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2024年02月12日16:15:05 歷史 1038

璦瑅 /文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各省市自治區概述以英文字母為序。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代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代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代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代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共和初年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併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故簡稱「皖」。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澳門在先秦屬百越地,秦時屬南海郡晉朝元熙二年(420年),屬新會郡隋朝開皇十年(590),屬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757),改屬東莞縣。自南宋開始,屬香山縣;元代屬廣東道宣慰司廣州路;明代屬廣州府清朝沿之。其中,咸豐元年(1851)和同治三年(1864),葡萄牙先後侵佔凼仔島和路環島光緒十三年(1887),葡萄牙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北京條約》,塞進了葡萄牙"永駐管理澳門"的條款。1999年12月20日零時,回歸中國,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所以稱「澳門」,簡稱「澳」。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西周初年,周武王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又封黃帝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市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秦置廣陽郡,另漁陽郡上谷郡皆及燕地;西漢時,廣陽郡先後改為燕國、廣陽國;東漢建武十三年(37),廣陽郡併入上谷郡。後幾經廢改。北魏燕國改為燕郡隋代開皇三年(583),廢漁陽郡。大業三年(607),幽州改為涿郡;唐代武德元年(618),涿郡改為幽州總管府;北宋初年,敗於遼,失燕雲十三州;遼代會同元年(938),升幽州為南京,又稱燕京;金代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遷都燕京,改名中都;元代至元元年(1264),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1272),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也就是元大都;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置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改大都路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永樂元年(1403),燕王朱棣奪得皇位,以北平為北京,以「順應天意」之意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且常駐於此;永樂十八年(1420)十一月初四,朱棣頒布《遷都詔》,改北平為北京,昭告天下遷都北京,十九年,改北京為京師,不稱「行在」。洪熙初年,仍稱「行在」。正統六年(1441),罷稱「行在」,定為京師。清代也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民國元年(1912)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民國十七年(1928)6月,民國首都遷回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市改名北平特別市,後改為北平市,隸屬於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共和之後,亦定都於此,北平更名為北京。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宋孝宗趙昚(1162-1189年在位)封其子趙淳(1147-1200)於恭州,為恭王;同年二月,孝宗禪位於趙淳,史稱宋光宗,1189-1194年在位。趙淳先在恭州封王,又稱帝,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從此,重慶之名沿用至今。簡稱「渝」,別稱山城。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代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代置福建路;元代設福建海右道;明代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代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因境內有福州、建州兩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簡稱「閩」,也因其境內有閩江流過。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代屬關內道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代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代為陝西行都司;清代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代屬嶺南道;宋代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代設海北廣東道;明代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代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因漢初為南粵之地(古文獻中「粵」和「越」互為通假,可以互用,所以「南越」也就是「南粵」),故簡稱「粵」。




西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代屬嶺南道;宋代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代設廣西兩江道;明代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代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共和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因廣南西路治所在桂林,故簡稱「桂」。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代為黔中道;宋代屬夔州路;元代屬湖廣行省;明代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代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另據地方志書記載,宋太祖開寶七年(974),烏蠻首領普貴朝貢於宋王朝,太祖趙匡胤有《敕普貴書》,其文稱:「惟爾貴州,遠在要服。經歷三朝到明代,貴州開始發展成為省名,也作為貴陽市的市名,最後發展到清朝改名為貴州省,延用至今。簡稱「貴」,又簡稱「黔」。戰國時期,楚國設置「黔中郡」,戰國後期,秦滅楚後,秦國將楚國的黔中郡和巫郡合併成新的黔中郡,郡治在原巫郡所在地(今湖南懷化市以南40公里的黔城),轄今湖南西部及毗連的四川、貴州等區域.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今貴州省的部分地區曾處在黔中郡、黔安郡、黔州、黔中道等區劃中,所以貴州省又簡稱「黔」。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海南,《北史》和《隋書》均載「海南儋耳歸附者千餘峒」,是為「海南」一詞的最早記載。唐代屬嶺南道;宋代屬廣南西路;元代設海南海北道;明代屬廣東省;清代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共和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因隋代在此設崖州,唐設瓊州,故簡稱「瓊」。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河北,因位於黃河下游以北而得名,最早以地域名稱見諸於戰國史籍。《爾雅·釋丘》記載:「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文中的「河」,指「黃河」。唐代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北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代分河北東路大名府路;元代設燕南趙北道;明代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代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因其地屬於古冀州之地,故簡稱「冀」。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河南,因位於黃河下游以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代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代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代改南京路;元代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代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代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被描述為人牽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故簡稱「豫」。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黑龍江,在唐稱「望建河」,遼稱「黑龍江」。因河水含腐殖質多,水色發黑、蜿如游龍,故名。簡稱「黑」。清代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湖北,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唐代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代屬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代設江南湖北道;明代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代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因在商周時期,境內有鄂國,故簡稱「鄂」。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唐初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代宗廣德二年(764)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此為「湖南」之名開始。宋代稱湖南路;元代設嶺北湖南道;明代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1664),湖廣行省南北分治,依洞庭湖為界,北為湖北行省,南為湖南行省,省名至今未變。因其境內有湘江,而被稱為「三湘」;還因秦置湘縣,晉設湘州,故簡稱「湘」。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吉林,出自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滿語「吉林烏拉」的意為「沿江的城池」。唐代屬東北民族地;遼代屬東京路;金代屬上京路;元代屬遼陽行省;明代屬奴兒干都司;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寧古塔將軍改為吉林將軍,光緒三十三年(1907)正式建立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簡稱「吉」。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代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代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代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朝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代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共和初年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併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簡稱「蘇」。




