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活著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2024年03月02日14:25:10 歷史 1865

前言

當我們翻開那段烽火連天的三國歷史,總會為諸葛亮那神乎其技的智謀折服。他在丞相台上輔助君王,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可一旦劉備去世,諸葛亮的謀略為何頻頻失靈,北伐屢戰屢敗呢?這其中蘊藏著怎樣的苦衷?

或許你我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諸葛亮,蜀漢朝中的傲視群雄的謀主,難道真的會在主公劉備的離世之後,突然失去過人的眼光和判斷力嗎?今天,不妨讓我們來細細推敲,在這些看似荒誕失靈的表象之後,隱藏的是怎樣一番動人心魄的真實。

劉備活著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一、劉備,諸葛亮謀略的「催化劑」

公元223年,在夷陵之戰後不久,蜀漢的開國之主劉備便撒手人寰,使得這個剛剛建立的政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動蕩。當時身為丞相的諸葛亮,不得不肩負起整個國家的重擔,但他曾經運籌帷幄的智謀,似乎在劉備死後失去了效用。

這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謀略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什麼叫「催化劑」呢?就像一瓶睡意藥水,需要一個特殊的咒語來喚醒裡面蘊藏的力量。 同樣,在蜀漢這個國家的「藥劑」里,劉備的判斷力與魄力,恰如那道魔咒,可以充分激發諸葛亮智謀的潛力。

劉備活著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劉備活著的時候,他的睿智和雄心壯志,使諸葛亮可以專心謀劃軍國大事,兩人之間的密切配合,也成就了不少傳奇。但這「藥劑」一旦失去了「催化劑」,蘊藏在其中的力量也就無法施展。劉備的離世,直接導致了諸葛亮智謀的「失靈」。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就責怪諸葛亮。正如一位策士需要明君的重用,一個優秀的謀略也需要支持與配合。劉備的離去,讓諸葛亮失去了最好的知己。我們能想見,面對川流不息的奏報與瑣事,沒有劉備在身邊助益,諸葛亮該是多麼孤獨與困頓。

劉備活著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二、政局動蕩難展智謀

劉備去世後的政局動蕩,也是諸葛失靈的一個關鍵原因。那一年,繼任的君主劉禪只有16歲,政事經驗尚淺。蜀漢上下剛剛度過夷陵慘敗的悲痛,百廢待興之時卻失去了英明的領袖。這無疑讓本已脆弱的政權雪上加霜。

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北方的魏國虎視眈眈,南方的東吳也蓄勢待發。面對內亂與外患的雙重壓力,劉禪能力有限,諸葛亮想要發揮智謀也無從施展。

更為糟糕的是,蜀漢上下群龍無首,使政局變得愈發混亂。原本服從劉備號令的重臣們,這時各懷鬼胎,你爭我奪,唯恐天下不亂。劉備在世時鑄就的團隊配合在他死后土崩瓦解。諸葛亮想要穩定局面,又有誰肯聽他的指揮?

劉備活著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三、窘迫之下難施謀略

可以說,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如落入了一個雙手被綁,腳踝上了重磨的境地。他明知國家存亡懸於一線,卻很難施展抱負。這種無可奈何的窘迫,也讓諸葛亮的謀略大打折扣。

比如在後的北伐。我們都知道,北伐是諸葛亮入蜀後的心愿。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為劉備奪回故土。但命運弄人,這場北伐也成了他智謀失靈的一個縮影。

劉備活著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面對北方敵國鋒芒畢露的壓力,每一次出征,諸葛亮都背水一戰。可他手頭上的兵將又有誰是像過去的關羽張飛那般驍勇?劉備在世時,蜀漢尚且攻無不克。現在的蜀漢已是強弩之末,即便諸葛亮竭盡謀略,也難以恢復昔日雄風。

看到北伐屢戰屢敗,我們能想見,諸葛亮作為謀主心中該是何等自責與痛苦。他明知前路茫茫,卻也只能咬牙再戰。歷史中那位丞相,在五次北伐中,圓睜的雙眼幾乎從未合攏過,只為國家的存亡而憔悴。

劉備活著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四、現實的理解蘊藏人性光輝

劉備的離世,使諸葛亮的智謀失去「催化劑」。政局的混亂也讓諸葛亮失去施展空間。我們看到,那位昔日神一般的謀士,在這無奈的現實中暴露出他更加人性的一面。

不能因為這些「失靈」,就否定諸葛亮的偉大。正如我們不能要求一個普通人有神的能力。諸葛亮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也會有自己的軟肋與局限。也正因為他在困境中仍然戰鬥和奮進的精神,這位丞相才會為後人所欽佩。

劉備活著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結語

歷史並不僅僅是種宿命論。我們今天解讀這段歷史,也許可以拋開些神話色彩,而更加理性地審視這個朝代與其關鍵人物。

諸葛亮失敗的原因,並不僅僅因為劉備的離世。政局的混亂、人心的離散,以及北方敵國的瘋狂進攻,這一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諸葛亮也絕非全能全知,他只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也會面臨不可戰勝的困境。

劉備活著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所以我們不應該輕易下定論,將一切歸結為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展望歷史,我們還需要一份現實的理解與寬容。也許正因如此,那一段歷史才會因人性光輝的展現而生動傳奇。

這也是我們在今天解讀歷史,尤其需要的一種態度。既不落入戲劇化的凄美,也不陷入理想主義式的判斷。我們需要更加立體地感知那個年代乃至今日的種種現實困境,來理解每一個普通而偉大的人物。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十日談 | 艾夫曼:上海讓我想起聖彼得堡 - 天天要聞

十日談 | 艾夫曼:上海讓我想起聖彼得堡

艾夫曼芭蕾舞團在東方藝術中心演出過五次,我也來過一次,感受過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1977年,我建立了聖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很多人說這是一種「心理學芭蕾舞」。我不是一個很有空閑時間的人,前四次其實我也受到了非常熱烈的邀請,但沒有時間來。第五次我終於空出時間來到上海,因為我知道上海群眾中有許多對我和我的舞...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前言說到猶太人,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暴行,以及現在正在中東到處點燃戰火的猶太人國家,以色列。而就在2025年初,以色列的學者在電視訪談中,談起了猶太人被屠殺一事。只不過他所說的並非是二戰時期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而是
史記.丁繼超傳 - 天天要聞

史記.丁繼超傳

《史記.丁繼超傳》文/捲風丁繼超生前戎裝照丁公繼超,字冠群,生於民國十六年,山東嶧縣六區丁庄村人,乃運河支隊之英勇戰士也。少時家貧,祖父丁文庭父親丁廣友皆目不識丁,生計維艱。年六歲,常隨祖母母親放牛割草拾柴,時有荒年,掘野菜以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