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858年夏,太平天國面臨十分危急的局面。湘軍正在籌劃大舉侵犯皖北,江南大營與江北大營已經圍困天京。李秀成出京解圍受挫,陳玉成、韋俊在黃麻潰敗,其他各部太平軍皆被清軍牽制,難以抽調機動兵力。
天京是洪秀全必須保衛的戰略重點,皖北則是首都的戰略後方,為陳玉成、李秀成所重視。李秀成困守全椒,與陳玉成磋商,亟欲匡救時局。
1、樅陽會議
他們決定在1858年7月下旬在樅陽鎮召開一次安徽各重鎮佐將會議,研討和整合戰略指揮,制訂統一的戰略決策,扭轉退卻的危局。
從後來參與軍事行動的將領可知,李世賢、韋俊、吳如孝、黃文金、龔得樹、黃和錦、朱鳳魁、張朝爵、陳得才、賴文鴻、劉官芳、古隆賢等皆與會。
陳玉成、李秀成主持會議。大家「各誓一心,訂約會戰」,統一了會戰決心。
會議決策集中兵力,「擬撲廬州」。
首先在皖北取得突破。之後,「自廬由滁,往攻江浦、浦口、來安,以通南京門戶。」
會上議定組建東西兩大兵團:
東路為李秀成兵團,是牽制力量,任務是切斷江北大營進援廬州,並牽制廬州東線清軍;
西路為陳玉成兵團,韋俊、李世賢等諸將率軍參加,構成進攻廬州主力。沿途各州縣佐將全力支應人力物力,務求決戰決勝。
洪秀全滿意地批准了會議決策,並敕封了五軍主將:
蒙得恩為中軍主將、正掌率;陳玉成為前軍主將、又正掌率,前敵總指揮;李秀成為後軍主將、副掌率、陳玉成之副;李世賢為左軍主將;韋俊為右軍主將。
領導中樞終於重建,天國軍政「稍可自立」。其他將領也同時各有升擢,將帥大受鼓舞,軍心頗振。
2、皖北戰役的結束
陳玉成、韋俊首先動作,由潛山率部馳赴舒城,建立前進基地。
李世賢、朱鳳魁早經集結將士,兵團矛頭直指廬州。
值得注意的是,李昭壽早在6月即與勝保通款乞降,尚未公開叛變,遂向清軍提供了樅陽決策的情報。
可是,這並不能阻擋太平軍勝利進軍的步伐。
8月20日,陳玉成已在舒城集中二萬名將士,在舒西曉天鎮至中梅河一線展開兵力,其他將領在舒南七里河、乾沙河一帶築營數十座,夾擊李孟群部湘軍。
三河守將吳定規進抵二十里鋪,試圖切斷舒廬交通線,清軍堵截連遭慘敗。
各路將士絡繹奔赴廬州,從十三里岡至大蜀山紮營十餘座。廬州清軍漸被包圍,與李孟群不通信息。
8月23日,陳玉成揮師擊潰李孟群部,李逃往六安。吳定規進攻廬州,城外清軍潰竄。太平軍乘勢穿插,攻取城垣。請軍殘部遁往梁園。24一25日,太平軍連下店埠、柘皋、大樹街、梁園。巡撫翁同書遁保定遠。
現在,樅陽決策的第一階段任務勝利實現。
咸豐詔命勝保為欽差大臣,督辦皖北軍務,翁同書幫辦軍事,袁甲三督辦三省剿捻軍務,迅速進攻廬州。
勝保自身難保,何敢輕言進攻。
李秀成也同時行動,主力集結滁州,向江北大營展開牽制性攻擊,並監視叛跡日顯的李昭壽。
陳玉成著手實施樅陽決策第二階段行動計劃:與李秀成會師,擊潰江北大營。
9月9日,太平軍由古城、界牌進攻,被敵騎兵擊退。陳玉成增兵再攻,11日,大敗清軍,奪取藕塘。12日,擊潰八旗馬隊與川兵,攻佔池河驛,聲勢浩大。
勝保遁往殷家澗,撒手不管定遠之危。翁同書疏劾勝保,準備「親率飢軍,背城一戰。」但陳玉成並未對定遠實施最後一擊。
