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年,松贊干布病逝,文成公主被逼迫殉葬,唐高宗李治得知此事後大發雷霆,認為這是對大唐的挑釁,他當場下令,要求吐蕃立刻將文成公主送回大唐。
文成公主入藏已經7年了,她和松贊干布琴瑟和諧,但兩人始終沒有子嗣。松贊干布作為一代梟雄英年早逝,文成公主又沒有生下孩子,按照吐蕃舊例是要殉葬的。
然而跟隨文成公主來到吐蕃的大臣嚴詞拒絕,怒斥吐蕃眾人:「我大唐貴女,豈可死於他鄉?你們是要向我大唐挑釁嗎?」吐蕃眾臣默默無言,大臣隨後又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李治,李治也怒極,強命公主回國。
但出乎大家預料的是,文成公主拒絕回國。
此時的公主也才20多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作為有錢有地位的皇家寡婦,在長安也很受歡迎。
為什麼她寧肯留在偏遠荒蕪的吐蕃,也不願意回國享受美好生活呢?
這裡就能看出文成公主的偉大了,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為什麼來到吐蕃的。
遙想當年,吐蕃還只是邊陲的小族群,是松贊干布的父親統一各部,吐蕃才有了點兒新氣象。而吐蕃真正走向強大,居首功的就是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自小就展現出了王者氣象,因為他是獨生子,未來註定會是吐蕃的王。父親對松贊干布期望很高,給他請了最好的老師教他武藝、騎馬、射箭,而松贊干布也從沒讓父親失望。
他不但神勇過人,琴棋書畫也是樣樣精通,對文學創作也很感興趣。特別是中原漢人的文化,讓松贊干布沉醉不已,他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多見識見識大唐的文化盛景。
父親死後,舊貴族起兵叛亂,以前臣服的部落也趁機造反。小小年紀的松贊干布在大臣的支持下很快就平滅了逆賊,隨後又恢復生產,一副王者之君的派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吐蕃變得越來越強大,松贊干布的野心也與日俱增。他深知,吐蕃要在西南稱霸很容易,但要想稱霸天下遲早有一天要和大唐對上。
於是,松贊干布先是抓緊時機自強,又主動向唐朝派出使節求娶公主。當時唐太宗李世民因為與吐蕃宿敵吐谷渾交好,就沒有答應松贊干布的請求。使節回國後,松贊干布立刻發兵==發兵攻打吐谷渾,順便挑釁了一下大唐。
那年,松贊干布親率大軍進犯松洲,結果唐軍主力還沒有出動,先鋒部隊就把他打敗了。松贊干布害怕極了,再也不敢生出對抗的心思,恭恭敬敬地獻上禮物,派出使節再次求娶公主。
這一次李世民見松贊干布態度良好,覺得大棒打夠了,也該給胡蘿蔔了。可是讓哪位公主去和親才好呢?自家的親女兒肯定是不行的,派一位宗室女就夠了,李世民就讓人尋找合適的宗室女嫁過去。
於是,文成公主就進入了李世民的視線,感覺她條件最合適。當聖旨下來時,文成公主那時也才十幾歲,瞬間意識到了自己身上的責任。
父親用憐愛的眼神看著自己,母親默默流淚,公主自己倒是顯得很平靜。身為宗室女,她早就知道自己的未來了,和親是自己最大的用途,只是沒想到會去那麼遠的地方。
出發的那一天,文成公主告別母親:「母親,孩兒出發了,原諒孩兒不能盡孝。」隨後,在母親婆娑的淚眼中,公主在父親等人的護送下踏上了旅途。
即使早有準備,這一路的艱辛還是超出了公主的想像。這數千公里的路途讓公主一行人花費了兩年才到達吐蕃,讓公主欣慰的是,未來的夫君松贊干布居然千里相迎,可謂是給足了大唐面子。
婚後的生活讓文成公主很滿意,雖然比不上在長安,但松贊干布已經儘可能滿足她的要求了。夫妻倆感情也很好,藏族百姓對公主很友善,把她看做是傳播文化的使者和和平的象徵。
公主這次入藏,為吐蕃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她把中原地文化典籍傳播到了偏遠的吐蕃。而公主對百姓一視同仁,她的善意也感染了很多藏族同胞。公主明白,自己此生最大的任務恐怕就是加強大唐和吐蕃的友好往來,因此越發努力。
正因為如此,在松贊干布死後,文成公主拒絕回國。如果此時就回國,哪那以前所做的努力不是白費了嗎?公主堅決留下來,她如同往常一樣幫助藏族百姓,努力維持吐蕃和大唐的友好關係。
文成公主的努力,一直持續到她三十多年後去世才終於停止。在公主的努力下,吐蕃和大唐始終維持著友好關係,她也被藏族人民深切記在心裡。然而多年後,吐蕃與大唐頻頻發生摩擦,甚至曾經劫掠長安,不禁令人唏噓。
參考資料:
趙瑩《舊唐書》
歐陽修《新唐書》
司馬光《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