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財不還故鄉,夜行錦」。然而,周總理十二歲離開淮安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家鄉。不僅如此,周恩來也不讓弟弟周恩壽回去。那麼,其中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周恩來的思鄉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周恩來十二歲離開淮安後雖然再也沒有回到過家鄉,但他對家鄉的思念卻絲毫沒有減弱。他常說:「愛國者不愛家鄉」。
1946年,周恩來所在的中共代表團剛剛從重慶遷往南京。南京距淮安僅300公里。他本來有機會回到淮安老家,但他再也沒有回來。
許多年後,周恩來回憶起這件事時說:「當時我其實很想從南京回到淮安看看,因為淮安還有我兩個母親的墳墓。」周恩來有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養母。 ,與他有著深厚的淵源。他們死後,周恩來一直遺憾「不能到母親墳前盡孝」。
1959年,當周恩來得知他從廣州飛往北京的飛機要途經淮安時,他還問機長:「快到淮安時,你能放低一點身子,讓我看看你的家鄉嗎?」 」 飛機俯視圖 周恩來在淮安時,也一直盯著地面,眼神里充滿了深深的眷戀和怨恨。
但當機長問周恩來要不要繞一圈仔細看看時,周恩來搖搖頭說:「不行,這樣更費油,我們趕緊去北京吧。」
1960年,淮安區委書記、人民村黨委受區委委託前去探望周恩來。在此期間,周恩來非常認真、細緻地詢問淮安縣各地的發展狀況,常常思念家鄉。當縣委書記邀請周恩來回家鄉旅遊時,周恩來感慨地說:「十二年前我離開淮安,已經五十年了!我想回去看看。」 」也!」
然而,周恩來卻始終沒有隨心所欲地回到自己多年未見的故鄉。 1910年,周總理12歲離家求學前,八姨陪著他,在路邊小店給他買了一碗餛飩。她告訴他:「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有成就的時候給我買。」一碗餛飩。」
1950年,周恩來的八姨專程到北京看望他的「有為侄子」。會見結束後,周恩來立即將一碗餛飩遞給八姨,感慨地說:「八姨,對不起,這碗餛飩讓你等了四十年了。」
1965年,當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駐雅加達大使館聽到蘇北民歌《茉莉花》時,他蒼老的眼睛開始流淚。他動情地說:「別再唱了,再唱我就想家了。」 。「故有『總理在絲竹聲中聞茉莉花,思鄉之情』的典故。」由此可見周總理思鄉之深。
那麼周總理多年不願回家鄉的原因是什麼呢?
周恩來不願意回家鄉的原因
革命時期,由於形勢的複雜性和周恩來身份的特殊性,許多國民黨反動派視周恩來為眼中釘。當時,許多國民黨反動派迫害他們的家人,以威脅對共產黨官員進行報復。其二弟周恩普因國民黨發現周恩來弟弟的身份而被捕。國民黨把他折磨致死。
對於周恩普的死,周恩來始終感到愧疚,同時在心裡發誓,這樣的悲劇永遠不會再發生。因此,為了保護家人的生命,周恩來無論多麼想家,都不得不壓抑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再也沒有回到家鄉,以免家人和親人暴露。
那麼,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和平年代,周總理為何執意不回家鄉呢?
第一,我不想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給家鄉帶來麻煩。當周總理回家鄉訪問時,當地政府肯定會大張旗鼓地歡迎他,這會給政府的接待帶來問題。其次,由於周總理的特殊身份,周氏家族的一些親友可能會因為這種關係向當地政府索取一定的好處。這不僅會給當地政府帶來壓力,也會阻礙此類問題解決的公平性。
對於這一點,周總理曾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我是一個出生在封建家庭的人,當你回去的時候,你可能見不到他,而他可以到處吹噓你的名字,對我說他是誰。」周恩來一貫秉持公正、從不利用權力為自己或他人謀取私利的態度,也體現在周總理的「家規十條」中。
周恩來及其家族
這十條家規中,除了排隊等候吃飯、生活簡樸、不請客、不送禮等一系列簡單的規章制度外,還有兩條:「不得泄露你們的關係」與周總理」和「你不能很特別。」目的是為了防止一些親屬代表周總理為自己謀取私利。
周總理和親人也嚴格遵守這些規則和規定。在生活方式上,他們嚴格秉承周氏家族艱苦樸素、勤奮謙虛的嚴謹作風。他們從未向外界透露過與周恩來的關係。
周恩來二弟周恩普的兒子周榮慶,無論是參軍還是工作,都從未向任何人透露過自己「周恩來侄子」的身份。他的妻子金菊卿直到婚禮前才知道他是周恩來的侄子。
對於回鄉避免與家鄉政府發生矛盾的問題,一些人可能趁這個機會做了特殊的安排。周恩來不僅以身作則,堅決不回家鄉,還要求親人本人不要回家鄉。就連他的親弟弟周恩壽和周總理也堅決不讓他回到家鄉。
為此,兩兄弟甚至還大吵了一架。面對周恩來「不歸」的建議,周恩壽回答說:「你是國家的領袖,我是一個普通的公民。為什麼我不能回來?」周總理也很堅定地說:「只有因為你是我的兄弟,你才能回來。那麼,當地政府為什麼不接受我呢?明明是給我添麻煩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正因為如此,周恩來甚至一改往日的溫和,嚴厲收起了嚴厲的話語:「即便如此,我活著的時候,你也不能回來。」一直視周恩來為榜樣的周恩壽,雖然不滿,但還是選擇聽哥哥的話,就像周恩來一樣。他一生都沒有回到過自己的家鄉。周恩壽去世後,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家鄉。
1958年,毛主席提出「死人要給生人讓路」,帶頭倡導火葬、平墳擴耕。為了響應中央的號召,周恩來甚至特意將埋葬在重慶沙坪壩的父親和岳母重新火化,並深埋,平整墳墓,變成犁。
1964年,周總理專門派人回家鄉拆除了周氏家族的祖墳。村民們聽說後,都勸周恩來指定的人不要拆祖墳,認為百萬多畝的土地完全夠用了。但周總理仍然堅持平整墳墓,並將祖先的十三口棺材降低了一米多。
1965年,淮安區第五生產隊還收到了周恩來從北京寄來的70元調令。周恩利在《匯款人簡跋》中寫道:「這筆錢是給生產隊挖墳的錢。」工資和青苗損失補償。」這證明了周總理的正直。
為國家和人民努力奮鬥
值得注意的是,周恩來一生雖然沒有回過家鄉,但他始終在自己的原則和權力範圍內,為淮安的家鄉建設提供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指導意見。
為了解決淮河洪水問題,周總理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成功解決了淮河洪水問題,使淮安成為蘇北灌區的中心,他在水利方面的成就也取得了成功。他受益於河南、安徽、江蘇三省。
周總理將一生奉獻給了國家和人民,深知人民是黨的根基。他為黨和人民獻身而死,留下了「六件驚世駭俗的事情」:一是死時不留骨灰;第二,死後沒有留下骨灰。三是做官不炫耀,四是做黨員不無私,五是做事不懷惡意,六是死而不留遺志。周總理的六大品質,是一種照耀著中國的無私偉大。我們將永遠想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