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將劉永福本粵西細民,竄身交趾。及越法啟釁,遂能糾眾搐拒,相持數年,大小數十戰,屢挫凶鋒,馘其梟帥,為越南之保障,固中華之藩籬,其功亦云偉矣。後雖兵勢稍弱,退守保勝,然其聲威猶震於泰西,諸國莫不嘖嘖,目為異人。——彭玉麟
劉永福,又名義,字淵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咸豐七年(1857年),兩廣地區受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反清運動風起雲湧,時年20歲的劉永福也「跟潮流」參加了當時在廣東「老字號」反清組織天地會。
正所謂「地震高岡,一派溪山千古秀;門朝大海,三河合水萬年流。」在天地會,劉永福勇敢頑強,衝鋒拼殺,很快就嶄露頭角,有天地會第一名將的美譽。但天地會畢竟是老組織,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劉永福也逐漸意識與其幫天地會「打工」,還不如自己去「創業」。同治六年(1867年),劉永福的直接上級吳鯤被清軍擊敗,廣東天地會組織遭到重創,劉永福遂決定脫離天地會「單幹」。劉永福經過整編裁減得300餘人,並以七星黑旗為戰旗,這支部隊就是日後名動天下的黑旗軍。
劉永福組建黑旗軍後,重新評估了一下周邊形勢,發現越南北圻局勢混亂,越南當局無法平定叛亂,加上法國人在越南持續侵略,劉永福敏銳地發現越南是個「創業」的好地方。於是率300餘人轉進越南,憑藉著悍勇的戰鬥力,劉永福在越南迅速展露頭角,受到了越南的「詔安」,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之後,劉永福在越南廣泛招募華僑和流亡在越南的華人,充實黑旗軍的力量,人數更是突破了3000人,劉永福的事業發展的也越來越好。
就在劉永福在越南發展壯大的時候,法國人開始了大舉殖民越南的運動,當時越南是大清帝國的藩屬國,法國侵略越南,越南不敵,遂向宗主國大清求助,最終清廷決定派兵增援越南,並招撫劉永福所部,在民族大義和階級矛盾面前,劉永福選擇了民族大義。劉永福率黑旗軍接受清廷的招撫,成為了大清的正規軍,並成為越南戰場上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劉永福充分利用自己熟悉越北山地的優勢,襲擊法軍側後,攻打法軍的補給線,間接支援了清軍的正面戰場,為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法戰爭結束後,劉永福奉詔率部歸國,光緒十二年(1886年),清廷授予劉永福南澳鎮總兵銜,並率所部3000人馬駐防閩、粵、台三省交接處的海上重鎮南澳島。光緒二十年(1894年)六月,日本出兵侵略朝鮮,清廷出兵馳援朝鮮,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考慮到台灣孤懸海外,容易遭到日本的侵略,遂命劉永福率部渡過台灣海峽增援台灣守軍,清廷為劉永福配發毛瑟槍500支、馬梯呢槍200支以及部分炮械,並預支4個月的軍餉,不成想這竟成了劉永福接受的唯一的補充。
劉永福到台灣,積極協助台灣巡撫唐景崧防守台灣,修建岸防禦工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兵臨山海關,京師震動。同時,因為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徹底失去了制海權,日本聯合艦隊切斷大陸與台灣的聯繫,劉永福和台灣守軍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當年三月二十三日,清廷全權代表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廷被迫割讓台灣給日本,消息傳到台灣,全島群情激憤,紛紛表示拒絕日本登陸。
台灣民眾一致推舉唐景崧、劉永福等人抵抗日軍,隨後日軍在台灣與清軍和台灣義勇軍展開了大半年的鏖戰,最終在付出慘烈的代價後才拿下台灣。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劉永福見大勢已去,率領殘部退回大陸,伴隨著這位台灣最後的「守護神」的離開,不久後台灣全島陷落,悲夫、哀哉!
劉永福回大陸後,一直為收復台灣奔走努力,可惜晚清國力衰微、清廷腐朽沒落,收復台灣的成了劉永福一生都可望不可即的夢。民國六年(1917年)1月9日,帶著無限遺憾的劉永福,在最後一次注目東南方向後去世,享年80歲,一代傳奇名將就此退出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