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軍閥割據混戰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在玄學思想的支配下,產生了與儒家相對立的自然放任的教育思潮。九品中正制的推行、玄學清談的風氣和自然放任的教育思潮阻礙了教育事業的發展,長期動亂影響了學校的正常秩序,官學教育衰頹,呈現出時興時廢的狀態,地方私學轉而呈現繁榮局面,家庭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
曹魏時期,戰爭頻繁,教育事業奄奄一息。曹丕即帝位後,推行九品中正制,士族獲得做官特權,不一定要經過學校培養;他們又崇尚玄學,反對儒家禮法和繁瑣經學,士族不願意多辦學校,也沒有興趣去辦儒家式的學校,客觀上促進了私學的發展。
北魏時期,地方普遍建立郡國學校制度,陳郡就設鄉學1所,博士2人、助教2人、學生60人,規定博士要博通經典,道德高尚,年齡須在40歲以上;學生則要「先進高門,次及中第」。西漢已有郡國學校,漢平帝曾命令郡國普遍設立學官,但郡國學制的建立則是始於北魏。這一時期童蒙讀物有范岫的《學訓》,王褒的《幼訓》,以及梁武帝時周興嗣所撰的《千字文》。
韓小文造像碑拓片
漢末魏晉南北朝以來,學術風氣一反兩漢的樸質,普遍趨向形而上的追求,佛教和道教廣泛傳播,日益發達。佛教在東漢時傳入中國,南北朝時佛教盛行,寺院大量興建。西華縣在北魏甚至更早時建有佛教寺院。據《水經注•潁水條》云:習陽城「村後有土城,東南隅有古寺,今已廢」。
扶溝縣北魏時始建佛寺。1991年秋,扶溝縣韭園鎮十里店村出土一塊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韓小文造像石碑。此碑高175厘米,上寬43.5厘米,下寬46厘米,上厚7厘米,下厚8.5厘米,正面為造像,背面為題記。造像分上、中、下三龕。上龕中間端坐釋迦牟尼,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中龕、下龕造像與上龕略同。題記分上下兩部分,上部87厘米為造像碑正文,14行,滿行30字,字有界格;下部88厘米是造像碑題名3列,每列7至10行不等,記述像主韓小文、妻張女和他的兒子韓紹祖3人,邑子韓盆8人,其他15人及像飾蘇羽生等29人姓名。造像碑的出土,從信徒之眾,佛像開光時高僧親臨可知,早在1400多年前的北魏,佛教在扶溝已經興盛。北齊年間,扶溝縣建有芝亭寺,位於今柴崗鄉寺前村和寺後村之間。據明嘉靖十年(1531年)支亭寺碑記載:「邑之西南隅,距城十五里,有寺曰芝亭,蓋世名剎也,肇自大齊年間,循歷至今。」據說該寺系北齊文宣帝命國子監博士張思伯主持興建。至今香火興旺。該寺院原有房屋數十間,民國時期在此辦學,後陸續改建,現僅存偏房3間。山門外現有古槐1株,高10餘米,樹榦周長4米,枝葉繁盛,鬱郁成蔭。寺內尚存石碑數通,已作房基用,由於碑刻破損,碑文漫漶不清。扶溝縣博物館館藏有北齊鎏金觀音銅像。
北齊鎏金觀音銅像
太康縣高朗鄉趙寨村東有一南北向的土崗,據傳早年崗上建有一座寺院(今已不存)。20世紀70年代初,一位村民在崗上挖土時偶然發現「武定七年」造像碑,他挖出此碑後背回家當雞窩門用。1977年冬天,太康縣文化館文物幹部下鄉普查文物時,發現並收藏到縣文化館,1989年縣文管所成立,由文化館移交縣文管所收藏。
