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是公卿之後,以儒學起家,慢慢積累聲譽,成為當時士大夫眼中接近於「聖人」的人。
他服侍生病的叔父大將軍王鳳,亂首垢面,不解衣連月。
他曾經買了一個侍妾,但聽到別人議論,他立即把侍妾送給朱子元,說給朱子元當「人種」。
兒子王獲殺了一個奴才,他立即逼迫王獲自殺。
這樣一個幾乎完美無缺的「聖人」,當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這裡面包括大司徒孔光,大司農彭宣,國師公劉歆,這幾個人都是養尊處優的儒學大家。
其中劉歆是劉氏宗室,他竟然也上書王太后,宣揚王莽的功德,勸王太后把漢朝禪位給王莽!
王莽崇尚儒學,幻想著孔子等人所推崇的儒家理想社會,追求禮治之下的大一統國家。
為達到這個不切實際的目的,他先是變更官制,官名一律按照西周時期,搞的很多基層官員和百姓無所適從。
他鑄造「錯刀」錢,改變實行了差不多兩百年的貨幣政策,致使貨幣流通混亂不堪。
他推翻從秦朝開始的土地政策,推行西周的井田制,致使諸侯、地主、百姓民怨沸騰。
他逼迫西羌、匈奴等民族併入大漢,導致邊疆戰火重燃。
這一切迂腐不堪的措施,讓他的新朝很快就土崩瓦解,淹沒在赤眉和綠林軍的潮水之中。
王莽的失敗,在於他不知民意,推行不切實際的政策。他跟孔光、劉歆等儒學大家生活在先賢的書本里。
不得不說,王莽贏得了儒生們的讚譽,但卻失去了廣大的普通老百姓。
而從農民出身的劉秀,切身體會到百姓的苦,知道百姓需要什麼,所以推翻王莽,建立東漢後,他把王莽所有不切實際的政策都撤銷了,給百姓休養生息。
這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為政者如果只是跟上層階級接觸,只跟大老闆、大名人觥籌交錯,不願意到底層去接近老百姓,傾聽老百姓的心聲意願,他們所制定的政策法令代表的也不過是那些大老闆、大企業家的利益,從而忽視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王莽的失敗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