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家中6張缺憾的合影,第三張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2024年02月29日19:25:04 歷史 1896

前言

當年,毛主席因為革命的原因害怕牽連到家人,所以很少照相,再加上毛主席本身就不太喜歡照相,所以毛主席留給我們的照片並不多,而關於毛主席與家人的合影就更加的少之又少了。

毛主席家中6張缺憾的合影,第三張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聞

再加上在毛主席的影響之下,主席的家人也大多都是轟轟烈烈鬧革命的忠烈之士,同樣不便於拍照留念,所以關於全家福始終都是一種「奢望」,好不容易有了拍照片的機會,不是不在身邊,就是不方便拍照。

而今天我們整理了毛主席與主席家人的一些珍貴合影,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有著一個傳奇的革命故事,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毛主席一家,看看什麼叫做,滿門忠烈!

偉人與母親唯一的合影,卻是最後的念想。

毛主席家中6張缺憾的合影,第三張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聞

1918年,夏天意氣風發的毛主席終於完成了在中畢業,當時我國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新思想層出不窮,毛主席在先進思想的影響下,也開始向眾多年輕的學生青年一樣開始為中國尋找一方「良藥」。

毛澤東與他的同學們一同前往北京等地開始了社會調查,主席還到了北大成為了圖書管理員,接觸到了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人士,毛主席也因此第一次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

後來「北漂」的毛主席因為牽掛母親的病,在1919年4月完成了在北京的任務就回去了長沙,而彼時的北京城、長沙城因為壓迫也正在積蓄強大的力量。

主席回到長沙,第一時間就回家去看望母親,母親彼時正在長沙治療瘰癘病,但是久病難醫,再加上長沙城並不先進的醫療器材,很久母親得病都沒有好轉,毛主席的弟弟毛澤民一直在病榻前照顧母親,而毛澤東回來之後,就與弟弟一同照顧母親。

母親因為毛澤東的回來很是高興,所以提議去照一張全家福,於是就有了我們這張開頭的珍貴照片,但是可惜的是,毛主席的父親毛順生為了家庭的開支在外瘋狂的工作。

為了家人,他錯了過了這次合影,卻沒有想到成為了他一輩子的遺憾,1919年10月5日,毛主席的母親在韶山病逝......

而主席也因為在外革命而錯過了母親的最後一面,悲痛至極的主席含著血淚寫下了《祭母文》,開頭一句就是「嗚呼吾母」,實在是無比悲痛!

主席與父親、堂伯父、毛澤覃的合影,缺少了弟弟毛澤民的身影!

毛主席家中6張缺憾的合影,第三張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聞

母親病逝之後,毛主席便把最親的父親和堂伯父毛福生還有小弟毛澤覃一同接到了長沙,主席這個時候在長沙當教員,有了一份收入,這番舉動也算是盡孝了,可以稍稍的讓主席心中之痛緩解一些。

小弟毛澤覃也在主席的帶領下來到了長沙「一師」附小進行學習,一家人高高興興的拍下了一張合影但是卻沒有弟弟毛澤民的身影,而父親毛順生在1920年1月23日因為長期的勞動,羸弱的身體在一場風寒之後就去世了。

毛主席從來沒有想過那個印象之中健壯無比的父親會突然離世,毛澤民悲痛萬分,就企圖聯繫毛主席,但是他知道毛主席當時正在北京干大事,最終只能把牙齒打碎了往肚子里咽,開始主持父親的喪事。

直到晚年毛主席都十分的後悔沒有能為父親養老送終,而再端詳那張照片,早已是物是人非,毛澤民、毛澤覃都為革命犧牲了,他們都無愧於國,無愧於民,可是卻連一張全家福都沒有留下......

楊開慧與岸英岸青的合影,主席無法一同合影,十分遺憾!

