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人們賦予各個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它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稱「吉安」。
吉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它既是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故鄉,又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重要根據地。
現代名人余秋里(原國務院副總理)、曾山(曾任內務部部長),都是從這塊土地投身革命的。
「十萬工農下吉安」,1930年10月4日,紅軍攻克吉安城,7日,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在此宣布成立。
全縣保存有革命紀念地和名勝古迹30多處。永和鄉的吉州窯和本覺寺塔,富田鄉的文天祥墓及文天祥畫像、手跡、詩碑,均屬省級保護文物。
陝頭的「二·七」會議舊址、發行中國工農政權第一張紙幣的東固平民銀行舊址、白雲山戰鬥指揮所舊址,以及文天舉紀念館,都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截至2020年6月,吉安縣下轄13個鎮、6個鄉。縣政府駐敦厚鎮。
那這19個鄉鎮名字是怎麼來的呢?請看下列分解:
敦厚鎮
以敦厚村命名。明洪武年間,劉友信由荊州江陵遷此地。村居小溪旁,得名圳頭。1931年改稱敦厚,寓為人忠厚之意。清朝,有胡、肖、康三氏遷入。
大沖鄉
以村得名。此地位於山區的較大平地(沖),故名。
登龍鄉
來源未知,筆者揣度是以鯉魚登龍門的美願命名。有知道的老表歡迎補充。
安塘鄉
以片村得名。具體來源不明,筆者揣度此地多塘,祈望安寧,故名。
官田鄉
以駐地得名。明朝時稱官溪,相傳此地糧田多為官府所有,旁邊有一小溪,故名。
指陽鄉
來源不明,筆者揣度是此地駐地位於山南故名。
永陽鎮
以駐地得名。原名草市,宋簽判胡裕(東園人)以其地處禾水北岸(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改稱永陽。街道寬闊,市場繁榮,是附近縣、鄉工農業產品的集散地和商品流通中心,為我縣西南重鎮。
清乾隆三十六年,在此設巡檢司。1931年9月28日至29日,地方武裝配合湘贛獨立師全殲來犯之敵28師1個團,俘團長畢衛漢以下近千人。
天河鎮
以駐地得名。敖城龍文郁元朝建村。龍文郁生兩個兒子,一住水北,一住水南,如「牛郎」和「織女」被天河隔離一樣,故以天河命名。
橫江鎮
以駐地橫江渡得名。此地位於禾水東岸,設有渡口,以渡口命名。
固江鎮
以駐地得名。以靠近瀘水且產「固芷」,故名固江。後設店鋪成街,改名固江街。黃嵩於宋代在此開基。
萬福鎮
以駐地得名。1936年羅道揚籌建永春市,周壽元則在此籌建圩市以資抗衡,以萬事如意,福星高照之意取名萬福圩。
永和鎮
以駐地得名。遠在三國時,即為東昌縣治。《吉安縣誌》載:「東昌城,在今永和市,吳後主置。隋省,唐武德間復置。」宋時,因吉州窯業鼎盛,成為當時「天下三鎮」之一。宋紹興辛未進士、左丞相周必大生於此地。《吉安縣誌》載:「周詵(shēn),鄭州管城人,宋宣和中通判吉州,因家於此,其孫必大後移居城內(今吉安市)。應是希望此地居民永遠和睦得名。
桐坪鎮
以駐地得名。別名隆平,相傳是原來這裡的山坪多種梧桐樹,故名。
鳳凰鎮
來源未知。筆者揣度此地地形似鳳凰,故名。
油田鎮
以駐地得名。以盛產茶油得名。
敖城鎮
以駐地得名。相傳楚相孫叔敖築城於此,故名。
梅塘鎮
以梅塘村得名。宋時建村,以水池中長有梅花樹得名。清朝開始有雜貨鋪,現成為當地一集市貿易點。農曆三、六、九逢圩。宋朝,黃仲槐由上邳、戴一本由禾川梅田、王應韶由儒行鄉棟頭遷入。
浬田鎮
以地片命名,具體來源不明,應該是諧音而來,有知道的老表,懇請賜教。
北源鄉
以村得名。因此地位於北溪水源頭,故名。
需要可聯繫
《江西省吉安縣地名志》,江西省吉安縣地名辦公室編,1987年9月,紅色封皮,精裝16開,未公開出版。含吉安地區吉安縣(現吉安市吉安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