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進入尾聲之時,蔣介石仍舊在絕望的深淵中奮力掙扎,拒不向那似乎已註定的失敗命運低頭。
為了挽回那日益崩潰的經濟局勢,他幾乎傾盡所有,甚至不惜派遣自己最信賴的兒子蔣經國前往繁華的上海,試圖以金融手段穩住搖搖欲墜的政權大廈。
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大局早已如棋盤上的定式,無法逆轉。蔣經國的努力,終究只是在這即將傾覆的帝國大廈上多貼了幾張脆弱的紙條,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1949年的寒冬,隨著民心的徹底流失,蔣介石被迫在無盡的嘆息聲中辭去總統職務,那是他權力的象徵,也是他心中的枷鎖。
辭去職務後,他立刻著手籌劃逃往台島的退路,試圖在孤島之上延續那已岌岌可危的「民國」夢。
但在逃離之前,他心中涌動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那是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也是對過往歲月的無盡感慨。
於是,他決定返回浙江老家,那個他魂牽夢繞的地方,親自祭拜已故的母親,以寄託心中的哀思與不舍。
在返回的路上,他思緒萬千,這已是他政治征途上的第三次黯然離職。前兩次,他都如鳳凰涅槃般奇蹟般地東山再起,這一次,他心中雖仍殘存著一絲微弱的希望之火,但更多的卻是對未來的迷茫與不安。
1月21日,他與蔣經國一同飛往杭州,夜宿天健北樓。夜深人靜之時,他望著窗外那輪孤獨的明月,感慨萬千地對蔣經國說:「其實,肩上的擔子卸下來,心裡反而輕鬆了不少。」
這句話里,既有對過往重擔的解脫,也有對即將面臨的未知挑戰的無奈與自嘲。蔣經國聽後,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父親的不易,卻也明白這背後的沉重與辛酸,卻只能默默承受,沒有表露分毫。
次日清晨,蔣介石攜全家乘專機前往櫟社機場,再轉乘汽車緩緩回到那魂牽夢繞的溪口老家。而宋美齡則因種種原因未能同行,這讓蔣介石心中又多了一份遺憾與不舍。
對蔣介石而言,家鄉是他靈魂的棲息地,是他無數次在風雨飄搖中尋找慰藉的避風港。前兩次離職,他也曾回鄉小憩,但這一次,他打算停留得更久一些,彷彿要在這最後的時光里,將家鄉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刻印在腦海里。
自1913年離家,蔣介石已在外漂泊了整整36載,這次歸來,他決定在老家度過一個團圓的除夕,與親人共度這難得的溫馨時光。
春節期間,蔣介石與鄉親們一同祭祖、拜年,溪口因他的歸來而顯得格外熱鬧與喜慶。然而,這份歡樂並未持續太久。元宵節那天,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如同暴風雨般打破了這份寧靜與祥和。
在宴會上,蔣介石的摯友戴季陶突然自殺身亡,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蔣介石措手不及。原本歡聲笑語的宴會瞬間變得凝重而沉悶,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震驚與哀傷。
戴季陶的離世,讓蔣介石深感悲痛與無助,他彷彿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命運,開始感到家鄉已不再是那個可以為他遮風擋雨的避風港了,他必須儘快離開這個充滿回憶與傷感的地方。
清明節前夕,蔣介石帶著全家去給母親掃墓。在莊嚴肅穆的祭掃儀式中,蔣家人的虔誠與敬畏之情溢於言表。然而,在這莊重而神聖的時刻,蔣經國的妻子卻以鞠躬代替跪拜,這一行為讓蔣介石大為不滿。
他當場嚴厲斥責兒媳不懂禮數,這一舉動也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抑與緊張。這兩件事,如同烏雲般籠罩在蔣介石的心頭,讓他本就沉重的心情更加抑鬱與煩躁。
就在蔣介石沉浸在家鄉的氛圍中時,大陸的局勢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國共談判的破裂,解放軍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渡江戰役」。
4月23日,南京這座六朝古都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被解放軍所解放。這一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彈,徹底擊碎了蔣介石心中的最後一絲希望。他明白,大勢已去,再也無法挽回。
面對解放軍的迅猛攻勢和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般的怒火,他不得不緊急安排全家人乘坐專機逃離大陸。在將家人安全送走後,他於25日也踏上了離鄉的征途,帶著無盡的遺憾與不舍離開了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
離別的那天,鄉親們紛紛前來送別。他們望著這位曾經的領袖和鄉親,眼中充滿了複雜的情感。
他們滿懷期待地問蔣介石何時歸來,而蔣介石卻只能深情地凝望著這片熟悉的土地和鄉親們那期盼的目光,緩緩伸出三根手指,聲音低沉而堅定地說:「最多三年,我一定會回來。」
然而,歲月如梭,轉眼間許多年過去了,蔣介石當年的誓言已成空談。每當後代回想起他離別時的那一幕,心中總是湧起無盡的哀思與羞愧。
他們深知,那三根手指背後,承載的是蔣介石對家鄉的深深眷戀與無奈割捨,更是他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與殘酷現實的巨大反差。
那三根手指,如同一道永恆的印記,永遠地刻在了蔣介石後代的心中,成為了一段無法抹去的傷痛與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