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導致了此後宋朝的積弱嗎?

2024年03月05日06:45:05 歷史 1249

作者:趙心放

澶淵之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澶淵之盟以後,宋和遼在一百二十年間保持友好往來,邊境地區的商貿和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強,不再兵戎相見爭鬥不休。但在中國歷史上,對這個盟約爭議很大,人們普遍認為,對處在戰略主動地位的北宋而言,是個屈辱性的條約,既承認了遼國政權的存在,又開始了勞民傷財的「歲供」,影響了兩宋的經濟繁榮,是兩宋積弱的根源。本文專門聊聊澶淵之盟的來龍去脈。

澶淵之盟導致了此後宋朝的積弱嗎? - 天天要聞

(一)遼國蕭太后率軍侵北宋

遼國由雄才大略的蕭太后攝政後,常常派兵侵犯北宋邊境,掠奪邊民的財產牲畜。1004年閏九月,蕭太后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一舉擊潰了北宋布置在邊境線上的主力部隊,然後移兵東攻瀛州(今河北河間),北宋知州李延漏率領軍民頑強防守,遼軍久攻不下,就繞過該城繼續南下,在今山東館陶黃河故道邊築土城屯兵,直撲澶州,僅一河之隔的北宋都 城開封暴露在了遼軍的威脅下。

據史書載,前線的告急文書一天就送來了五次,軍情當然是萬分的緊急。朝廷的大多數上層人物感到驚恐,他們主張遷都,以應付遼軍的入侵。

時任皇帝宋真宗更是表現得惶恐不安。只有冠准和畢世安堅決主張抵抗。兩人給宋真宗說:如果把都城放棄,跑到邊遠的地方去,使得人心崩潰了,敵人乘勢而入,天下還能夠保得住嗎?寇準根據對敵情的分析,制定了一套抗敵方略。在調動正規部隊搞好防守的同時,積極招募民兵,深入敵後襲擊敵人據點,配合正規部隊的行動。還有二個重要策劃,就是請皇帝御駕親征,不管正規軍或是民兵,對於殺敵立功者,同樣給予獎賞。

在寇準的督促下,懦弱的宋真宗終於決定親征。當時朝廷內仍有不少人對抗敵沒有信心,以各種理由不願隨駕北征。在主戰派大臣的支持下,宋真宗的車駕終於北行到達了澶州。北宋時,黃河還是從澶州流過的,將澶州城一分為二。這時遼軍已到北城附近,宋真宗不敢過河,只願駐紮在南城。

澶淵之盟導致了此後宋朝的積弱嗎? - 天天要聞

(二)皇帝到南城鼓舞士氣

在寇準和主戰派大臣的一再督促下,宋真宗的黃龍旗終於在澶州北城的城樓上出現了。城下的北宋兵民早就聽說皇帝要到抗敵第一線來慰問和督戰。看到黃龍旗在城樓上出現後,萬歲之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宋真宗巡視了一番,仍回南城行宮,由寇準在北城負責指揮作戰。

寇準作好一系列安排後,為了穩定兵民之心和鼓舞士氣,學習諸葛亮唱空城計的樣子,和知制誥楊億在南城城樓上喝酒下棋。宋真宗看到寇準 如此鎮定自如,也不再擔心天要塌下來了。

自從遼國大舉入侵之後,各地軍民英勇抗敵,遼軍疲於應付,疲於奔命。遼軍雖然號稱二十萬,由於是孤軍深入,後勤供給線太長,常常糧草不繼,嚴重影響了士氣。

尤其是宋真宗親臨北城後,北宋兵民的士氣高漲,遼國先鋒在澶州城下被宋軍射殺,極大地動搖了軍心。遼國蕭太后和大丞相耶律隆運分析了戰場形勢後,一致認為在戰場上已經撈不到什麼好處了,只有通過談判,獲得一些在戰場上得不到的便宜。

