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歷史上的外交官,大家可能會想到因寧死不事二主,而被匈奴流放北海十九年的蘇武;可能會想起投筆從戎,縱橫西域幾十年的班超;也可能會想起一生七次下西洋,宣揚了大明國威的鄭和。但是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外交官」卻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她就是歷朝歷代的和親公主們。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了解這些和親公主,我先在這裡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和親公主的起源以及意義。和親公主即通過公主與外族通婚的方式來換取一定的利益。這種方式最早是由西漢高祖時期的婁敬提出來的,後世曾有人批判這種想法和行為,但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婁敬的想法無可厚非。因為在西漢建立之初,社會剛剛穩定下來,國庫空虛,百姓們需要休養生息,當時的西漢經不起一點風浪。而西漢王朝當時沒有能力與日益強大的匈奴對抗,婁敬在多番考量之後決定以和親來換取與匈奴之間短暫的和平。一開始,婁敬主張將漢高祖劉邦的嫡長女魯元公主嫁給匈奴的冒頓單于,但是呂后在得知此事後,整日在漢高祖面前哭訴,最終漢高祖也捨不得自己的女兒,於是便在宮中找了一個宮女,讓她以公主的名義嫁給冒頓單于。而這便是我國自中央集權制度後的第一位和親公主。
可能由於這個宮女身份卑微,所以在史書上也沒有任何關於她的記載。可能有人會說,這個宮女是得了天大的福氣,可以以公主的名義出嫁,但這真的是什麼好事嗎?冒頓單于在位期間,帶領匈奴征服了樓蘭,烏孫等二十餘國,控制了西域大部分的地區,後來甚至成為了北方草原最強大的國家。與之相比,西漢王朝初期只能是委曲求全,採用和親政策。我想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冒頓自然不會重視來自西漢的公主。而這位和親公主在小小年紀便離開了故土,來到了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她語言不通,文化不通,就連環境也不適應,她怎麼會不想家呢?雖然歷史上沒有關於她的任何記載,但是我猜測她在匈奴應該沒過多長時間就香消玉殞了。因為這位和親公主是在公元前200年前往匈奴與冒頓單于和親,但是在八年後,漢惠帝又將另一名公主嫁給了冒頓單于,我想可能是由於上一位公主病逝了,所以才需要再次和親。
據不完全統計,歷史上一共有近兩百位和親公主,這些女子小小年紀便離開了故土,她們身上背負著重任,用一己之身給國家了帶來和平與繁榮,但是她們的名字與事迹卻鮮為人知,所以我想從今天開始便開闢一個新專題,用來講述這些和親公主的故事。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文章的話,還請大家點點贊,點點關注。
由於我只是一個十分業餘的歷史愛好者,所以有哪裡講述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在評論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