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發生在1952年的一件事,在美軍偵察部研究室,此刻已經人心惶惶。
主要原因是他們的情報員突然發現,在志願軍的隊伍中,昨天還在雙方交戰,打得激烈。然而就在一夜之間,他們通過監測居然發現志願軍少了12萬大軍。
12萬人可不是小數目,這麼多人你說能一下子消失跑去哪裡?而且他們更知道,在這12萬人一同不見的,還有一個志願軍總指揮彭德懷的得力助手,也就是副司令鄧華也不見了。
這都打了一年多的仗,對於志願軍的情況當然知道很多,但現在這12萬人在鄧華的帶領下卻不見了,那肯定是去做什麼事情去了。
美軍四星上將克拉克很是不安的看著眼前的地圖,充滿了焦慮。這讓他感到擔心。要知道志願軍最擅長的就是出其不意,他們打了一年多,也是深深感受到了志願軍的可怕。
關鍵在這個時候,志願軍如此重要的鄧華難道不是應該留在留在彭德懷身邊,出謀劃策指揮戰鬥嗎?現在卻突然不見了。而且這12萬大軍,可是由38軍,39軍,40軍以及50軍組成,全是曾給聯合國軍造成重創的精銳部隊。
現在他們突然消失,唯一的解釋就是鄧華帶著他們去做什麼很重要的事情去了。
那麼鄧華去了哪裡呢?其實他只是回到國內向毛主席彙報工作去了,因為他發現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只能向毛主席彙報才有所決策。
這個問題就是他們一直以來很擔心的問題,那就是隨著戰場局勢不斷向前推進,在不斷進取縱深,美軍會不會再一次發動仁川登陸。因為這些一來就給志願軍來個攔腰截斷,形成一個前後夾擊的局面,這無疑對於志願軍是非常不利的。
鄧華的擔心無疑是有道理的,當初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一開始就是長驅直入,大有一統整個半島之勢。但很快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就是從仁川登陸,徹底將朝鮮的戰局打碎。
而志願軍入朝之後,才將局勢阻住,並將聯合國軍被打的節節敗退,使得美軍的五星上將都換一個又一個,始終對志願軍毫無辦法。
如果就這個局勢,很可能戰局就此停下,最終談判結束。但作為軍人出身的艾森豪威爾成為了美國的新任總統,他對戰爭的狂熱最終又將戰火推進,從而改變了局面。
所以鄧華一直在考慮,這個艾森豪威爾上台之後,既然企圖改變戰爭局勢,他會不會選擇再次仁川登錄,一舉挫敗我志願軍。
果然,在細心的觀察之後,鄧華真的就注意到美軍在海上蠢蠢欲動,幾次進行軍事演習,派出的航母就有六艘之多。他們這樣演習,無疑是疑兵之計,極有可能在演習的時候突然行駛登陸仁川的策略。
所以鄧華想來想去不能再拖了,於是親自回北京與毛主席進行了一次秘密商談,認為美軍很可能就以這樣的方式來個雷霆一擊,從而結束戰爭。
但讓鄧華沒想到的是,坐在北京的毛主席早已心中有數,他給了鄧華著名的三個肯定,那就是
一,可以肯定敵人會登陸。
二,肯定要從西海岸登陸。
三,肯定在青川江口至漢川間登陸。
鄧華對毛主席高瞻遠矚佩服不已,這真是偉人就是偉人,哪怕不在戰場之上。仍然能揮斥方遒,運籌帷幄,如此精確推測到美軍的動向,顯然是不可思議的。
隨後鄧華得了毛主席指示。立刻返回朝鮮戰場,迅速調動12萬人退出戰場,來到朝鮮半島的西海岸線上,按照毛主席的三個肯定秘密挖掘許多條地下通道,構建了一個前後方貫穿的互補關係網。當時美軍始終沒能捕捉到12萬人去了哪裡,直到沒多久西海岸出現大規模工事,讓美軍氣的差點罵人。
因為他們的確是想借演習第二次登陸仁川,他們怎麼也想不明白志願軍是怎麼知道他們的意圖,這讓他們真的感到後怕,聯想到這麼多天戰爭中志願軍的神出鬼沒,英勇頑強,意識到這場戰爭看來說不定真的打不贏了。
就這樣,在工事搞好之後,鄧華才公然亮相,接替了在這裡駐防的韓先楚部,隨後進行訓練炮兵,以應對美軍登錄作戰。
對於鄧華的行為,當時很多人不明所以,甚至認為這是小題大做,認為韓先楚在這裡把防禦工作做得很好,美軍不可能在這裡登錄。
但鄧華認為,如果戰爭中己方既然出現致命弱點,敵人未必想不到,但如果美軍真的不惜一切代價在這裡拚死一戰,怎麼辦?
顯然韓先楚部不一定能守得住,要知道美軍在這裡演習,可是集結了六艘航母,三艘巡洋艦,以及30多艘驅逐艦,如果他們真的突然發難,這麼強大的軍事登陸,這將是難以估計的損失。
果然,不久之後,美軍眼看志願軍已經早有防備,知道突擊登陸已經失去了先機,再也沒有可能,於是將五艘航母撤回了海軍基地,最終沒有實現第二次仁川登陸。
雖然美軍方面沒有承認這一計劃,但從中完全可以肯定他們是有這個心思,但慶幸在毛主席的高瞻遠矚之下,最終計劃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