澶淵之盟導致了此後宋朝的積弱嗎? - 天天要聞

(三)經過討價還價議和成功

要說宋真宗,御駕親征也好,從澶州南城到北城走一趟也好,其實都是迫於寇準等主戰派大臣的壓力而去的,實話實說,本人一直不想與遼國交戰,總想設法與遼國和平共處。因此在他離京親征的同時,就派了議和使節前往遼國軍營。遼國提出前朝周世宗奪得的「關南之地」,本來是他們的領土,要求歸還。

北宋不認可遼國的領土要求,只要遼國退兵可給予其一些銀絹。兩軍邊打邊談。遼國在逐步喪失戰爭主動權後,最後按北宋的條件達成了協議。在冠準的力阻下,每年給遼國的銀絹沒超過三十萬,大大低於宋真宗開口的一百萬。

寇準一直都是反對議和的,他主張積極開展軍事行動,乘勝收復失地。那時主戰派將領已率軍奪取了幽燕數州。前方形勢一片大好。但由於宋真宗硬是一心想議和,從客觀上助長了妥協派,他們把 寇準看成了眼中釘肉中刺,想方設法污衊攻擊他,說他擁兵自重,甚至說他圖謀不軌,面對如此形勢寇準難有作為,被迫放棄了主戰的主張。

在妥協派的策划下,當年的十二月,宋遼雙方簽訂了和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它規定了宋遼為兄弟之國,以白溝河為界,北宋每年給遼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在邊界開展集市貿易等。

面臨遼國的侵略,作為一個在經濟、軍事上處於強勢的國家,北宋不是徹底消滅敵人,而是去議和,每年還要上「歲貢」,直的是太窩囊了,為以後北宋降金,南宋蒙古帶了一個壞頭。這和北宋開國以來「重文輕武」等政策分不開,但澶淵之盟後一百二十年間,邊境地區保持了和平,經濟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強,也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因此只能歷史地客觀地全面地進行評價。對於寇準,筆者認為是一個有勇有謀、忍辱負重、顧全大局之人,其表現是難能可貴的。

澶淵之盟導致了此後宋朝的積弱嗎? - 天天要聞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西遷甘肅: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記 - 天天要聞

西遷甘肅: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記

「路易·艾黎中國情」網上主題宣傳活動!王文元行紀之二:西遷甘肅: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記1943年,路易·艾黎的西行。在山丹,他發現了一片世外桃源。
大禹都城在河南,為何遠赴甘肅治水?網友猜想破解考古懸案 - 天天要聞

大禹都城在河南,為何遠赴甘肅治水?網友猜想破解考古懸案

來源:史入人心黃河積石峽附近,考古人員的手鏟下,一件形制古樸的石制工具重見天日。經檢測,這件被淤泥包裹了四千年的工具,正是上古治水所用的「耒耜」。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河南禹州瓦店遺址,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與祭祀區正靜靜訴說著王權初立的威嚴。
明朝藩王列傳之事迹篇(四)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事迹篇(四)

蔣志格齊王榑 按《明外史本傳》:齊王榑,太祖第七子。母達定妃。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十五年(公元1382年)就藩青州。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命王率護衛及山東徐、邳諸軍從燕王北征。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復率護衛騎士出開平。
我們的1945 | 田秀琴:「共產黨是為咱百姓謀幸福的」 - 天天要聞

我們的1945 | 田秀琴:「共產黨是為咱百姓謀幸福的」

田秀琴老人16歲時繼承父親遺志,走上抗日道路。本報記者 孫穎攝「父親說,『我去引開敵人』,就再也沒回來!」96歲的田秀琴老人,回憶起83年前父親引開「掃蕩」隊伍犧牲的壯舉,依舊難掩激動。出生在一個革命大家庭里的她,16歲時選擇繼承父親遺志,
埃菲爾鐵塔,被熱彎了…… - 天天要聞

埃菲爾鐵塔,被熱彎了……

目前,歐洲多地被「熱穹頂」籠罩,高溫從地中海蔓延至英國、德國等國。截至6月30日,法國96個行政區中84個發布橙色高溫預警,16個進入紅色警戒。酷熱使埃菲爾鐵塔鋼結構受熱膨脹,塔體短暫向受光側偏斜,夏季熱脹可位移約20公分,冬季冷縮縮回10公分,晝夜溫差下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