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蟋蟀皇帝」之稱的明宣宗,為何身後留下美名?

2023年07月18日21:02:08 歷史 1183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張騰驊

景陵,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與其第二任皇后孫氏合葬的陵墓。明宣宗於宣德元年(1426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時間雖短,但其一生卻豐富多彩。

有「蟋蟀皇帝」之稱的明宣宗,為何身後留下美名? - 天天要聞

明宣宗朱瞻基畫像

前兩年的電視劇《大明風華》為朱瞻基吸粉無數。他文能書能畫,留下《武侯高卧圖》等不少名作;武可上馬安邦,打小就隨爺爺朱棣征伐漠北。在治國上,朱瞻基的父親明仁宗僅在位十個月,所以「仁宣之治」實際上是以朱瞻基在位的時間為主的。

就是這樣的一代雄主,也有業餘愛好。他喜歡鬥蟋蟀,被戲稱為「蟋蟀皇帝」。但是,「蟋蟀皇帝」身後留下的卻是美名。由此可見,有業餘愛好不要緊,不耽擱正事就行,否則,就會被人詬病為不務正業。

有「蟋蟀皇帝」之稱的明宣宗,為何身後留下美名? - 天天要聞

《武侯高卧圖》朱瞻基繪

伴奇夢出生 具帝王之相

明宣宗的出生頗具傳奇色彩。相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初九,彼時仍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個奇夢。在夢中,朱棣的父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將象徵著皇權的玉質大圭親手送給了朱棣,並留下一句:「傳世之孫,永世其昌。」夢醒之時,朱棣的孫子朱瞻基便出生了——正如那夢預示的一樣,在未來,爺孫二人將手持玉圭、登上皇位,分別成為明成祖與明宣宗。

夢的真假不知。但朱棣以此夢認定自己乃繼承太祖血脈的帝王,於是他起兵造反,從建文帝手中奪得皇權,最終成為一代帝王。某種意義上,幼小的朱瞻基是朱棣奪得皇冠的神聖保障,同時也是奪權成功的見證人,他自然也是命中注定的帝王——這一切使得朱棣不得不對這位孫兒疼愛有加。

幼年的朱瞻基也十分爭氣,他長相頗似朱棣,不僅善騎射,而且伶俐聰慧、能言善辯。於是,自從他出世,朱棣便將他當作接班人來培養。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仁宗。實際上,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成祖次子朱高煦對此頗為不滿。據記載,朱高煦不僅長於騎射,臂力超群,他更是在「靖難之役」中多次輔助朱棣扭轉戰局,立下戰功。高大、威猛的朱高煦無論從哪一點來說都比身材肥胖、行動遲緩的朱高熾更具帝王之相。然而,朱棣既然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就痛失了太子之位,自然與皇位無緣了。

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病逝,其在位不足一年。這讓朱高煦看到了重奪皇位的機會。彼時,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朱高煦曾打算將侄子朱瞻基截殺於赴京的路途中,但沒有成功。洪熙元年六月二十七日,朱瞻基登基,是為宣宗,改次年為宣德元年。此後朱高煦曾蓄意謀反,但其陰謀已然為朝廷所知曉。向朱高煦多次勸告無果後,宣宗親自率兵平反。此後,政局逐漸穩定,而史稱「仁宣之治」的時代由此鋪展開來。

促織受偏愛 書畫有建樹

在宣宗一朝,明朝的社會、經濟狀況迎來了普遍繁榮,明朝迎來全盛之時。《明史》曾如此評價宣宗的治理:「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宣宗沒有延續成祖朱棣那般的擴張政策,而是採取了節儉、緊縮的政策。宣宗即位後,重農,息兵,養民,同時大力懲處貪污。另外值得一提的細節是,鄭和的航海活動在仁宗時曾被停止,但宣宗令鄭和繼續。遺憾的是,鄭和因病不得不結束了其繼續下西洋的事業,此後亦再無接續。

作為一代有成帝王,令人嘆息的是,宣宗在其盛年時卻猝然離世。宣德十年正月,宣宗病重,當月駕崩,享年38歲。宣宗病逝後,宣宗之母張太后按宣宗遺旨,讓太子朱祁鎮繼位,是為明英宗。至此,宣宗的一生畫上句號,「仁宣之治」也一同結束。

