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2023年12月10日10:46:06 歷史 1107

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毛主席文采出眾這是公認的,尤其在革命時期寫出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展現出偉人的胸襟。

然而在主席的學習過程中,卻有一人直接「嘲諷」主席文章不通,將其辛苦寫出的文章不斷貶低,主席對此並沒有生氣。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多年以後,這位「嘲諷」毛主席文章的先生去世後,主席甚至為他親寫碑文,照顧了他的遺孀20年。

毛主席文采出眾是大家公認的,為什麼這位先生卻說主席「文章不通」?主席與這位先生之間還有那些故事?

點個關注,一起走進主席與袁仲謙的故事。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主席的老師

說起毛主席的恩師,大家第一反應一定是楊昌濟,這位老師不僅自己學識豐富、能力出眾,更重要的是他還是毛主席的岳父。

楊昌濟的女兒便是毛主席的妻子楊開慧,他也是毛主席的「貴人」。每當毛主席回憶起自己的恩師楊昌濟時,總說他是自己革命思想路上的引路人,實際上,楊昌濟不僅是毛主席革命思想路上的引路人,他還照亮了不少有志青年的革命之路。

當然,毛主席能有如此成就,他成長路上的「貴人」自然不止一位,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求學時,毛主席也遇到了另一位對他產生影響的老師,那就是袁仲謙。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1913年到1918年毛主席就讀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這期間毛主席遇見了三位恩師,分別是楊昌濟、徐特立和袁仲謙。

袁仲謙又名袁吉六,1868年出生在湖南保靖縣,雖然家境貧窮但從小聰穎過人,父母便將他送去學堂接受傳統教育,小小年紀就熟讀四書五經。

對於袁仲謙那個年代的文人來說,科舉入仕是大家的普遍追求,袁仲謙也不例外,不過因為他出眾的才學,在29歲那年成為拔貢生。

所謂拔貢也是清朝選人制度的一種,能夠由地方直接貢入國子監的生員,清初是六年一次,到了乾隆以後則是12年一次。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用現在的概念來看,「拔貢」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保送生,當別人還在為高考辛苦備戰的時候,袁仲謙已經拿到了直通京城的資格,只要在京城考核合格以後,就能直接做官。

遺憾的是,當年袁仲謙身體不好,沒能去經常參加考核,因此與做官擦肩而過,不過袁仲謙對此並不在乎,他本人對做官的興趣也不大,要說袁仲謙最感興趣的事情,大概就是教書育人了。

能夠成為那個年代的保送生,袁仲謙的才華是無可置疑的,加上那時候清政府腐敗無能,袁仲謙便一直在湖南從事教育事業。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袁仲謙的才華在當地文人里頗為有名,1912年,袁仲謙受邀擔任湖南省第一師範的國文教員,巧合的是,毛主席曾在湖南第四師範學習,當時的老師就是袁仲謙,沒想到第四師範併入第一師範後,他的國文老師還是袁仲謙。

相比於毛主席求學年代興起的各種新式教育,袁仲謙看起來更像是古代傳統教育里的一板一眼的老師,他們通常外表嚴肅,對文章理論有著極高追求,在思想境界上有著高尚的精神追求。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戊戌變法的領袖,他們在當時的社會裡不斷呼籲變革,希望改變中國落後封建的現狀,並為此發表了很多激動人心的文章。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在那個國家危難的年代,康梁等人的思想激勵著不少有志青年,他們都將康梁視作「偶像」,毛主席也不例外,他將梁啟超視為自己的楷模,在各方面向他學習。

對於那個年代的青年人來說,這並不算是一件稀罕的事情,毛主席便在文章上向梁啟超的文風靠攏,然而袁仲謙看了毛主席的文章後,一臉不悅,甚至只給出了40分的超低分。最後對文章做出了四字評價「屢教不改」。

雖然毛主席一向謙虛,但他對自己模仿的梁啟超風格的文章還是有信心的,心裡不服的他直接找到袁仲謙,想為自己辯駁。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然而袁仲謙不過是冷冷看了她一眼,輕哼一聲:「鋒芒太露,不知收斂。」

