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38年,党項人領袖李元浩建立西夏政權。
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滅,相國189年。
西夏並不強大,那為何能在宋遼兩大強敵包圍下,延續國祚近200年呢?
處在列強環視之地的西夏,他的長久統治不僅要歸功於有效的對外政策,也和其軍事經濟實力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政治方面
西夏臣服於宋,也臣服於遼,不斷在對外關係中尋求平衡,為自己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他反抗宋,也反抗遼,關係到切身利益,是不惜一戰,彰顯其自身獨立性。他與回鶻、吐蕃等民族有密切往來,以獲得更多的外族支持。他巧妙的利用宋遼、遼金、宋金之間的矛盾來緩解遼宋對自身的壓力。
西夏的崛起絕非偶然,經過党項族幾代人的政治基礎積累,民眾上下歸興,是為人和。西夏依山雍和,半耕半牧的地形,造就易守難攻、利於割據的局面,是為地利。
唐朝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隨著中原地區的混亂,党項在西北地區有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此後的幾十年,党項逐漸向外擴張,地盤越來越大。
經濟方面
西夏對外貿易壟斷,河西走廊與北宋的歲幣使得西夏經濟日漸強盛。發達的畜牧業主要有駱駝、馬、牛、羊等,其中馬匹是對外的重點商品和貢品。
由此可見西夏騎兵部隊的強大。而且在冶鑄方面有著高超的工藝水平,有當時號稱天下第一的夏國建。
軍事方面
西夏對外採取依附強者、攻擊弱者、以戰求和的策略,使得自身軍事實力得以保存和壯大。
西夏軍事手段極為靈活,利用熟悉的沙漠地形,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誘敵設伏、斷敵糧道等戰術與敵人迂迴,最大化減少軍隊傷亡。
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使得其戰爭補給充足,戰力充沛。
西夏通過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三大戰役,奠定自己的獨立地位。
雖然這些都不是決定性的勝利,但也給北宋的西北邊防以重創,使得宋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得不維持防守態勢。
在宋夏戰爭、遼夏戰爭里,西夏雖然沒有足夠抵消國力差距的勝利,但在之後的局部戰爭里站穩腳跟。
這就好像孫劉聯軍打贏赤壁之戰一樣,有力提高了戰勝方的國際地位,使得三分天下的局面得以奠定,所以三方形成了平衡,誰也奈何不了誰。
然而,等到蒙古帝國崛起後,在強大的蒙古鐵騎面前,西夏外交手段失靈,他自然的被人消滅掉了。
閱讀歷史故事,感悟智慧人生。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