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中後期和戰國初期,為什麼會出現一大堆軍事家?

2022年11月03日10:46:11 歷史 1517


春秋前期,雖然各種戰爭打得也很激烈,但我們似乎沒聽說過什麼兵家的名字。

可是從吳越爭霸七雄並立,先後出現了孫武孫臏、吳起之類的軍事家,後面更是有了「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

這是為什麼呢?

在春秋中後期和戰國初期,為什麼會出現一大堆軍事家? - 天天要聞

按照傳統史書的說法是,春秋初期很講禮儀,所以大家都講究「做人留一線」,打仗的水平沒能完全體現。

而春秋中後期和戰國時期,慘烈的兼并戰開打,大家都不講禮儀,只講利益了,對於軍事人才的要求,一下就拔高了很多,於是大量軍事家出現。

我認為,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在春秋初期,所謂的天下,其實也就是山西、山西、河南、安徽和山東的部分地區,看上去有五六個省,但如果按領土來算,也就是今天三個省的規模。

在這種相對有限的環境中,無論是周天子還是霸主,都可以一呼百應,也沒啥可奇怪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當時的諸侯數量,肯定已經上千了,畢竟周武王伐紂的時候,就已經號稱有八百諸侯跟隨了,周王朝建立後,周武王還大肆分封

大家想想,三個省的領土,上千家諸侯,這所謂的諸侯放到現在,估計也就是村長和鄉長那種級別。

換言之,左鄰右舍都是鄰居,打起來多少會帶點顧忌,所以大家的潛規則就是不下死手。

而在春秋中後期,隨著越來越多的領土被開發,對於職業軍人的需求就變多了;職業軍人變多了,軍事統帥的要求自然也就高了。

傳統史書把這一切歸為「人心不古」,而現實顯然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有了更多無人控制的新區域,所以大家才開始搞兼并。

在春秋中後期和戰國初期,為什麼會出現一大堆軍事家? - 天天要聞

要說業餘軍人和職業軍人的最大區別,其實就在於對於生死的忍耐程度。

業餘軍人雖然也見過死亡,但大家心裡都有數,到一定程度之後,雙方肯定會停戰,而且殺俘這種事通常不會出現。

但職業軍人的心裡可沒數,他根本不知道,投降的後果是什麼。

如果是職業軍人遇到職業軍人,那沒得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失敗的一方只能等死,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沒有活路了。

但是當職業軍人遇到業餘軍人的時候,他們的戰鬥意志往往更堅定,在逆境中拼搏的意志也更強烈。

有了這種差別,我們再來看待兩種軍人的統帥選擇,自然也會明白差別在哪裡。

業餘軍人的統帥,必須是優秀的演說家,可以鼓動一波雞血,號召大家衝過去殺敵。

至於陷入逆境之後該怎麼辦,其實演說家沒有太多主意,反正大多數時候是被俘虜,陣亡的概率不高。

職業軍人的統帥,必須是優秀的戰術家,最好也是優秀的戰略家,可以帶領大家不斷獲得勝利。

對於職業軍人而言,失敗基本意味著死亡,所以他們會對自己的長官格外挑剔。

如果你不能帶領我們獲得勝利,那你就不配帶領我們——這才是職業軍人心聲。

但對於業餘軍人而言,如果統帥的身份夠高,那我們就願意跟著他混,至於會不會勝利,反而不太重要。

明白了這種區別之後,我們當然也能理解,春秋中後期和戰國時期會出現軍事家了,因為有了這樣的市場需求,才會有相應的人才誕生。

在春秋中後期和戰國初期,為什麼會出現一大堆軍事家? - 天天要聞

在戰場上,名將和軍事家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但後世對於這種「了不起」的理解,卻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偏差。

比如說孫武,大家都說他是兵聖,著作《孫子兵法》簡直就是能夠驚天地動鬼神的神作。

給人的感覺就是,如果誰能把《孫子兵法》給研究透,必然能成為大軍事家。

事實真是這樣嗎?恐怕不見得。

我經常說:「如果沒有孫中山,必然也會有個李中山或者王中山來領導辛亥革命,因為變革的時間節點到了,任何人都無力阻擋事件的發生。」

具體到孫武和《孫子兵法》,其實也是這樣的。

當軍事家這個群體登上歷史舞台之後,必然會出現一些著作,來總結他們的成敗得失。

假設當時有記者去採訪孫武,問他為什麼能帶領吳軍攻破楚國都城,你猜孫武會怎麼說呢?