對於這話主席心裡是不贊同的,以往的古文都是含蓄內斂,可時代早已不同,封建的八股文已被廢除,國家和社會就需要一針見血的文章。

於是他說:「梁啟超先生的文章便是如此,大家並不覺得他鋒芒太露。」

說起在社會上被無數有志青年追捧的梁啟超,袁仲謙臉上不僅沒有半分高興,反而充滿了不屑,甚至直言他們不應該學梁啟超的文章。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毛主席的恩師

袁仲謙怒批毛主席文章不通,主席卻從此受教,為何?

關於主席模仿梁啟超文風這件事,袁仲謙的評價是:「你學梁啟超的文章有什麼出息?記者手筆,文章不通!」接著袁仲謙大加嘲諷主席文章記者手筆太重。

年輕氣盛的主席剛開始還沒明白袁仲謙的用意,只當他不喜歡梁啟超,於是負氣而出。楊昌濟見狀趕緊來找毛主席,假意說著袁仲謙的不對:「這個袁仲謙真是毛病多,我看你文章就寫得很好。」緊接著楊昌濟話鋒一轉:「你當年入學的時候,在眾多新生里,他給了你第二名的成績,難不成他欽定的第二名就只能寫出40分的文章?」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這句話讓毛主席茅塞頓開,他立馬找到袁仲謙,端正了自己的態度,並認真請教他的作文到底有什麼問題?

袁仲謙見毛主席不再執著於梁啟超,便對他娓娓道來:「作文之道,首應務本,完全模仿康梁,實非所宜。」他指出主席的文章太過於模仿梁啟超的文風,而忽略了文風與內容的適配。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也是先學習了古文,同時學習到外國的先進思想,博古通今、貫穿中外,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若是一味模仿梁啟超的文風,卻失去了文章的本味,倒顯得有些畫蛇添足了。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袁仲謙見毛主席恍然大悟,隨後拿出一沓書記給他,囑咐他:「文章妙來無過熟,要多讀、多寫、多想、多問。」主席鄭重接過這些書,虛心接受袁仲謙對他的教誨。

回去以後,毛主席徹夜沉思袁仲謙的教誨,從此開始改變自己的文風,終於練就出自己獨樹一格的文風,這也使得毛主席的文章在眾多文章里脫穎而出。

對於毛主席的進步,袁仲謙非常欣喜,他常稱讚毛主席有「孔融之筆」,可見他對這位學生的進步有多得意。對於文章中存在的不足之處,袁仲謙會對毛主席進行個別指導,為了教好毛主席,他還為毛主席拆分細講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可以說袁仲謙對主席文風的奠基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關於這位袁仲謙老師,主席也是打心眼裡尊重,他曾在延安斯諾聊起自己的求學經歷,說到湖南第一師範的時候,特意提及了這位「袁大鬍子」。

主席笑著說:「我記得學校里有一位國文教員,學生給他取了個「袁大鬍子」的綽號,他嘲笑我作文,說是記者手筆,還看不起我視為楷模的梁啟超,認為文章半通不通。」

說起自己曾經的老師,主席眼中也浮現出懷念之色,他接著說:「沒辦法,我只得改文風,鑽研韓愈的文章,學會了古文體,多虧了這個袁大鬍子,今天我在必要時仍能寫出一篇過得去的文言文。」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主席如此說來,想必這個「袁大鬍子」在他心中佔據著重要地位,當然,袁大鬍子對毛主席這個學生的愛護可不止這一件事。