宣宗是一個喜愛新鮮事物、愛玩兒、愛文藝的人,尤其是喜歡玩促織(蟋蟀)。據《明朝小史》記載,宣宗不僅命令專人於京城抓捕蟋蟀,命令宦官趕赴盛產蟋蟀的江南高價購買蟋蟀,甚至下密詔讓當地官吏為自己留住上等的蟋蟀千隻,這道密詔被王世貞收錄於《國朝叢記》中。而《萬曆野獲編》中更是記載:「今宣德蟋蟀罐甚珍重,其價不減宣和盆也。」清朝文學家蒲松齡曾以宣宗對促織的喜愛為素材,作短篇小說《促織》,並收錄於《聊齋志異》中。由此,宣宗被後世戲稱為「蟋蟀皇帝」。

宣宗在書法、繪畫方面也頗有建樹。宣宗曾效法宋徽宗開創「宣德畫院」,明代畫院也在此時達到鼎盛,畫家更是人才輩出。《列朝詩集小傳》曾如此記載:「帝遊戲翰墨,點染寫生,遂與宣和爭勝」。意思是宣宗在書畫方面有與宋徽宗爭勝之意,而其成就在某種意義上確實與宋徽宗不相上下。

史家對歷史上偏愛文藝的皇帝總是頗有微詞,因為歷史上不乏因熱愛文藝而失去江山的皇帝,宋徽宗、南唐後主李煜皆是如此。然而,明宣宗可謂把握住了業餘愛好與治理國家的度,並未耽於遊樂而誤了朝政。

遺詔命從儉 帝陵小而美

宣宗駕崩後,明景陵於宣德十年正月十一日正式開始修建。同年六月二十一日,宣宗下葬地宮。直至天順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明景陵最終完工,歷時二十八年。

明景陵佔地共25000平方米,在明十三陵中面積最小。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由於先前帝王陵墓的選址與佔地,再考慮到風水原因,明景陵最終選址於狹長的山間;其二,宣宗遺詔有云:「喪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遺詔,毋改山陵,務從儉約」,延續其一貫的節約、緊縮的政策,景陵與其父仁宗的獻陵一樣,在規制和工量上均從儉。

景陵的中軸線上依次排布著裬恩門、裬恩殿、三座門、欞星門、石祭台、方城、明樓,以及寶山。總的來說,景陵可以算是一處兩進院落。第一進院落自裬恩門起、至三座門前終,而第二進院落自三座門始、至方城前終,寶城、寶山分列其後。

為保護景陵原生態的古迹風貌,1998年景陵實行封閉式保護,不再供遊客觀賞。如今再訪景陵,我們首先看到的陵門並非「原裝」。曾經的裬恩門至1955年修繕之時已殘破不堪,僅僅留下山牆和部分房梁,屋頂和大部分牆壁已經坍塌。於是,在1955年的修繕中,僅在門基舊址上壘出兩面紅牆,中間夾一鐵門作為園區入口。

有「蟋蟀皇帝」之稱的明宣宗,為何身後留下美名? - 天天要聞

裬恩殿及三座門遺址 攝影:張騰驊

進入陵門後,不遠處的台階溝通著我們腳下的土地和一方地基遺址,這地基便是殘存的裬恩殿地基。明景陵分別在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代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1785年至1787年)間得到過兩次修繕,而我們眼前的裬恩殿地基已然是乾隆年間修繕過後的樣貌。不過,在嘉靖年間的修繕中,明世宗在實地考察景陵後感到其「規制獨小,又多損壞」,因而決定「重建宮殿,增崇基構,以隆追報」。修繕主要體現在:一是裬恩殿單檐改重檐,二是丹陛雲紋改二龍戲珠紋,三是在裬恩殿與三座門之間增修抱廈一間。總體而言,在嘉靖年間修繕以後,景陵的規格確實算比較高的了。可是,在乾隆年間的修繕中,為減少修繕難度,神功聖德碑的碑亭被拆除,裬恩門、裬恩殿規模又被縮小了。