毛主席家中6張缺憾的合影,第三張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聞

這張照片無疑是最為遺憾的一張「全家福」,照片中是毛主席的妻子楊開慧以及長子毛岸英和次子毛岸青,關於這張照片的拍攝,實在毛主席正在轟轟烈烈鬧革命的時候進行的,當時的毛主席是不方便出現在合影之中的。

而在現代的影視作品之後中,毛主席就陪伴在妻子楊開慧的身邊,在現代熱播的影視劇之中,將那一段演繹了出來,妻子楊開慧開口向毛主席提出了在旁邊站一站的請求,但她知道毛主席心裡是願意合照的,但是怕給家人添麻煩所以就陪著母子三人站了一站,在真正拍照的時候站在了照相機的後面,無比感人。

那個時候的毛主席因為春節回到了湖南長沙過春節,那是1924年12月底,主席就帶著妻子和兒子回到了故鄉韶山,但可惜的是主席終究還是再次沒有出現在母子中的合影。

因為楊開慧同志,在一次地下黨的行動之中寧死不屈保護毛主席犧牲了,而照相的時間按照時間推算毛主席當時應該就在楊開慧身邊,可是主席終究還是沒有上去合影!而這也成為了毛主席的遺憾!

毛主席派毛岸英給外婆拜壽,岸青因為病痛未能出現

毛主席家中6張缺憾的合影,第三張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聞

這張照片是1950年5月,毛岸英的外婆,楊開慧的親生母親向振熙八十大壽的時候拍的照片,毛主席因為建國不久,工作繁忙脫不開身,特意叮囑了從蘇聯回來的毛岸英前往外婆家給外婆祝壽,可以看到外婆在合照中很開心。

能夠看到毛主席取得當年的成就,作為毛主席丈母娘的向振熙自然是驕傲的,而毛主席還能讓他和楊開慧的兒子來看自己,自然更是驕傲的。

但是可惜的是毛岸青在當時並沒有回來,因為當時的毛岸青還在蘇聯進行治療,卻沒有想到1951年他最愛的哥哥,毛岸英進入朝鮮戰場不幸離世了。

外婆91歲合影,一張沒有毛岸英的合影

毛主席家中6張缺憾的合影,第三張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聞

1961年,祖國越來越好,毛主席的工作負擔卻也越來越大,好在那一年主席唯一的兒子毛岸青完成了他的人生大事,毛主席非常開心,急忙讓毛岸青領著新媳婦回鄉去,讓外婆、還有母親知道他如今成婚了!

毛岸青很聽毛主席的話,當即就帶著妻子要往韶山老家走,不過他還交上了哥哥毛岸英的妻子,對於哥哥,毛岸青時候總無法釋懷,當年還因為哥哥的犧牲,毛岸青病情前所未有的加重,好在如今一切都好。

外婆見到外孫媳婦,那是怎麼看怎麼稀罕,不知不覺的也想起了毛岸英,91歲的老太太輕輕地說:「要是岸英也在,那多好啊!」催人淚下!

岸英的妻子,為其守寡12年!

毛主席家中6張缺憾的合影,第三張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聞

這張照片是當時幾個人一同照的,照片中是外婆,還有毛岸青夫婦,還有一個形單影隻的人毛岸青的遺孀——劉思齊。

毛主席家中6張缺憾的合影,第三張最缺憾,也最不合情理 - 天天要聞

劉思齊為毛岸英整整守了12年的活寡,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這是多麼艱難的日子,毛主席期間得知劉思齊還未改嫁的時候,幾次讓其改嫁,毛主席的心中十分著急,甚至找人為她說媒!她都毫不動搖,直到12年之後,已經30歲的劉思齊,才終於邁出了改嫁的那一步,後來他們全家都會去祭奠毛岸英!

結語

遺憾,但是沒有一個人後悔,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革命,永遠都是第一位!毛家滿門忠烈!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偉大領袖毛主席的一家!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 天天要聞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彌生子在報紙上寫下對和平的祈求。她希望這一年沒有戰爭,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們卻越來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軍開始在北平周邊頻繁鬧事,為全面戰爭做準備。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盧溝橋突然響起槍炮聲。日本軍隊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著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