1915年,湖南省第一師範的學生髮起了反對校長張干的運動,毛主席就是這場運動的重要人物,因為那些反對張乾的宣傳單,就是毛主席起草的。

張幹得知這件事後大怒,將毛主席在內的17位主要學生揪出來,要開除他們的學籍,袁仲謙得知後,趕緊找到張干,想讓他打消這個念頭。

但正在氣頭上的張干哪裡聽得進任何勸告,他揚言要把這些學生全部驅逐出學校,袁仲謙一直反對張干這樣做,私下找過他幾次,但張干都不給面子。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其實關心這幾位學生老師不止袁仲謙,楊昌濟、徐特立等人都反對張干意氣用事,一來這些學生都是學校里的棟樑之材,學習等各方面在學生里也是佼佼者。二來學生們都是正常的訴求,不過方式和要求偏激了一些,作為新式學校的校長,因為學生們的正常訴求而開除他們,實在是顯得不夠大氣。

為反對張開開除毛主席等17為學生的學籍,他對張干說:「挽救天下亡者,必期斯人也。」可見這群看起來古板的老師們也欣賞學生們敢拼敢做的勇氣。

袁仲謙和老師們多次勸誡,張干依舊「油鹽不進」,沒有辦法,袁仲謙楊昌濟等人聯合起來,決定聯名要求張干收回成命。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毛主席的恩師

主席得罪校長後,袁仲謙等一眾教師力保毛主席。

張干如此不容人的態度讓不少人失望,為了保住這些有志青年,袁仲謙找來在學校里有分量的老師們,大家一起聯名要求張干廢除之前的命令,同時他們還召開全校教職工會議,主題就是為那些即將被開除的學生「伸冤」。

在全校師生的施壓下,張干只能暫時妥協,不過他仍不願意放棄這些學生,他的妥協就是把開除學籍改成「記大過」。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對於這樣的結果不論是以毛主席為代表的學生,還是袁仲謙等老師集體都不滿意,這件事確實是張干一直揪著不放,毛主席堅決要和張干斗到底,他始終堅持自己是站在有理這一方,堅決不低頭。

師範學校里這件事鬧得可不小,就連湖南省教育部都得知了,為了平息事態,教育部將張干調離了師範大學,去其他地方任職。

毛主席向來是對事不對人,他們「鬧事」也不過是為自己討公道。建國後毛主席和張乾的關係還是不錯的,他還邀請張干到北京做客,臨走時也為張干準備了禮物。

可惜袁仲謙先生去世得太早,沒能親眼看見他的學生毛澤東建設新中國。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袁仲謙一生為了教育事業勞心勞力,他曾與譚延闓是好友,譚延闓擔任湖南省督軍以後,就邀請袁仲謙擔任省機要秘書,不過被袁仲謙拒絕了。

後來譚延闓坐上國民政府主席的位置,又邀請袁仲謙出任國史館的總編修,但袁仲謙並不贊同譚延闓的政治思想,便以自己年老體弱給拒絕了。

袁仲謙的身體確實不大好,1932年,年僅64歲的袁仲謙病逝,若是他能親眼看到新中國成立,想必也會對自己學生建立的國家稱讚不已。

對於袁仲謙的栽培之恩,主席一直記在心裡,革命時期確實無暇顧及太多,建國以後,主席便命人打聽袁仲謙家人的下落。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袁仲謙雖然學術地位高,但是他這人脾氣太硬,有些時候說話不留情面,對於那些他不贊成的人或事,態度一向很冷淡,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比如譚延闓很敬重他,曾經給他寫了不少信,還邀請他做官,但袁仲謙對譚延闓的回信基本只有幾個字,做官的邀請也被他拒絕。不過譚延闓並沒有生氣,雖然袁仲謙人沒有去,但銀子還是照發。

譚延闓清楚袁仲謙不會拿他的錢,於是將錢直接寄到袁母手中,家人拿著這些錢買了一些田產,結果袁仲謙得知以後,直接賣了田產將錢退給了譚延闓。

袁仲謙對錢財一向不看重,發了工資後大部分都被他拿去買書了,所以家裡並不寬裕,袁仲謙去世以後,妻子過得更是艱難。

他嘲諷毛主席文章不通,死後主席卻為他親書碑文,照顧遺孀20年 - 天天要聞

主席得知消息後,讓人給袁仲謙的遺孀戴常貞捎去了生活費。1951年還將老師遺孀接到北京遊玩。

從1950年開始到1970年去世,毛主席一直在關照著這位老師遺孀,常常給戴常貞寄錢寄物,還拜託自己在湖南的好友幫他去探望戴常貞。

袁仲謙對毛主席的教誨讓他終生難忘,1953年時,毛主席親自為袁仲謙的墓碑提下「袁吉六先生之墓」,晚年聊起這位老師,毛主席也笑著和大家講他與老師的趣事。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最後,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二戰勝利80周年 走進納粹德國投降的歷史現場 - 天天要聞