9月14日,太平軍由池河南進,經關山晝夜進軍,吳如孝由藕塘轉進會合。16日,陳玉成進抵滁州。李昭壽驚慌萬狀,虛與委蛇,不敢讓陳軍入城。陳玉成不想立即激變叛徒,留數館將士監視李昭壽,「伺察消息。」
至此,皖北戰役宣告結束。
3、二破江北大營
這是太平天國起衰振竭、力圖中興的起點。
陳玉成、李秀成看準了皖北戰區是清軍力量比較薄弱的部位,又是太平天國經營多年的基地。
在力量對比上,太平軍具有顯著的優勢。可是,兵力分散,優勢難以發揮。樅陽會議解決了集中優勢兵力、協同作戰打擊弱敵的重大課題,贏得了廬州的戰略勝利。陳玉成兵團起了主要作用。
廬州收復,太平軍士氣大振,人力物力壯大,為打垮江北大營奠定了實力基礎。陳玉成、李秀成在逆境中堅定實施戰略轉變,為今後更加艱巨的戰鬥提供了新鮮經驗。
江北大營是天京戰區清軍的薄弱部位,兵力不足,戰鬥力較差。
從1858年5月以來,德興阿一直進犯九洑洲。
太平軍嚴守洲地,「與南岸鉦鼓相聞,旌旗相視」,兩處陸師與江中水師「聯成一氣」,防禦態勢「略似瓜洲」。
江北大營水陸進逼,多次攻擾,均被太平軍擊退。天京正是依恃九洑洲江路維持軍民接濟的,必須傾力保衛這一要塞。
5一6月,李秀成機動皖東失利,但重兵扼據全椒、滁州、和州,控制巢湖入江水道,維繫首都糧道。7一8月,清軍水師游弋雙閘口、金柱關、壽德洲江面,擋截接濟船隊,使補給線大受威脅。
當陳、李大軍「由全椒、滁州逼進,亦復謀竄浦口六安」時,天京將士與七里洲、九洑洲守軍,「日備船隻」,意欲北渡進擊。
江北大營僅有一萬餘名兵勇,防線長達二百餘里,「各路粵捻三面撲來,實有防不勝防之勢,」面臨覆沒的厄運。
9月17日,陳玉成兵團號稱二十萬大軍,從滁州進抵烏衣、水口一線,與李秀成兵團在烏衣勝利會師,軍勢更加旺盛。
大軍前鋒進據東、西葛。之後,太平軍擊潰清軍堵截,合圍小店。
德興阿統兵馳援,解圍並攻陷東葛。陳、李率主力大舉集結,初戰於18日展開。太平軍先復東葛,經由西葛夾攻,圍殲鞠殿華部清軍二干餘人,得馬三百餘匹。
德興阿拼力救援,撤至小店喘息。太平軍初戰大捷,從西葛至湯泉,東西紮營十餘座,圍困小店清軍,德興阿逃往江浦,太平軍已經滲透西山一帶紮營,「各色賊旗,周布遠近」,德興阿驚呼:「腹背肘腋俱值險艱」,「處處危若朝露」。
清軍「曉夜更坐」,晝夜堅守。同9月20一23日,江南大營記名總兵馮子材部五千餘人進扎小店、陡岡一線增防。
德興阿以為兵力可恃,於9月25日「由小店而來烏衣」,兩軍決戰,「自辰至午未,」太平軍奮勇殲敵「三四千眾」,德興阿敗竄浦口,丟下馮子材在小店挨打。
李秀成乘勝追擊,直進浦口;陳玉成轉攻小店,26日,大敗馮子材部援軍,殲敵二千餘人。於是,東、西葛、烏衣、小店,太平軍三戰三捷,清軍主力損失近半,為攻破大營掃除了軍事障礙。
9月27日,陳玉成、李秀成大舉進攻浦口。陳兵團由正面強攻,李兵團由側後迂迴,九洑洲將士北渡夾擊。德興阿率殘部突圍,遁往通江集。太平軍勝利收復浦口,江北大營土崩瓦解,糧台軍資,皆被陳、李繳獲,清軍損失一萬餘人。
太平天國終於取得天京事變以來,最大的一次戰略勝利,實現了樅陽決策的第二階段戰略目標。
二破江北大營終止了太平天國全面戰略退卻的被動局面,開創了局部戰略進攻的新局面。
