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11日,清晨,天才微微亮。茅山鎮北鎮街(現鎮江市句容市茅山風景區玉晨村北鎮街村)村民王裕福像往常一樣,起早打開了院門,隨後便肩扛著鋤頭匆匆下地幹活去了。
當天,王裕福沿著經常走的土埂路,走了沒多久,才出村口便發現,左面路邊的溝裡面,好像躺著一個人。
王裕福見那人渾身血乎乎的,一動不動,也不知道是死是活,一時有些遲疑地止住了腳步。隨後,他猶豫了片刻,左右看看無人,便又乍著膽子走到了左邊的溝坡處,走近一看,只見這人穿著新四軍的衣服,一側的衣服已經被血浸透,衣服與褲子之間已經結了一層血痂,看樣子受傷不輕。
王裕福伸手一摸,對方心口還是溫的,氣息雖然微弱,但至少能夠確認,此人還活著。王裕福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家國情懷、大道理還是懂的,新四軍各個都是打日本人的英雄好漢,此時對方落了難,自己哪有見死不救的道理。因此,面對這種情況,王裕福沒有半分猶豫,直接便將這名新四軍傷員背了起來,然後沿著來時的道路,匆匆返回了村內。
王裕福原以為,當天這麼早的時候,村內應該沒多人起來,自己背著新四軍傷員入村,應該沒人會發現,然而,當他進入村子之後不久,他便感覺到,身後有人向著自己這邊看來。
王裕福下意識地回頭看了眼,看到村口的拐角處,人影一閃,看衣服和身形,像是村內的地痞張三侉子。
當時情況比較緊急,身上背著的那名新四軍傷員生死未卜,王裕福急著救人,想著鄉里鄉親的,張三侉子即便再壞,也不至於黑了心,向日本人那邊告密,因此,他便沒將這事兒放在心上。王裕福將傷員背回院內,隨後匆匆將之抱到屋內的床上,然後給傷員細心清洗、包紮傷口。
到了夜裡,傷員清醒過來之後,王裕福又與兒子王家祥一起,將這名傷員轉移、藏到了後院的一個紅薯窖內,白天傷員在窖內養傷,夜裡人都歇息之後,王裕福便親自下去給他送飯、取尿罐。
就這樣,王家家人們一直小心翼翼地掩護、照顧了這名傷員十來天,眼看傷員情況趨於穩定之時,沒想到,竟然出事兒了。
那天,正巧是王裕福大兒子娶親的好日子,王裕福在村內為大兒子舉辦婚宴,酒席擺了十來桌,村內能請的人都請來了,場面十分熱鬧。
過了晌午,飯菜不停地上著,酒席過半,大伙兒正吃得歡暢,突然院門口坐著的幾個人,被唬得全都站了起來。
人們向著院門外望去,只見一隊十來人的日本兵,在一名日本軍官的帶領下,正朝這邊快速趕來,這幫人身上都挎著長槍,臉色陰沉,步伐凝重,一看就知道,這些人肯定不是過來喝喜酒的。
人們見狀紛紛放下筷箸,伸頸向外看去,不多時,那一隊的日本兵便闖入了院內,也不顧王裕福的笑臉相邀上座,直接開口要人。
「你的,就下的那個新四軍,藏在哪裡了?」
王裕福一聽,心裡「咯噔」一下,登時手腳冰涼,腦中下意識地反應了過來——有人告密了!
會是誰呢?王裕福自詡將新四軍傷員背回來,沒有人看見,但下一刻,他便突然想起來了,自己進村兒之後,確實有個人,看到了自己北上的新四軍傷員。
那便是村內的地痞——張三侉子,平日里此人雖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但也沒有聽說他跟日偽軍那邊有什麼牽連,但現下,王裕福再也想不到別的可能,他瞥了眼周遭的酒桌,一桌一桌看去,隨即目光盯在了一個低著頭吃菜的村民身上。
此人正是張三侉子!
「這可定是張三侉子你,告的密!」憤怒的王裕福當即指著張三侉子,大聲恨罵了一句,隨後他便扭頭對日軍軍官身邊的翻譯解釋道:
「我承認了,那個新四軍傷員是我救下的,但我並沒有窩藏此人,當晚就有人敲我家的門,進來後便將那名新四軍傷員給抬走了,現在人在哪兒?誰知道。」
那翻譯聽罷,與旁邊的日本軍官嘰里咕嚕說了幾句話,隨後那名日本軍官便直接走到王裕福的跟前,用生硬的中國話吼道:
「王裕福,帶走!」
當天,日軍將王裕福捆綁起來之後,押上了卡車,同時,還留下了一隊人,將王裕福家中搜了個底兒朝天,好在藏新四軍傷員的那個院角,院內雜草叢生,倒將地窖口遮藏了個嚴嚴實實。
敵人搜查了好長時間,將好好的婚宴攪和得一團糟,始終沒能找到新四軍,隨後便只得悻悻而去了......
當夜,王裕福被敵人帶到了南鎮街日偽據點之內,敵人為了逼王裕福說出新四軍的藏身下落,連夜對其失刑審問。然而,甭管敵人如何嚴刑拷打、威逼利誘,王裕福就只有一句話:
「人已被抬走了,我什麼都不知道。」
惱羞成怒的日軍軍官,隨即將王裕福拉出了審訊室,盛怒之下的他,讓人沖著王裕福連捅十三刀。暗夜之中,王裕福被敵人刺成了血人,鮮血噴涌著濕透了衣裳,王裕福喊了幾聲,隨後便撲倒在了血泊之中。
王裕福被抓之後,為了防範不測,王家人當夜便將傷員轉移到了村內的堡壘戶家中,隨後經地方組織周密策劃,傷員被轉移到了更為安全的地方去了。
了解到了王裕福被害的經過,地方組織隨後派出了九龍塘地方武裝人員張步工前去鋤奸。
幾天後,張三侉子橫屍村外的荒灘之上,身上覆蓋了一張紙,紙上用黑墨寫著一行字——張三侉子投敵賣國,罪有應得!
感謝閱讀,我是青史如煙,聊小眾歷史,不一樣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聞錄(第三輯)——第624篇,歡迎大家關注,翻閱下面合集內的往期精彩內容,歡迎評論、轉發,共同弘揚正能量,謝謝大家。
參考資料:《句容文史資料》,王家祥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