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歷史上,農民起義往往是王朝覆滅的導火索,但宋朝卻打破了這個魔咒,在長達320年的統治中,硬生生挺過了434次起義,平均每年1.4次,簡直是"抗揍"界的扛把子。
但眾所周知,宋朝可不是什麼軍事強國,不僅常年被外族欺負,內政上還搞"重文輕武",堪稱「窩囊王朝」。
那麼,這個看似"軟弱"的王朝,是如何在如此多的內亂中屹立不倒的呢?
強力的經濟支持
都說宋朝「窩囊」,可當時宋朝的經濟實力相當雄厚,尤其是北宋時期,貿易非常發達,海外貿易更是蒸蒸日上,讓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有數據顯示,宋朝的GDP曾一度佔到全世界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
根據經濟學家麥迪森測算(以1990年美元為基準):960年宋朝建立時,中國人均GDP為450美元;到了宋朝末年,人均GDP已經達到600美元,相比之下,同期歐洲的人均GDP僅為422美元。
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宋朝應對農民起義提供了充足的財力支持,朝廷可以調動大量資金來剿滅起義軍,甚至採取"先武力鎮壓,後懷柔招安"的策略。
宋朝廷更是常常利用財力和官職來誘惑起義軍首領,瓦解起義軍的力量,許多起義軍領袖最後都被招安,成為朝廷的將領或官員。
輿論引導
再說宋朝的政治方向,學過歷史的都知道宋朝以"重文輕武"著稱,實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文人掌握了話語權,便能夠引導輿論,通過各種方式影響民眾的思想。
朝廷往往會將起義軍塑造成反面形象,從根源上防止起義軍做大做強,文人們通過詩歌、散文、戲曲等各種文學形式,宣傳朝廷的正統性和起義軍的"邪惡",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民眾的觀念。
況且當時的宋朝面臨著遼、金、西夏等外族的持續威脅,在外敵入侵的危機下,百姓往往傾向於支持朝廷,以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安全。
面對外敵時,宋朝人民表現出了極強的團結一致精神,在這種氛圍下,農民起義很容易被視為分裂國力的行為,與外敵同罪,起義軍難以獲得廣大民眾的同情和支持,這就限制了起義的規模和影響力。
各種制度的保障
宋朝的軍事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民起義的發展,宋朝實行"強幹弱枝"的軍事政策,中央軍隊力量強大,而地方軍隊相對較弱。
這種制度設計使得地方勢力難以坐大,也讓起義軍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武器和訓練有素的士兵。
另外,宋朝的官僚體系非常發達,朝廷對社會的控制力很強,地方官員能夠及時發現並報告起義的苗頭,皇帝就可以迅速調動資源進行鎮壓,宋朝還建立了完善的情報系統,能夠及時掌握各地的動向,有效預防大規模起義的發生。
而且宋代的文化呈現出理性、包容等特點,提倡"和而不同"的思想,這種文化氛圍有利於社會矛盾的緩解和化解,減少了暴力衝突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起義雖然次數多,但大多規模較小,影響有限,很多起義都局限在一個縣或一個州的範圍內,未能形成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宋朝朝廷往往能夠迅速做出反應,將起義扼殺在萌芽狀態。
宋朝還善於利用宗教來安撫民心,道教和佛教在宋代相當盛行,宗教的勸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社會的作用,朝廷更是經常與宗教領袖合作,利用宗教影響力來化解社會矛盾。
可說了這麼多宋朝的好,為什麼還會爆發這麼多起農民起義事件呢?其實也是因為宋朝經濟太發達了。
經濟政策不得民心
宋朝經濟繁榮,但財富主要集中在統治階級、地主階級和小市民手中,農民階級依舊貧苦,難以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貧富懸殊加劇了社會矛盾,成為農民起義的導火索。
宋朝不公平的土地政策更加劇了農民的困境。
宋朝實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放任土地兼并,導致土地私有制和商品化程度加深。
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淪為佃戶或無業游民,失去土地的農民生活艱難,就容易被煽動參與起義。
既然經濟好了那人口也會快速增長,但就業機會並未相應增加,大量失地農民湧入城市,卻難以找到穩定工作。
流民問題日益嚴重,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潛在因素,這些無業游民不就成了起義軍現成的生力軍了嗎。
宋朝政府的賦稅政策也加重了農民的負擔,雖然宋朝實行了"兩稅法",但地方官員為了完成稅收任務,常常加重農民的負擔,
再加上宋朝經常遭遇水旱災害,加上戰爭頻繁,農民的生活常常陷入困境,在繁重賦稅、災害和戰爭面前,農民往往成為最大的受害者,什麼也不做必死,參與起義興許還能活下去。
階層之間的不公平
接著說宋朝"強幹弱枝"的軍事政策,雖說是限制了地方的軍事力量,但也間接促進了農民起義的發生。
地方勢力沒法做大,但地方政府應對起義的能力也同樣不夠,當地方發生小規模起義時,往往無法及時平息,一定程度上給了起義軍發展壯大的機會。
宋朝的科舉制度雖然為平民提供了上升通道,但也加劇了社會矛盾,大量讀書人擠破頭參加科舉考試,但最終能夠成功的只是少數,大量落第秀才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有些人甚至參與或領導農民起義。
宋朝的文化繁榮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教育的普及,民間識字率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也逐漸覺醒。一些具有反抗意識的思想更容易傳播,為農民起義提供了思想基礎。
宋朝面臨的外部威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但長期的戰爭也給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為了應對外敵,宋朝不得不加重賦稅,徵調民夫,這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矛盾。
宋朝政府的腐敗問題也是導致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官員貪污腐敗,魚肉百姓,激化了官民矛盾,農民們對朝廷官員的不滿情緒常常通過起義的方式表達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農民起義的頻繁發生,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相比前朝,宋朝的社會控制相對寬鬆,民間結社活動較為活躍,這可為起義的組織和發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結語
所以說宋朝能挺住400多次農民起義還是有點東西,雖說某種方面來說宋朝確實是有些「窩囊」,但好歹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有姓的大王朝。
參考:
鳳凰資訊《外國婦女前來「借種」:宋朝無比誘惑力》
國學導航-宋史《宋史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徽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