它結束了天京事變後諸將分散防禦、各自為戰的戰略指揮分裂狀態,開創了統一指揮、協同作戰的新局面。
李秀成多謀善斷的戰略指揮才幹得到充分發揮與提高,陳玉成勇猛頑強、擅長組織會戰的卓越戰役指揮才幹,則在多次戰鬥中得以體現,積累了更加豐富的戰術經驗。
陳、李配合默契,傑出的戰略與戰役指揮才具彼此結合、相得益彰。
聯繫1857年樅陽會議後的皖北突破,我們不難看出,李秀成是主要決策者,陳玉成則是主要實施者。
9月29日,清軍棄江浦,長江南北航道恢復通暢,江南大營經營五個月之久的合圍態勢大為鬆動,天京戰局出現轉機。
接著,陳玉成兵團進取六合,李秀成兵團直搗揚州。
10月9日晨,太平軍輕取揚州。德興阿竄往邵伯,沿運河布防,堵截太平軍東進。10月中旬,李世賢多次強渡或迂迴,均被清軍擊退,東進未能如願。
10月上中旬,李秀成多次渡淮,皆被清軍堵回。20日,勝保逼近三河集,李秀成棄壘撤回天長、馬壩。
不久,李世賢南渡,陳玉成西援,江北戰果逐漸喪失,天京形勢再度日漸嚴峻。
4、湘軍侵皖
正當陳玉成、李秀成率皖北太平軍主力在江北掃蕩時,湘軍乘虛東侵。
8月19日,胡林翼喪母,准假百日,離鄂回湘葬母,官文暫署巡撫。湘軍失去統帥,戰略指揮與後勤補給深受影響。
另一統帥曾國藩已經起服出山,卻遠在福建與石達開相持,難以遙控皖北湘軍。
官文昏憤才疏,不能勝任統帥,曾國藩深感憂慮,勸胡林翼奪情服官,以免丟掉湖北地盤。
他擔心湘軍會被其他勢力吞併掣肘,指出:
「鄂兵日增,而餉源日減,非潤公(胡林翼)強起,恐終不濟。」
告誡胡林翼、左宗棠多方活動,阻止咸豐另簡鄂撫。但胡林翼尚在猶豫,未定行止。
官文躍躍欲試,亟欲侵皖,企圖撈取晉陞本錢。李續賓被任命為侵皖湘軍統帥。
此人能征慣戰,勇武果敢,是湘軍統領中的王牌。
自從征以來,屢建戰功,由白丁書生擢為巡撫銜浙江藩司,被清廷倚為「長城」,也是太平軍的勁敵,陳玉成屢敗其手。
李續賓盛名之下,驕躁剛愎,一味追求虛榮,把太平軍視為烏合,自忖為戰無不勝。
清軍首攻太湖縣。
1858年9月5日,清軍乘危進兵。多隆阿正面牽制城軍,李續賓進攻東岸營卡,被葉芸來火力擊退。中旬,李續賓掃蕩側後及外圍據點,切斷縣城犄角,太湖勢漸孤危。18日起,湘軍連日攻城,葉芸來率飢軍抗禦,殺敵甚多。
22日,鮑超亡命攻陷東山石壘,清軍乘勝連夜攻城。葉芸來糧絕勢危,只得突圍,撤轉潛山,準備繼續堵截清軍。
之後,都興阿、李續賓分犯石牌與潛山。
10月1日,鮑超進陷雷公埠,多隆阿推毀西北岸營壘。石牌將士棄壘遁走,要塞淪入敵手。皖北局勢日漸逆轉。都興阿、李續賓得志猖狂,計划進一步深入皖北腹地。
其中,李續賓志驕意盈,氣焰萬丈,以為太平軍不堪一擊,主張分兵疾速挺進,直取廬州、安慶,一口吞下皖北腹地。清軍不過二萬餘人,未免胃口太大。
勝保正在防守盱眙,翁同書龜縮定遠,都不能與湘軍配合進攻,使李續賓東進必然形成孤軍深入之勢。
胡林翼引以為憂,函誡李續賓,「已犯兵家之深忌」,亟宜休整緩進。
5、李續賓的狂熱
但李續賓頭腦昏熱,根本聽不進去,而是疾趨桐城。10月9日,前隊趙克彰攻毀城外西南營壘,廓清進攻線。
10日,太平軍夾擊湘軍獲勝,但李續賓督後隊馳到,迫使守軍撤回。12日,湘軍掃清城外各壘,城垣孤立。午夜,太平軍撤退,自1853年即入太平天國版圖的桐城淪於敵手。