西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江西,唐朝貞觀元年(627),劃分全國為十道監察區,江西從屬於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確立全國為十五道,江南道分出三個道:江南東道在最東邊,江南西道是在中間,黔中道在西邊。那時,江南西道的管轄範圍遠比江西省要大,包括今天江西和湖南兩省的大部,和湖北、安徽南部地區。北宋時期,改道為路,將唐朝的江南東道和江南西道故地合成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又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今江西省大部分地區隸屬於江南西路;元代,在江南西路地域設置江西行省——這即「江西」之名的開始;明代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代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因其境內有贛江流過,故簡稱「贛」。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而得名,簡稱「遼」。唐時屬河北道;遼時置東京路;金代仍之;元時置遼陽行省;明時為遼東都司;清朝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年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遼西省,後合併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禹分九州時,遼寧屬於幽州。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唐代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嶺北行省;明代分達靼韃及瓦剌;至清代,將較早內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稱「內札薩克蒙古」,將後來陸續歸附的喀爾喀、厄魯特等部稱「外札薩克蒙古」,不設札薩克的察哈爾唐努烏梁海等部稱為內屬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後來演變為「內蒙古」這一名稱。晚清以後,「內蒙古」一詞泛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里木盟、西至河套以西厄魯特的所有盟旗牧場,與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年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共和之前(1947年)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簡稱「蒙」。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唐代屬關內道;宋代時屬西夏;元代至元二十五年(1288)滅西夏後,改中興府為寧夏路(意為「夏地安寧」),此為「寧夏」一名的開始。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明代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代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共和之後撤消併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簡稱「寧」。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因境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唐宋時期屬吐蕃;元時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代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簡稱「青」。





春秋時期,晉國太行山以西,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戰國、秦、漢時期則是指崤函以東地區。因為秦在關中,故稱崤函以東六國(楚、齊、韓、魏、趙、燕)為山東六國,或雲關東六國。金代,改京東路為「山東」,並將其分為山東東路與山東西路。東路治所在益都府,今青州市益都縣,西路治所在東平府,今東平縣。其「山」即太行山。唐代大部分屬河南道;北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代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代設山東東西道;明代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朝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因其境內曾有聖人故國魯國,故簡稱「魯」。




西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代大部分屬河東道;北宋屬河東路;金代分河東北、南路;元代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代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代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因其在春秋屬晉國,故簡稱「晉」。




西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陝西上古之時叫做陝塬,即險峻山脈中一處相對比較平坦的通道。據《國語》記載,西周初年,周公與召公的封邑是以陝塬(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自陝而東者(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即「分陝而治」。唐代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安史之亂」後,設立陝西節度使,自此「陝西」作為行政區劃名被固定了下來。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代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代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代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因春秋時屬秦國,故簡稱「秦」。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上海,源於水名上海浦。南宋咸淳三年(1267),上海浦西岸設立鎮治,遂稱上海鎮。「上海」一名由此彰揚,當時上海鎮已是中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隨著歲月的流逝,外來人口不斷增加,上海鎮的範圍不斷擴大,在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8月19 日上海改鎮為縣,這一天為上海建城的開始。上海的簡稱「滬」,源於古時當地人創造的一種名為「扈」的捕魚工具;別稱「申」則因相傳上海西部地區曾為楚國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北宋咸平四年(1001),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簡稱「川」。別名「蜀」,因其為古蜀國所在地。唐代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時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代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代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代改四川省;共和初年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台灣,源於台灣南部少數民族「台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福建移民依閩南語將此名譯寫為「大員」「台員」「大灣」等,後定名為「台灣」。元代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台灣漁民;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在公文中使用「台灣」名稱,當時,大多指台南地區。其中一段時間為荷蘭所佔,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初鄭氏設台灣府台廈道,是為台灣得名的開始,並正式稱台灣島,後改台廈道為台灣道;光緒十一年(1885)設台灣省,後為日佔,仍稱台灣;民國收復,恢復台灣省,省名至今未變。簡稱「台」。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天津,簡稱「津」,簡稱「津」,別稱津沽、津門。漢武帝時在武清設置鹽官;唐朝在寶坻設置鹽倉;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金朝貞佑二年(1214),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元代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明朝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登基後,為紀念由此起兵,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清代順治九年(1652),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併為天津衛。雍正三年(1725)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民國二年(1913),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民國十七年(1928)6月,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民國十九年(1930)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天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轄;共和之後,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此後又幾近廢改,於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復為直轄市。)




