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翀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員,出生在潼川,於正德六年考中進士,被選任為庶吉士,後改為刑科給事中。期間告病還鄉,起複後當了戶科給事中。
嘉靖皇帝繼位之後,下詔禁止地方向皇宮在定額外另搞一些東西進貢。到了第二年的時候,中都鎮守宦官張陽又來進貢新產的茶葉。禮部方面的官員,打算遵照之前詔書的旨意進行阻止,但嘉靖皇帝自己不同意了。
張翀就此上書表示:「陛下頒布的詔書墨跡未乾就立即翻悔,這讓下邊的人會怎麼想,他們只會因此把政令當做兒戲般玩弄。而且張陽名義上說是進貢茶葉,實際上夾帶著別的東西。如果各地都來仿效,不知還會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希望陛下能夠信守之前所頒布的詔書。」
對此,嘉靖皇帝不肯聽從。
當時,寧夏每年進貢紅花,使當地軍民大受其害;內廷、外廷的鎮守官到此上任後大都向皇上貢馬謝恩。針對這些情況,張翀一併請奏,嘉靖皇帝雖然認可他的看法,但不能照辦。
不久後,張翀又上書表示:「派遣宦官鎮守四方,並不是太祖、太宗皇帝傳下來的祖制。只不過景泰皇帝當年繼位的時候,恰巧碰到國家多災多難,方才偶爾實行一次而已。」
「當時景泰皇帝之所以這麼做,是認為宦官是朝廷家裡邊的人,只要有急事,就准他進內宮彙報。然而過去寧王朱宸濠想要造反的時候,其鎮守太監反而幫助其作惡。」
「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內臣真的比外臣可靠嗎?這些人在太平時代就坐享富貴,毒害百姓;遇上事變時就懷著觀望的心理,不管國家的封疆大事。所以應該儘早將這些人裁掉。」
嘉靖皇帝對此沒有做出回應,但後來張孚敬在內閣當首輔的時候,便做主裁撤了各地的鎮守宦官,這個主張實際上是由張翀首先提出來的。
張翀經過多次升遷後,很快就當上了禮科都給事中。
嘉靖二年冬天,嘉靖皇帝讓宦官到蘇州、杭州督辦織造,滿朝文武都無法勸阻。張翀又和同事張原等人一起上書據理力爭。
嘉靖皇帝雖然無法接納張翀的意見,但也沒有將其治罪。
到了嘉靖三年三月份的時候,嘉靖皇帝因為聽了桂萼的話,,並且想在宮廷裡邊給生父興獻帝立廟,張翀又帶著諸多同僚據理力爭。
嘉靖皇帝為此龍顏大怒,批評他們黨同伐異,危害政事,下令扣發了他們的官俸。
過後張翀又幫助尚書喬宇等上書爭論宮廷里立廟的主張,被嘉靖皇帝特意下詔書批評了一番。
隨著時間的推移,嘉靖皇帝想要推尊生父興獻帝為皇考,改孝宗皇帝為皇伯考的想法就愈發激烈,張翀等人對此憂慮百端,依舊前後多次帶著宦官到左順門跪地請願。
嘉靖皇帝怒火衝天,把各部曹帶頭的逮捕了八個關進了皇家監獄,張翀就在其中。不久後,他挨了一頓廷杖,貶往瞿塘衛充軍去了。
張翀在瞿塘衛駐留了十多年,才因為東宮冊立太子的恩例被放還故鄉,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就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