李續賓縱兵搶劫, 「勇丁有私獲,則無鬥志矣。」
胡林翼再次警策,不可冒險再進。李續賓已是騎虎難下,「四顧茫茫,無可委託」,只想速戰速決,直搗廬州,建功圖擢。
危機與災禍已經潛伏日深。
李續賓留趙克彰守桐城,保衛後路,自率七千湘軍進兵舒城。
太平軍並未在東南設防,湘軍逼近城垣。10月24日,李續賓攻陷西門外營壘。是夜,太平軍撤守三河鎮,舒城又失。
至於都興阿,遠沒有李續賓進展迅速。太平軍控扼大橋頭,「築壘山旁及橋南一帶」,並且在集賢關據險設防,扼堵安慶西路門戶。10月10日,清軍先攻陷大橋頭,再兩路進攻集賢關,太平軍棄關而遁。
於是,清軍水陸進抵安慶。安慶是太平天國上游重鎮,經營五年,城防體系堅固不拔。城南沿江築壘,以江為池,無法登陸。其他各門城外遍築堡壘, 「俱極堅高,火器難施,壘外濠深兩丈,密布樁簽。漆外復有溪池護繞。」
敵軍難以突破。10月15日,多隆阿、鮑超分攻城壘,遭到猛烈抵抗。清軍不顧傷亡強攻,終於攻陷堡壘九座,並在近城「修營開濠,力圖逼攻。」
守將張朝爵誓死堅守,並向陳玉成告急。沿江將士集結樅陽,準備進援安慶,迫使都興阿兩面作戰,前線轉為相持態勢。
韋俊在廬州戰役後駐守池州,率援軍萬餘人,「渡至樅陽,來援安慶」。
10月18日,都興阿分兵拒援,進攻樅陽。湘軍先陷羅塘洲,再前後夾攻樅陽鎮,水師突破江防抄截。
韋俊援軍尚未集結完畢,卒為所乘,丟掉樅陽,進援計劃也因此擱淺。
安慶守軍只得堅守待援,清軍一時無力陷城,遂轉長期圍困,戰局趨於消沉。都興阿未能實現攻陷安慶的戰略目標。尤其嚴重的是,都興阿與李續賓之間拉開了距離,給太平軍造成各個擊破的戰機。
攻陷舒城後,李續賓名聲更噪,「進兵三十二日,深四五百里,寇城壘望風披靡」,他自己沉醉在連續的勝利之中,「以受恩深,名重恥退」。
因此,胡林翼的再三告誡,他不願接受。
李續賓不願當都興阿配角,他要一舉獨立創建奇功,認為安慶防禦嚴密,廬州空虛,應當避實就虛。於是,只能「克城留屯」 ,進攻兵力削弱,而且戰線太長,補給困難,又深入太平天國疆土,紀律鬆弛的湘軍引起皖北群眾的義憤,缺乏居民的支持。
李續賓一面疾速推進,一面請官文增援。豈知官文不以為然,認為李續賓「所向無前,今軍威已振,何攻之不克」,「無所用援」。
李續賓不願頓兵示弱,硬著頭皮進犯三河。
驍將吳定規鎮守三河,築大城一座,城外堅壘九座, 「以為廬州捍蔽。」
三河屯聚大批糧食、軍械、彈藥,是陳玉成、李秀成大軍的重要補給基地,也是天京供應樞紐。
6、三河大捷
11月3日,湘軍抵達三河,按照「攻城必先破壘」的戰術模式準備進攻。
7日湘軍分頭進取各壘,吳定規揮師出戰,以小隊逐次突擊,牽制敵軍攻勢。兩軍展開激戰。
李續賓擊退太平軍後,縱火焚燒外圍各壘。吳定規在猛烈殺敵後,率城軍接出壘軍入城據守,九壘皆失。湘軍傷亡一千餘人,損失了五分之一的戰鬥力,實力更加虛弱。
吳定規為三河大捷建樹首功。李續賓逼城紮營,連續進攻,意在速取。吳定規得知援軍在途,英勇堅守,重在殺傷湘軍。
李續賓損兵折將,銳氣漸喪,速取無望,退卻不甘,只得頓兵城外。湘軍已成強弩之末。
陳玉成攻克六合後,得知皖北腹地州縣連失,「一日五文前來告急」,只得放棄打擊江南大營的計劃,「當即扯兵上救」,並奏請天王,調李秀成兵團西援。