西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西藏」一詞是漢藏兩種語文的混合產物,「西」字是漢語,表示西藏這塊地方在中國西部;「藏」字是藏語,就是「衛藏」(亦即烏斯藏。「烏斯」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去了「衛」(烏思)字,只留了一個「藏」字,加上了漢文的「西」字,合起來成為「西藏」。這就是「西藏」這一名稱的由來。簡稱「藏」。唐宋時期為吐蕃;元代屬宣政院;明代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代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代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共和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香港,簡稱「港」,意為出口香料的港口。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被人們稱為「香港」。當時,莞香(東莞產沉香)多數先運到香(土步)頭(今尖沙咀),再用小艇運至港島南邊的香港仔與鴨(月利)洲相抱形成的石排灣,然後換載「在眼雞」帆役轉運廣州,再行銷北方,遠至京師。又因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裡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今日,「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新疆建省於清光緒十年(1884)。建省以前,這個地區稱為西域,源於西漢神爵二年(前60)在此設置的西域都護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平定準噶爾部,乾隆二十四年(1759)又平定回部,始設伊犁將軍、烏魯木齊都統和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等官員分別進行管理。於是西域統一於清朝,重新處於統一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結束了當地少數民族首領世襲割據的局面。由於西域各處統一於清朝的時間,比起東北、西南地區都較晚一些,所以清王朝有時就泛稱西域地區為新疆、或西域新疆。簡稱「新」。民國仍之;共和之後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面積166.49萬平方千米,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佔中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武帝開西地南夷,置縣24,雲南為其一。取縣名為「雲南」有三種說法,一是「彩雲南現」說,建縣時,縣治駐地現雲南驛村北面的龍興和山出現五彩雲霞,縣城在彩雲之南稱「雲南」;二是「雲山之南」說,雲山即(現賓川雞足山),常凝雲氣高數丈,縣城在雲山之南稱雲南;三是「武帝追夢」說,相傳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在今祥雲縣境追到彩雲,因置雲南縣 。唐朝,南詔王閣羅鳳遺使到長安拜唐王,王問:君在何方?使遙指南曰:南邊雲下。於是在朝廷心目中「雲南」便為祖國西南邊疆地域的代稱。唐代開元十六年(728)唐王便封閣羅鳳為「雲南王」;宋代為大理國;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設雲南等處行中書省,「雲南」正式作為滇域的名稱確定下來,雲南縣的地域上曾設過雲南郡、雲南賧、雲南州,「雲南」兩字一直沿用。明至清代為區雲南縣與省名的使用混暇,常將雲南縣稱為「小雲南」。民國七年(1918),為免省縣同名,將「雲南縣」改名「祥雲縣」。簡稱「雲」或「滇」,後者因境內有滇池。





歷史的塵埃——34個省市區名極簡史 - 天天要聞

浙江有3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上游叫新安江,中游稱富春江,下游則叫錢塘江,由於江流曲折,古人便將其稱為折江,又稱浙江。唐代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代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代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朝洪武九年(1376)前後,設浙江行省,後改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浙江布政司),這便是浙江省名的由來;清代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簡稱「浙」。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 天天要聞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報道稱,普京最近向俄羅斯的一批精英通報,談判進程還要花很多時間。這是記者法麗達·魯斯塔莫娃和馬克西姆·托夫凱洛在名為「法里日報」的電子新聞簡報中報道的。該新聞簡報專門報道有關克里姆林宮的消息。這兩名記者曾為《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和《福布斯》雜誌等媒體供稿,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 天天要聞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天津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不少好該公墓都建於此,光是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公益性的有二三十家,選擇十分豐富。當然了,如果要選購的話,還是應當注意一些細節,尤其是初次購墓的客戶。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 天天要聞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為了便於市民選購和來往交通便利,天津基本每個區都建有公墓。天津共有國營公墓14家,那麼北倉有什麼好的墓地可選嗎?北倉好幾家公墓已經飽和了,但是靠近北倉的兩家公墓都是在售狀態,這兩家分別是天津憩園、西城寢園。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 天天要聞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天津是北京門戶,地理位置意義重要,這片土地上也建有不少不錯的公墓,光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那麼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的當下,國營公墓的發展情況如何呢?天津這14家國營公墓不是全部都對外出售,其中有的已經飽和了,也就是不再對外出售或者是墓位緊張了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 天天要聞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你是否聽聞過 「紅色處女軍」 的故事?這可是一支極為獨特的軍隊,成員皆為未婚處女。9 世紀初,捷克女王麗布施組建了一支特殊的私人衛隊,其成員均是未婚處女,「紅色處女軍」 就此誕生。衛隊隊長普拉斯妲對男人懷有極度的仇視,她只效忠於女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