走過裬恩殿舊址,穿過披著青紅琉璃瓦的三道門,就是景陵的第二進院落。院落內佇立著欞星門的遺迹,色彩斑駁而厚重。欞星門中間敞開的門體好似一方畫框,將遠處的石五供和作為背景的明樓牆體框成一幅畫。

有「蟋蟀皇帝」之稱的明宣宗,為何身後留下美名? - 天天要聞

石五供

石五供後,是景陵拔高後的方城及明樓。由於景陵本就建築簡樸、狹小,再加上景陵選址於兩山窪地之間,修建方城和明樓的空間已然不多,因此,鳥瞰之下這些建築都呈狹長狀。而為了在有限的條件下盡量顯示出皇家陵墓的氣派,於是整個方城的地基被拉高,並在石五供後設置坡度較大的礓石察兒路通向方城底部。

如今,被封閉保護的景陵在名聲上的確是遠不及作為景點開放的長陵,而世人對其的了解更多是源於對「蟋蟀皇帝」的好奇,以及對「仁宣之治」之壯闊與豪邁的無盡嚮往。

時間是歷史的母親,但也是歷史的敵人——如果沒有那些穩固的、持續存在的物質的話。明景陵是一方小而美的遺迹,在時間的長河裡,一朝盛世以它結尾,又被這方建築收藏,人們圍繞這方建築和它收藏的盛世展開活動——於是,這些活動在這方物質遺迹中沉澱為歷史。因此,保存歷史、認識歷史、賡續歷史,這便是我們保護和了解文物的意義。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只是下了個館子,高洪波的政治風險卻被拉滿了 - 天天要聞

只是下了個館子,高洪波的政治風險卻被拉滿了

重慶榮昌區委書記高洪波請吃飯這件事,在網上渲染了兩天,仍然熱度不減。吃飯的地方是個正經餐館。高洪波請了兩桌人,一共20人左右。最後把菜單一曬,有青椒魚,有豬腳,有芋兒雞,有蔥香腰花。合計一桌554,兩桌1108。抹了零頭,1100元整。視頻
崔康熙想美事,態度強硬要1000萬違約金走人,濟南文旅如何應對 - 天天要聞

崔康熙想美事,態度強硬要1000萬違約金走人,濟南文旅如何應對

中超聯賽已經是進入到了一段短暫間歇期,對於泰山隊來說,這段間歇期的任務還是非常艱巨的,球隊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非常多的,其中首要任務無疑就是解決主教練崔康熙的問題了,本賽季球迷要求下課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就在最近,崔康熙則是返回了韓國,而在球迷看來,崔康熙可能是不會回來了。就在近日,資深足球記者陳永爆...
蔣介石敗退台灣後,最痛恨三個人:中美蘇三國各有一人 - 天天要聞

蔣介石敗退台灣後,最痛恨三個人:中美蘇三國各有一人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細雨中低垂,蔣介石凝視窗外,突然將手杖砸向地圖:「沒有這三個人,我豈會至此!」地圖上大陸山河猶在眼前,而敗退台灣的痛楚灼燒著他——李宗仁的逼宮、馬歇爾的背棄、斯大林的欺騙,如同三把利刃刺入他晚年的沉思。
他是屠殺紅軍的劊子手,攜重金逃亡中東,如今公館成笑談 - 天天要聞

他是屠殺紅軍的劊子手,攜重金逃亡中東,如今公館成笑談

2016年冬,青海西寧的馬步芳公館前,一塊「國家4A級景區」的牌匾被悄然卸下。這座耗資3000萬大洋建造的「馨廬」,曾以精美玉石壘砌的宅院和精心美化的歷史解說詞吸引遊客,將它的主人——民國「青海王」馬步芳塑造成「興辦教育、綠化西北」的聖人。
大漠孤幣:一枚大曆元寶背後的血色堅守 - 天天要聞

大漠孤幣:一枚大曆元寶背後的血色堅守

西域的風沙裹著駝鈴聲,悄然掠過龜茲古城那殘破的城牆。狂風捲起砂礫,如同細針般打在郭元禮的臉上,卻比不上心底泛起的寒意。營寨的角落裡,郭元禮蹲在地上,用他那被兵器磨出層層老繭、布滿傷痕的粗糲手指,反覆摩挲著剛剛領到的軍餉 —— 一枚泛著青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