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端平入洛」真的是一次愚蠢的軍事決策嗎?

2022年12月23日21:31:04 歷史 1636

端平入洛,是指發生在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在聯合蒙古滅金後,出兵收複位於河南的原北宋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這三京的一次軍事行動,結果由於糧草不濟以及缺少騎兵等原因,最終被蒙古軍大敗而退回原來的防線,此次行動也成為了蒙宋戰爭全面爆發的導火索。南宋的「端平入洛」真的是一次愚蠢的軍事行動嗎?

南宋的「端平入洛」真的是一次愚蠢的軍事決策嗎? - 天天要聞

因此,後世很多人大為非議,認為南宋是主動挑釁強敵,不自量力,損兵折將,為蒙古大舉進攻南宋提供了口實,給南宋提早帶來了邊患,是導致南宋最終敗亡的重大原因之一。

那麼,南宋的「端平入洛」真的是一次愚蠢的軍事決策嗎?

其實,端平入洛在當時來看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這麼說,端平入洛是政治之戰,也是軍事之戰,它提升了宋理宗的威信,也保證了南宋本土的部分安全,減輕了蒙古人對江南的損害。

首先有必要考慮一個問題,端平入洛時期南宋政局是怎麼樣的?宋理宗又是一個怎樣的皇帝?

可以這麼說,當時南宋政局已經一團亂麻,宋理宗也是個得位不正的皇帝。當時南宋不但有外部威脅,內部也存在內亂隱患。

南宋的「端平入洛」真的是一次愚蠢的軍事決策嗎? - 天天要聞

宋理宗並非宋寧宗親子,甚至不是原本擁立的太子,他能登位,完全是因為史彌遠與原本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濟王有矛盾,為了保住權位而扶其上位。

宋理宗即位後,還有人不服,擁戴濟王登基發動兵變,雖然兵變被平定,但南宋國民對宋理宗也是印象極壞,認為他不過是個篡位小人,而且並非先皇親子,不過是個疏遠宗室,根本沒有資格登大位。

宋理宗面對這種情況,他要怎麼辦呢?在親政之初立志中興,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並且他選擇了北伐滅金 ,通過逼死金哀宗,奪取他的屍體,拿他的頭蓋骨做漆碗,洗雪靖康之恥,來鞏固他的皇位。

南宋的「端平入洛」真的是一次愚蠢的軍事決策嗎? - 天天要聞

但是這只是第一步,端平入洛就是第二步,宋理宗要的是收復洛陽,收復開封,即使不能長久佔領,哪怕收復一天都可以。他要的是能夠祭拜北宋先帝的陵寢,修復損毀的先祖皇陵,這樣他就做到了南宋歷代皇帝都沒有做到的偉業,就成為了宋太祖宋太宗的孝子賢孫,他的威信將得到極大的提升,南宋臣民將不會再質疑他皇位的合法性,只會記得他是一個復仇雪恥,並祭拜過北宋先皇陵寢,告慰過祖靈的皇帝。

宋理宗明知道可能會戰敗,仍然要求孟拱派鐵騎護衛代表他同祭拜祖陵的文臣去北宋皇陵祭掃,可見他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另外,即使南宋不北伐,蒙古就不會侵略南宋嗎?一樣會,而且蒙古早在金國還在的時候,就屠殺過南宋川陝一線的百姓,並佔領關外五州,史稱寶慶之變,又稱丁亥之變。

如果南宋不北伐,蒙古將會經過短暫休整後便血洗襄陽淮西,而南宋如果北伐,哪怕只收復一個州,都可以以此為屏障護衛南宋本土,也可以藉此收集中原難民擴充人力。

南宋的「端平入洛」真的是一次愚蠢的軍事決策嗎? - 天天要聞

而實際上南宋雖然在端平入洛丟了洛陽,開封,但也收復了不只一個州,南宋版圖在北面基本維持住了海州,泗州,唐州,鄧州一線。

可以這麼說,宋理宗雖然沒有恢復中原,但通過端平入洛基本上也拿回了紹興和議時期的南宋版圖,要回了趙構割讓給金國的那麼幾個州。

因此唯結果論是不可取的,南宋最後的確滅亡了,但這就代表南宋做的一切都是錯的嗎?

如果別人生在宋理宗時代,坐在他的位置上,也未必做的有他好,其實在南宋的皇帝里,理宗固然有好享樂,晚年又親近奸臣的缺點,但就事論事,理宗絕不算昏主。理宗至少明白,作為大宋皇帝,他應該復仇雪恥,收復中原,與金人蒙古人戰鬥。

南宋的「端平入洛」真的是一次愚蠢的軍事決策嗎? - 天天要聞

理宗對孟珙雖然有猜忌,但總算是能夠始終信任他重用他,而宋仁宗狄青宋高宗岳飛又如何?他得位不正,然而卻懂得做他身為南宋皇帝應該做的事情是證明自己,把渙散的南宋人心又團結了起來,他固然非蒙古敵手,但也盡他所能,為南宋爭取了能夠爭取的版圖。

南宋滅亡的鍋,怎麼也不該他背。高宗錯失良機,殺害忠良,只保住半壁江山,是錯;孝宗志大才疏,錯用張浚北伐,是錯;寧宗認金帝為伯父,賠錢三百萬,是錯;到了理宗,他怎麼辦?他已經儘力了,換一個人,面臨他那種情況,恐怕別說蒙古人擋不住,自己皇位都不保,被人推翻了。

理宗能戰勝自己得位不正的困難局面,把渙散的人心團結在他身邊,把南宋江山再延續了兩代,拖到他侄孫子才滅亡,已經是不尋常了。

南宋的「端平入洛」真的是一次愚蠢的軍事決策嗎? - 天天要聞

端平入洛根本不是該不該打的問題,而是怎麼打贏的問題,可以說宋理宗打端平入洛的決策一點錯都沒有,只是錯在既然決定打了,那就得上下齊心,一定要打贏。

北宋的滅遼戰略決策也沒問題,錯的是決策打了,實際卻把生死戰當玩笑。

不聯金滅遼,坐等金吞掉遼國穩定下來,北宋就能一直嚇住金?不端平入洛,蒙古滅金後就不會繼續滅宋?

蒙古滅金時已經借道過一次四川,窗戶紙早捅破了,哪怕沒有借道,之前金被蒙古揍得滿地找牙時,就去揍南宋,通過搶南宋來補償損失,這些蒙古人不知道?

南宋的「端平入洛」真的是一次愚蠢的軍事決策嗎? - 天天要聞

在南宋上下普遍認識到「蒙韃豺性,甚於金賊」後,將防線儘可能推進到中原一帶,讓即將到來的戰爭遠離本國精華統治區,以黃淮防線為抵抗前線,這其實是未雨綢繆的戰略選擇。

可以說端平入洛是南宋朝廷反覆思考後採取的行動,南宋和蒙古之間開戰是必然的,當事者南宋統治階級看的很准,南宋選擇先發制人戰略上沒問題,只是落實到具體戰術就很遺憾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著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