謀,且他一貫正直的作風在大順軍中享有很高威望。牛金星妒火中燒,曾多次對李自成進讒言 說「(李岩)雄武有大略,非能久下人者......十八子之讖,得非(李)岩乎」 ?由於李岩和李自成同姓,大順軍民又多稱呼李岩為「李公子」,加上他為人慷慨好義,甚至有不少人只知有李岩而不知自成,有的則把二李混為一談。牛金星的讒言戳中了李自成心中的痛處,使他疑心大增,疑神疑鬼地懷疑李岩才是天命真主,遲早要取代他,成為那個傳說中「主神器」的「十八子(李)」。於是,李自成就下令將李岩和其弟李牟逮捕處死。
李自成受牛金星挑唆處死了足智多謀、人品貴重且忠心耿耿的李岩,等於自毀長城,同時也大失人心,許多將士與他離心離德,預示著他離徹底敗亡的日子也不遠了。
【配圖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