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第二位皇帝,在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去世之後繼承皇位,楊廣繼位之後,因好大喜功,常年征戰,令百姓苦不堪言。民心思變之下,各地起義不斷,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覆亡。楊廣雖然在位僅僅14年時間,卻幹了四件大事,讓華夏受益千年,那麼他幹了哪四件大事呢?
隋煬帝
第一件事,開創科舉制度,給平民階層翻身機會。自東漢末年到隋朝初期,門閥勢力掌控著上升渠道,寒門階層基本上沒有入市的機會。門閥士族幾百年來牢牢把持著朝政,阻斷著上升的渠道,無形中成為了阻礙社會發展的毒瘤。為了鞏固皇權,對抗門閥勢力,605年,楊廣正式確立科舉制度,規定凡是年滿20歲、學識優良者,都可以通過縣試、州試、省試、殿試這四級考試進入仕途,官位高低與考試成績掛鉤。這一制度打破了門閥世家專政的局面,使得寒門士子也有了翻身的可能。此後一千多年間,科舉制度成為了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大量底層讀書人都能夠通過科舉獲得入仕的資格,再也沒有哪個階層能夠阻斷上升的渠道,楊廣創立科舉制度,確實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第二件事,開創大運河,實現南北交流。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大規模遷移以及南朝的開發,使南方經濟迅速發展,而北方發展緩慢,人口所產生的財富已不足以應付朝廷的需要,但是因為南北方交通不便,嚴重影響南方物資快速送到北方,一道加強南北聯絡的水路運輸已經成為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楊廣繼位之後,喜歡到處遊玩,交通不便讓他感到非常不滿。於是便修建了一條貫穿浙江蘇州、揚州等地,最終抵達洛陽與黃河相連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800多公里。可以說,楊廣本意是為自己修建一條「遊玩之河」,但卻無意中奠定了華夏一千多年水運之基礎,使得江南江北的交流日益順暢,大量南方的糧食源源送到北方,保障了中原地區的供給。當年楊廣三征高句麗,靠的就是南方的物資源源不斷運往北方。同時,大運河也促進了南北交流融合,南方的絲綢、紙張技術等傳入北方,北方的先進位度思想也南下傳播。楊廣積極推進此事,對華夏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可惜大運河的修建也耗空了隋朝的底蘊,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隋朝運河
第三件事,開拓西域疆土,重建絲綢之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之後,一條連接中原和西域的絲綢之路因此聞名天下,但漢朝滅亡之後,西域和中原之間斷斷停停,無法保持聯絡。609年,楊廣親征平定吐谷渾,兩年後又覆滅,西域的小月氏直接將其納入版圖,西域各國無不震驚。通過連年征戰,楊廣基本掌控了絲綢之路。漢代以來中斷多年的陸上交通得以重建,中原同西域的交流再度暢通,楊廣重新打開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對華夏歷史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華夏從此在西域建立了統治優勢,有力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
隋朝西域版圖
第四件事,遷都洛陽,建立新經濟中心。隋朝時期,定都長安長安,地處西北,輻射範圍偏向西北,對於東南方的控制幾乎是無法實現的,尤其是當時東南方已經逐漸顯示出發展迅猛的勢頭,無論是經濟還是資源都比西北要更有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加強對東南方的控制。考慮到此,隋煬帝楊廣決定修建一座新的都城東都洛陽,以彌補長安的不足。洛陽地處中原,交通便利,物產豐富,不僅能夠四通八達,還能網羅天下財富。於是楊廣在610年春夏找遷都,徵調20萬民夫,在一年時間裡就修建完成新洛陽城。洛陽逐漸取代長安,成為中原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可以說楊廣定都洛陽,使古都重煥生機,重新成為華夏的心臟所在,對中原經濟的繁榮具有深遠意義。
楊廣是一個暴君,同時也是一位開創者,他的功績是不能被輕易忽略的。可以說,這四件事每一件都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對後世頗有影響,但他又太過急功近利,不惜以民眾的生命和財產為代價,在短短時間內推行四件立在千秋的大事,濫用民力,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民怨四起。楊廣若是能緩慢實施,徐徐圖之,絕不至於將民力耗盡,最終導致民怨沸騰,隋朝覆滅,他也絕不會被冠以暴君的稱呼,被唾罵千年,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