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日關係一直像是一場無休止的拔河比賽,在緊張和緩和之間反覆拉鋸。然而,當今形勢的轉變,似乎為我們帶來了一絲曙光。剛剛上任的日本新內閣頻頻向中國伸出合作的橄欖枝,是否意味著兩國關係即將迎來新的春天?

首先,讓我們聚焦於日本新任外相岩屋毅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之間的電話通話。這次對話中,岩屋毅一改往日保守的態度,公開表示希望全面推進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他強調加強各層級溝通,期望解決未決問題,為兩國人民帶來福祉。
岩屋毅的言語間傳遞出的不僅是禮貌性外交辭令,更像是一種信號,表明日本新內閣對改善中日關係的迫切願望。畢竟,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地緣政治局勢不穩的背景下,中日這樣的大國合作,不僅有利於兩國經濟利益,也將為整個亞洲乃至全球的穩定做出貢獻。
緊接著,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寮國首都萬象參加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時,公開作出承諾:無意與中國「脫鉤斷鏈」,希望深化務實合作,尤其在台灣問題上,重申堅持《日中聯合聲明》的立場。

這番話可能被解讀為外交辭令,但如果結合近期日本在國際事務中的表現來看,似乎又透露出不同以往的姿態。石破茂在敏感的東亞地緣政治環境中,選擇表達友好合作意圖,顯然不僅是為了單純的外交禮節。這位新首相是在用行動而非空話,詮釋他對中日關係的立場轉變。
然而,最具標誌性的動作則是石破茂決定不參拜靖國神社。要知道,靖國神社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從來都是中日關係的一顆定時炸彈。長期以來,許多日本政客的參拜行為被視作對二戰歷史的否定,並因此屢屢激化中日矛盾。
石破茂此舉可謂大膽且不尋常,與以往多位前首相形成鮮明對比。除了他,新內閣中還有多名重量級官員同樣明確表示不會參與此次秋季例行大祭。這種一致性,無疑在對外界傳達一個明確信息:日本新政府有意淡化歷史爭端,重塑對華關係。這是一個大膽的政治賭博,但若成功,其影響不可小覷。

究竟是什麼促使日本新內閣如此急切地調整對華政策?從國際大環境來看,過去幾年裡,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中美貿易衝突引發的連鎖反應,以及供應鏈重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都迫使日本重新審視其對外關係。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市場和科技實力,無疑是日本無法忽視的。
國內政治局勢的變化也助推了這一轉型。日本經歷了多次政府更迭和政策搖擺,石破茂上台後,急需通過一系列務實的外交政策來實現經濟增長目標,而與中國改善關係成了一個絕佳切入點。
儘管當前的跡象令人鼓舞,但中日關係的修復絕非易事。雙方在領土爭端、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地區安全等方面仍存在巨大分歧。而這些分歧,如處理不當,很可能造成致命的外交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