11月中旬初,陳玉成「直由巢縣而進。」援軍星夜兼程,進抵白石山、金牛鎮一線,「包三河之後,斷李續賓之後路」,堵扼舒廬交通線。
李秀成兵團隨即繼進,以為後援。同時,廬州守將吳如孝與張樂行部捻軍奉檄馳往參戰。
12一13日,援軍連營數十里,號稱十餘萬人。李續賓如夢初醒,接連催調後方部屬急援三河,已經緩不濟急。
這員悍將自掘墳基,末日就要來臨了。
陳玉成步步進逼,收束包圍圈,李續賓處境孤危,決定作困獸之鬥,於11月14日夜,令金國琛督六成兵勇拒援,與陳兵團會戰。李秀成兵團是日進抵白石山,援軍聲勢更壯。
15日五鼓,湘軍在進兵金牛途中,於樊家渡、王家祠堂遭遇陳玉成軍堵截。金國琛兵寡力單,分兵迎戰。兩軍在黎明時混戰,太平軍迫於猛烈炮火,不支後撤。湘軍追擊,沖抵金牛附近。「忽大霧瀰漫,咫尺莫辨」,陳玉成乘霧率主力迅猛分路迂迴,切斷湘軍退卻線,出於金國琛意外。
湘軍拒援不逞,「傷亡過半,隊伍星散」,後路又被切斷,已成瓮中之鱉。
李續賓獲悉敗訊,督留營湘軍前往接應,「沖盪數十次」,未能得逞。
此時,營中空虛,吳定規乘機由三河殺出,直攻湘軍巢穴。
李秀成也逼近三河夾擊。李續賓接應未遂,慌忙令湘軍守營,抵拒吳定規。
自己在營前抵拒陳李大軍。陳玉成「破李續賓陣門」,湘軍「大敗而逃」,被太平軍圍因於營中。
夜間,七營被克,李續賓弟李續燾亦棄兄逃遁,李續賓孤踞老營,卒被合圍,末路「英雄」走投無路,終於認輸,先想乘月夜突圍,又想起自己的「面子」,「終恥於潰圍,謀復固守。」但湘軍不願等死,「遂大奔」,李續賓只得跟著逃命,「軍不復成列」,李續賓、曾國華等都被太平軍擊斃。
殘餘湘軍還據營掙扎,太平軍「四面圍攻,炮石如雨,更番疊進」,至18日夜基本就殲,悍目丁銳義、孫守信等俱遭陣斃。
三河會戰取得完全勝利。
11月15日,舒城湘軍聞警馳援,在千人橋被太平軍拒援將士包圍,傷亡過半,逃竄桐城。
陳玉成立即乘三河大捷聲威大舉西進,收復失地。16日,收復舒城。23日,陳、李分兵進取桐城。
陳從舒城而出大關,李由三河至廬江,馳赴界河。
兩帥會議於桐城呂亭驛,制訂攻取桐城戰役計劃。陳兵團正面攻城,「由山邊而進桐邑」多李兵團「由孔城而進桐城、斗鋪」,迂迴敵人側後。
24日,大軍進抵城外,聲勢雄壯。湘軍「各有忌意,少有戰心」。湘軍出西門迎戰,鏖戰四時,傷亡慘重,紛紛逃回營壘。太平軍「沖入長濠,包裹營盤」,總兵趙克彰率殘部逃遁,被太平軍分途截殺,死傷累累。
桐城守軍棄城逃命,城池即被收復。
李續賓余部連續遭到殲擊,戰鬥力完全喪失。陳、李兵團又奪取了新的戰役勝利。
三河大捷是太平軍在皖北戰場上的一次轉折性的戰略勝利,對上游戰局產生重要影響。
李秀成說:
「自三河一戰、桐城一戰,安省之圍自解。」
湘軍敗回湖北。皖北危局迅速扭轉,失地收復,天國後方暫得安寧,為以後消滅江南大營的決戰提供了有利條件。
陳玉成的戰役指揮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集中優勢兵力、連續作戰、各個殲滅敵人的軍事原則在戰役中得到靈活運用。
陳玉成聲名大振,被洪秀全倚任,指揮京外各軍,成為天國柱石。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