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恢復了出境團隊游的相關旅行業務,首批開放20個國家為試點目的地。首批目標國家都是對華友好,或者在中國放開之初,在邊境防疫方面遵守規定、科學防疫不搞事的國家。對中國展開歧視性防疫措施的韓國,自然不在此列。韓國自己親手趕走的中國遊客,當然不能這麼輕易就回來。
來而不往非禮也,韓國方面沒有悔悟的跡象,所以我國的對等反制也沒解除,甚至隱隱還有升級的跡象。最近,我國對韓國直飛過來的航班旅客,進行入境核酸檢測,但此項檢測只針對包括韓國在內的外籍旅客進行,中國籍旅客免檢。
隨後又有網友爆料,在韓國飛往中國的飛機上,機組人員給韓國籍旅客發放防疫白牌。當然,這個消息還沒有得到官方的證實。不過考慮到之前韓國的黃牌,我們就是禮尚往來也沒什麼可指責的。

這一方面讓韓國人嘗嘗,被區別對待的滋味;另一方面也是對韓國說的「防疫應該優先考慮國民健康安全」,做出的正面反饋。
中國政府優先考慮本國公民,這種做法很合理,沒問題,不這麼做才沒道理。
對華歧視性防疫引起的苦果已現
自中國放開以來,韓國政府的做法從暫停簽發中國公民赴韓短期簽證,到要求自華入境旅客提供48小時核酸證明,再到被掛黃牌、帶去小黑屋;層層加碼的手段,不過是保守派披著疫情防控的皮,做著政治操控的事。如果去年出任總統的是進步派人士,中韓關係鬧到如今這樣的可能性很低。
防疫措施只是表面,執意採取對華的歧視性措施,才是中國對等反制的原因。

中國的防疫政策,向來是一視同仁,儘可能地為中外人員往來提供便利。都不說泰國這種友好客氣的國家了,哪怕韓國看一眼日本考慮「認慫」的舉動,也說不出中國在刻意針對韓國這種話。
韓國本身經濟就不景氣,旅遊業持續蕭條。在寄希望於中國的經濟復甦,來改善韓國貿易狀況的基礎上,尹錫悅當局不但不悔改,還繼續我行我素,宣布對華入境限制要延長至二月底。
也不知道韓國人哪裡來的底氣,可以說是他們自己斬斷了靠中國恢復經濟的可能性。
眼見著春節假期過去了,沒中國遊客去韓國消費;中國開放出境團隊游合作名單也沒韓國的份。韓國人這才著急忙慌地擺出數據,表示自華入境旅客的新冠落地檢陽性率為零,提出政策,視情況縮短中國公民簽證停發期限。

不過韓國人面上服軟,但沒見到實質的認錯舉動,中國當然也不必要理會。只能說,這是韓國人自己種的苦果,自己吞。
知道痛了才來找補,不是因為知錯,是因為沒錢
而且,韓國當局的找補可能並不是認識到自己雙標的錯誤,而是懊惱錯過了賺中國人錢的好機會。
以泰國為例,今年泰國的經濟引擎將從出口業轉向旅遊業,GDP預計增長3.4%。其中國際遊客的預計人數為2250萬人次,中國旅客則增至480萬-500萬人次。通過旅遊行業,預計能給泰國帶來500億泰銖的收益,摺合成人民幣約為101億元。
這其中,中國遊客的預期回報,除了帶來直接的收益,還能推動泰國當地,新的旅遊業投資。這些都是長線的錢。
但這些收益已經同韓國無關了。

韓國經濟在2022年第四季度已經出現負增長,但韓國自己其實也沒有找到更好的拉動經濟的做法。觸底還是好的,繼續向著「底中底」下滑也有可能,韓國國內相關人士,看自身經濟的發展也不樂觀。

對此,韓國央行把緩解經濟不景氣的希望寄托在中國經濟復甦上。因為韓國對華出口的商品大部分用於中國內需消費,隨著中國經濟恢復,韓國也想要擴大對華出口的規模。
設想是美好的。但以韓國目前針對中國的政策和措施,想要搭上中國的車,來恢復自己的經濟實力,至少還得先擺正自己對中國的態度,然後才是薩德等那些具體的事務。

想要恢復中韓關係,韓國需要做哪些努力
只是現階段,中韓關係別說改善,想要保持不降速都很難。關鍵原因在於,尹錫悅為首的保守派執政,開著這輛「韓國車」整體急速右轉,並在美國的忽悠下,試圖以國家利益換取美國利益,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鉤。
如果韓國想要恢復中韓關係,就需要做出努力。包括但不限於平等對待中國公民,謹慎參與同美國的核合作,以對等關係參與半島問題和談等。
不怕要走的路有多長,關鍵是方向得對。

經貿關係,是中韓關係的壓艙石。從中國的角度來說,深化中韓雙邊貿易關係,擴大合作,都有利於雙方及朝鮮半島的穩定發展。中韓應該避免政治因素,干涉經濟發展。做得到就事論事,實事求是的話,中國也願意加強同韓國的交流往來。
但是,如果韓國執迷不悟,堅持要同美國對抗中國一條路走到黑,那麼可以對等反制的領域,中方還開可以慢慢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