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對飲水的熱愛與許多其他民族不同。很多國家都愛冷飲,但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多喝熱水,少喝冷飲,不要喝生水。大人說生水裡有看不見的細菌來嚇唬我們。那麼在遠古時期,細菌還沒有被發現的時候,中國人就喝熱水了?
當然是用來喝酒的。中國有句俗話:「與其釜底抽油,不如抽湯不沸」。這裡的「湯」指的是熱水。在古代,中國人就開始喝熱水了。當然,他們不知道喝熱水對健康的好處。更多的是為了供暖需求。聰明的中國人很早就製造出了可以燒熱水的陶器,比世界上許多國家早得多。也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基礎之一。

夏天不需要喝熱水取暖,但陶罐也可以用來準備不同的食物。然而陶瓷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很容易破裂,從而熄滅火,而火在當時也是非常珍貴的。幸運的是,中國的冶金技術後來也發展起來,青銅工具和後來的鐵工具都能夠提供加熱熱水的工具。
在歷史書上,我們可能會看到「湯架」、「大鍋」這樣的術語。相比之下,西方的情況就很慘了。游牧民族的冶金技術長期以來一直沒有發展起來。他們只能吃燒烤,喝熱水。容器。
進入文明時代後,中國人分為兩個層次。一些貴族家裡,火燒了很長時間,但相當多的普通老百姓卻吃著冷飯冷盤。原因是,作為一個農業文明社會,我們已經耗盡了燃料。城市居民無法隨時隨地獲得木材。農民們在田裡幹活,最後砍下來的柴火用於冬天取暖。它已成為直接煮沸飲用水的一種方式。奢侈的活動。

更重要的是,無論是井水還是當時未受污染的河水,都略帶甜味。水煮沸後甜味消失,所以人們不願直接將水燒開飲用。但茶的流行改變了這一切。
唐朝時期,日本僧人圓仁來到中國,曾形容中國人「不做湯吃,長年只吃冷盤」。這說明當時的中國人並沒有喝很熱的水,但到了宋元時期,喝茶的風俗在中國人中盛行,南北茶樓、茶館、茶樓林立。來自長江。喝茶的同時,還需要燒開水來沖泡茶葉,以便再次飲用熱水。

重要的是,這種神奇的藥劑有某種獨特的味道,完全彌補了普通井水和河水煮沸所損失的甜味。即使是貧困家庭也要喝茶,哪怕是最差的茶,才能保證「平庸的一餐」。不管你喜歡與否,茶不僅以其功能保護了中國人的健康,還引導中國人養成喝熱水的好習慣。但由於沒有理論支持,如果你實在不喜歡喝茶或者當地沒有飲茶文化,那你就喝涼水吧。清代乾隆年間,馬戛爾尼代表團訪華時,記載了天津人民飲用白河水的情況。由於河水渾濁,不敢直接飲用。相反,他們添加明礬並將其與竹籤混合。這種簡單的方法可以使河水變得清澈而不那麼臟,人們可以不加熱就可以飲用。

也就是說,如果不喝茶,中國人還沒有喝白水,尤其是熱白水的意識。西方科學技術直到民國時期才傳入中國,中國人才明白喝熱水的重要性。一方面,知識分子揮舞旗幟,呼籲人們多喝熱水。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大力推廣這種低成本的環衛方式。
當時,原水含有細菌、熱水更健康的常識逐漸進入中國人的意識。新中國成立後,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的重視以及能源資源的增加,終於讓中國人民廣泛喝上了熱水。工廠、學校甚至農場都配備了開水設施。帶一壺熱開水回家,成為那個時代美好的回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