該造像碑高34厘米,寬28厘米,保存完整。碑陰造像三尊,為一佛二菩薩。本尊釋迦牟尼,肉髻圓形光頭,身穿敞肩大衣,衣紋為羊腸狀,坐於長方形須彌座上,兩側的二菩薩,衣著相同,均頭帶寶冠,披下飄且交於腹部,下穿裙,赤足立於方座上。碑陰刻銘文,魏碑書體,豎行排列,共6行,計58字:大魏武定七年,歲次主已二月丁亥,期十五日來醜比丘,普朗造像一軀為國□□□王常主口師僧父母□□□中,法界口眾生,□□□□一時成佛。
該造像碑雕刻刀法熟練,形象肅穆,衣紋平直且似羊腸狀,具有北朝未期的造像特徵,有確切紀年。大魏武定七年,即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年號,為公元549年。碑文書法為典型的魏碑書體,為研究魏碑書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比丘朗造像
鹿苑寺,創建於梁天監四年(505年),在今項城南頓城東,不知毀於何時。
陽夏謝氏家族在進入南朝後,宗教信仰基本上由道教世家轉變為佛教世家。謝靈運早年信奉佛道,曾注釋過《金剛般若經》,潤飾過《大般涅經》,有《辯宗論》為其闡釋頓悟的哲學名篇。他的佛教思想和佛經翻譯理論可謂獨樹一幟。
謝靈運主張化解佛教與玄學、儒學之間的矛盾,在《與諸道人辯宗論》中提出了折中佛、儒的全新觀點,認為「釋氏之論,聖道雖遠,積學能至,累盡鑒生,方應漸悟;孔氏之論,聖道既妙,雖顏殆庶,體無鑒周,理歸一極」,應當「去釋氏之漸悟,而取其能至;去孔氏之殆庶,而取其一極」。把儒家作聖之功和佛家頓悟思想相結合,用佛理充實和改造儒家思想的論點在當時是有重要意義的。由於謝靈運這種新論點的提出,玄遠之學乃轉一新方向,其作用不啻在宣告聖人之可至,而為伊川謂『學』乃以至聖人學說之先河。
謝靈運有長於道觀、精通梵文的自身優勢,「篤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達解」。他曾與劉宋著名高僧慧睿探討梵文佛經中詞句的含義,後來慧睿據此編成了《八十四音訓敘》一書。唐人慧均所編《大乘四論玄義記》載,謝靈運在精通梵語的基礎上,總結出「反語成字」的翻譯規律,涉及中外音韻方面的雙重問題。書中又稱:「謝靈運亡,諸經胡字,前後誰說,莫能是正,歷代所滯,永不能解。」認為謝靈運的去世是佛經翻譯界的一大損失,許多疑難問題從此永遠不能解決。這從一個側面看出謝靈運所具有的真實地位和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道教逐漸走向成熟、定性的時期。曹魏時,太平道已隨黃巾起義被鎮壓而衰微,五斗米道隨系師張魯歸順曹操與移民北遷,到達曹魏本土(即今河南、河北一帶)。曹操、曹丕害怕農民起義者利用宗教組織起來造反,便對早期道教採取了兩手政策:一方面進行限制或鎮壓;另一方面又進行利用和改造。曹操將在社會上有影響的一些神仙方士羅致到身邊,既可以謀求養生方術以延年,又可以防止他們鼓動老百姓造反。有很多門閥士族加人道教,促使道教開始分化為上層神仙道教和下層民間道教。隨著五斗米道在門閥士族中的逐漸傳播,其地位日益提高,人們逐漸改稱五斗米道為天師道。
魏文帝曹丕對道教鼻祖老子的尊崇雖不及其父曹操,但對老子還是給予一定尊重。黃初三年(222年)十月,曹丕自許都回故里焦(今安徽毫州市)時,見苦縣厲鄉老子廟「殊未整頓」,下詔予以整修。《魏下豫州刺史修老子廟詔》云:「告豫州刺史:老聃賢人,未宜先孔子,不知魯郡為孔子立廟成未?漢桓帝不師聖法,正以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此祠之興由桓帝。武皇帝以老子賢人,不毀其屋。朕亦以此亭當路,行來者輒往瞻視,而樓屋傾頹,儻能壓人,故令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