二戰勝利80周年 走進納粹德國投降的歷史現場

1945年5月8日24時,法西斯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開始生效時,由於時差原因,地處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國還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而位於柏林以東的蘇聯等國,已經是5月9日。因此歐洲各國將5....
中國歷史上三個最成功的商人,最後都散盡家財,無一得到善終 - 天天要聞

中國歷史上三個最成功的商人,最後都散盡家財,無一得到善終

中國歷史上有一些著名商人,有部分符合散盡家財且未得善終的情況,以下列舉三位比較典型的: 呂不韋: 生平事迹:戰國末年衛國商人,他以「奇貨可居」聞名,通過扶持秦異人(後改名子楚)登上秦王之位,自己也官至秦國丞相,權傾一時。在執政期間,他組織編
【史志論壇】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 ‖程爽 - 天天要聞

【史志論壇】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 ‖程爽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本文載《巴蜀史志》2024年第6期聚地方人才 育方誌碩果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程 爽地方志是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承民族文脈的重要基礎,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地方志部門作為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的主要部門,在推動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隨...
【史學爭鳴】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翔 - 天天要聞

【史學爭鳴】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翔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 翔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周原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之一。傳統觀點認為周原位於今陝西關中地區,然而,綜合水文地理、自然資源、歷史文獻與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線索,可提出另一種可能:周原的地理位置或許並非局限於傳統認知中的陝西岐山周原,而是涵蓋了今四川綿陽一帶。綿陽...
古代樂制與戲曲研究的新視角——黎國韜《古代教坊與文學藝術研究》序 - 天天要聞

古代樂制與戲曲研究的新視角——黎國韜《古代教坊與文學藝術研究》序

□吳承學黎國韜教授所著《古代教坊與文學藝術研究》一書收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將在中華書局出版,請我寫序。為了撰寫序言,我重新閱讀了國韜各種著述,並且大致了解了相關學科的學術史。在閱讀的過程中,引發了一些回憶與感想。壹1990年,我從復旦大學博士畢業後,回到中山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國韜1992年考...
「情感中心」:梁啟超《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隨札 - 天天要聞

「情感中心」:梁啟超《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隨札

□李成晴一1925年,六十一歲的茹經老人唐文治在《自訂年譜》中反思道:余向主道德教育,迨閱歷世變,始悟性情教育為尤急。到了翌年,唐文治在《<南洋大學三十周年紀念徵文集>序》一文又重提性情教育的新定位:「故夫有真性情,而後有真學問、真事業。余向主道德教育,及今思之,與其為道德高遠渾噩之談,毋寧言性情教育悱惻...
銘記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中國人 - 天天要聞

銘記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中國人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那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自由與奴役的殊死戰鬥中,中國與50多個國家的人民同仇敵愾、英勇戰鬥,並肩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勢力。
歷史上的「偉大轉折」,現在可以「親身經歷」 - 天天要聞

歷史上的「偉大轉折」,現在可以「親身經歷」

VR展《轉折·從頭越》體驗效果。受訪者供圖 戴上VR頭顯,「穿越」至90年前,一場驚心動魄的旅程拉開序幕。 「突破4道封鎖線時,每到一次封鎖線,就有牆從天而降,飛機從後往前掠過,結合音效,壓迫感很強。在戰鬥場景中,我們在掩體中穿行,還有互動可以幫邊上的戰士取彈藥箱。建模很真,被炮彈砸的時候,我忍不住晃動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