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智慧的先民們隨著數理觀念的不斷發展、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社會階級的逐步形成以及分配活動的日益複雜,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度量衡形式。
一、歷史循環夜夜更,度量衡遙遙共古今
在古代社會,度量衡制度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商品交換的基礎,也是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度量衡制度也不斷完善和發展。從最初的簡單直觀的度量方式,到後來的標準化、統一化的度量衡制度,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的發展歷程充滿了智慧和創新。
長度工具產生於人們在製造或者建造房屋、城址和宮殿的過程中,而量器則產生於對糧食或財產的分配過程。我國度量衡制度的產生,更多的歸因於社會結構的變化,私有制、國家規定等政治因素也發揮了重大作用。
由於缺乏相關文獻記載,加上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專門用於度量衡的規整形制和確定量值的器具,因此我們對於這一時期的度量衡具體數值和制度仍不太清楚。在夏、商、西周時期,雖然度量衡單位逐漸出現,部分單位之間也存在進位關係,但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單位體系。
《九章算術》記載:「秋分之日,同度量,均衡石,確斗捅,正權概。」
夏代和商代可能出現了尺、寸、分制,並且得到了廣泛使用。而在西周時期,這個制度可能進一步得到完善。最初,古代先民們可能是通過直接用手、腳等來測量物體的長度。隨著標準化的需求,可能就以某位權威人士身體的某個部位的長度作為基準,確立了標準的長度單位,以便大家共同參照執行。
度量衡制度的形成與音律有著密切的聯繫。在古代,容量和重量的單位主要是通過對自然物、人工製品以及人對物體的感知來確定的。在西周時期,"斤"和"鈞"這兩個單位已經基本形成,但它們之間缺乏一種思維上的關聯,即缺乏進位關係。這可能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對於進位的概念還沒有形成或者沒有意識到。
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音律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元素,對於度量衡制度的形成也發揮了一定的影響。然而,具體的歷史細節和發展過程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
古人常用黃編鐘作為測音工具。為求穩定的音調,祖先曾用櫃黍來規定管的長度、口徑及內圓周長度。因此,黃鐘律與量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國的度量衡制是在夏商周時期逐步建立起來的。
二、憶昨走京塵,衡門始相識
由於秦朝的殘暴統治,秦統一年後,即爆發了全國範圍的農民起義,最終在前年,強大的秦王朝最終瓦解於農民起義的洪流之中。在秦代,特別是戰國晚期,秦國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制度,使得長度、容量和重量的單位體系相對成熟。然而關於秦代度量衡的具體資料非常有限,尤其是長度的資料幾乎沒有可靠的記載。
根據戰國時期秦國的標準器——商教方升,我們可以推測在戰國時期,秦國已經形成了合理的進位關係,即分、寸、尺制的長度單位。因此,在秦國統一後,他們可能會延續並推廣這一制度。
在秦代,容量單位的制度繼續沿用了升、斗、解的體系,並且這一體系在當時的量器中得到了體現。秦代的量器形制多樣,包括帶把手的方形銅升、橢圓形銅量,以及圓缽形和桶形的陶量等。這些量器的容量分別對應著升、四分之一斗、三分之一斗、半斗、斗和解這六個等級。
這些不同容量的設置,很可能與當時食物和糧食的分配有關。在《睡虎地秦墓竹簡·倉律》篇和《墨子·雜守》中都有對這種分配製度的反映。
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各項法令制度,並對其進行了一定的完善和發展。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王朝,並定都於長安。不久之後,張倉被任命為制定天文曆法和度量衡制度的責任人,他規定了相應的章程。
《管子·樞言》記載:「釜鼓滿,則人概之。」
漢初的度量衡制度是在秦代的基礎上制定的。隨著西漢末年階級矛盾的激化,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日益加劇。而在東漢時期,地方豪強割據現象普遍,田莊經濟迅速發展,這一點可以從出土的東漢度量衡器具中得到反映。漢朝繼承並很好地發展了秦朝建立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體制,其中計量衡制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度量衡系統得到了更加完善,長度、容量、重量等基本系統已經定型,並出現了數量眾多、造型精緻的度量衡器具。在度量衡制度中,重量的單位也經歷了一定的發展。漢代繼續沿用了秦代的五權單位制,即「株、兩、斤、鈞、石」。而在重量制度方面,漢代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西漢時期,出土了各種不同量值的權衡器和記重金屬器。其中,官累銅權是一種常見的重量單位。它的形狀呈半球形,頂部有一個鼻紐,紐內的頂部有因長期使用而磨損的痕迹。整個器具上刻有「官累,重斤十兩」的銘文。「累」是一種祛碼單位,得名於祛碼時使用的累加方法。這些官累用於官府的計量工作,用來稱量重物。
《九章算術》記載:「以均長短、輕重、大小,用齊七政,令海內皆同。光和二年 閏月廿三日,大司農曹棱、垂淳于宮。」
度量衡制度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於調節商品交換、維護社會穩定以及保障國家權力的行使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東漢時期,中國仍然沿用著「株、兩、斤、鈞、石」的五權單位制。然而,這一時期的天平、環權制重量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種變化不僅有大量的實物資料為證,而且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著一斤八兩銅權和一件光和大司農銅權等重要文物,這些文物都是證明這一時期度量衡制度發生變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三、有司甄棟干,度量棄樗櫟
春秋時期已經設立了專職管理度量衡事務的宮吏,這表明在這個時期,我國的量衡統一與審核制度已經逐步形成,並正式建立了檢校制度。
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所有制度的重要尺度,度量衡制度一直為統治者所重視。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管理測量和衡器的事務。這個機構的存在,體現了古代中國對度量衡制度的重視和管理的需要。
度量衡制度的精確性,對於國家政治制度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為了確保度量衡制度的統一,對全國各地的度量衡,進行定期的檢校顯得尤為重要。根據目前的考古材料,我們可以將中國古代度量衡的檢校制度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其中西周春秋時期是檢校制度的創立階段。
在這個時期,國家已經設立了專門的官員,負責統一管理和認證度量衡器具。儘管目前還沒有找到能夠體現這個時代檢驗制度的實物,但這並不意味著那個時代對計量衡器的精確性需求不迫切。
春秋戰國時期是度量衡制度逐漸成熟的時期。在戰國早中期,許多國家開始鑄造一批標準器,將其放置在官府、倉庫或市場等特定場所,用於檢驗當地使用的度量衡器具,然而這一時期的校勘體制還處於初級階段。
漢代在度量衡制度方面,有兩個重要的舉措。一方面,通過使用標準器來檢校各地使用的度量衡器具,以確保其準確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它定期進行統一的度量衡器檢校,將戰國和秦代以來逐漸成熟的檢校制度推廣開來。
結語
度量衡的檢校制度是我國度量衡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創立、成熟、延續和普及過程對度量衡制度的發展、成熟和完善起著重要的影響。通過這一制度,可以確保度量衡的準確性和一致性,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參考文獻:
《九章算術》
《禮記》
《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