他能說,這裡面有晉國牽制楚國北軍的功勞嗎?他能說,這裡面有小國嚮導的功勞嗎?

顯然都不會,因為那些因素,都是政治因素,不是他一個帶兵打仗的人所能摻和的。

孫武能說的就是,在面對敵人時,我用了哪些策略,取得了哪些效果,戰後我又總結出了哪些經驗。

《孫子兵法》其實就是孫武的私人日記,其中的確蘊含著帶兵打仗的道理,但是請大家想想,軍事家誕生初期的產品,雖然很重要,但顯然談不上神奇。

就好像我們學數學的時候,除了學加減乘除之外,還要背誦乘法口訣表

我們必須承認,加減乘除和乘法口訣表,是學習數學的基礎,相當重要。

但如果你只會加減乘除和乘法口訣表,那別說大學的微積分了,你連初高中的數學考試都很難及格。

它們都是重要的基礎,但也僅僅是基礎而已,想要成為真正的數學家,可不是學這些小兒科的東西。

如果大家還不相信,那我們再來用案例推演一下。

假設你是一位統帥,熟讀《孫子兵法》,正準備率軍出征,但後勤官員告訴你:糧草還沒到。

請問,《孫子兵法》能幫你變出糧食來嗎?不能。《孫子兵法》只會告訴你,糧草的重要性。

可如果確保糧草的安全,如何確保裝備的齊整,這些具體的實操工作,才是評定一個人軍事才能的最重要依據。

嘴炮無敵的人,上限就是趙括,而如何將書本上的內容轉化為現實,需要一個人耗費畢生精力去學習。

在這條賽道上,誰也不敢說自己「什麼都會」,畢竟這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因為戰爭的勝負,往往會受到戰爭之外的因素影響。

在春秋中後期和戰國初期,為什麼會出現一大堆軍事家? - 天天要聞

不管怎麼說,孫武等人的出現,在中國軍事史上,可以算作「從0到1」的突破,或者「從0.5到1」的突破。

畢竟在孫武等人出現之前,中華大地上的所謂大戰,無論規模還是慘烈程度,其實都是相當有限的。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八七會議上,兒子陳喬年嚴肅批評犯下嚴重錯誤的父親陳獨秀 - 天天要聞

八七會議上,兒子陳喬年嚴肅批評犯下嚴重錯誤的父親陳獨秀

來源:《向榜樣學習》,北京市委組織部、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組織編寫,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陳喬年(1902—1928),男,陳獨秀次子。1922年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北京地委組織部部長、中共北方區委組織部
蔣介石:曾用毛著「改造」國民黨 - 天天要聞

蔣介石:曾用毛著「改造」國民黨

蔣介石虛心:學習共產黨「改造」國民黨蔣介石自幼熟讀《孫子兵法》他懂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他經常與蔣經國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共產黨究竟怎樣治黨?蔣經國畢竟長期留蘇當過聯共布黨員,做過黨的基層工作,甚至其共產黨的黨齡超過國民黨。他對共產
此人和毛主席爭論,卻死心塌地追隨主席 - 天天要聞

此人和毛主席爭論,卻死心塌地追隨主席

眾所周知,遵義會議是我黨歷史上一次生死攸關的會議。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了博古的「左」傾軍事路線,確立了毛主席在黨內、軍內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而今天要與大家說的故事,就是遵義會議
尹錫悅又被捕,夫人、岳母遭「圍剿」 - 天天要聞

尹錫悅又被捕,夫人、岳母遭「圍剿」

重獲自由124天後,已被彈劾的韓國前總統尹錫悅「二進宮」,於當地時間7月10日凌晨2時許被首爾中央地方法院批准逮捕。在首爾拘留所嫌疑人室等候「命運裁決」的尹錫悅,隨即換上囚服、拍攝「大頭照」,被轉入....
廣汽菲克終成歷史:一家合資車企的破產三重門 - 天天要聞

廣汽菲克終成歷史:一家合資車企的破產三重門

7月8日,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簡稱「廣汽菲克」)管理人發布消息稱,因廣汽菲克公司已無重整可能,根據部分債權人意見,經債權人委員會討論,管理人已經申請長沙中院裁定宣告廣汽菲克公司破產。這家曾憑藉「不是所有吉普都叫Jeep」廣告語紅極一時的合資車企,最終以總資產73.22億元難以清償81.13億元債務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