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對於左權,大家肯定有所耳聞,朱德曾表示,左權是「中國軍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就連毛主席都允許他「特事特批」,為他立下的一個規矩,至今都無人更改。
那麼左權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力?毛主席又特批了他什麼事呢?
名校才子,革命先驅
左權年幼時家裡貧困,他還曾因為沒錢而幾度輟學,但他從未放棄,立志改造社會。
1925年,左權先是被一經成立就享譽四方的黃埔軍校錄取,成為了該校一期學員,
緊接著又去蘇聯留學,跟鄧小平同班,也就是俗稱的「理論家班」。
不僅如此,他還念過伏龍芝軍事學院,培養出了深厚的軍事素養。
這也就難怪他後來年僅25歲,就能成為紅軍12軍軍長了。
不過前往蘇聯留學的經歷,也讓他的軍政生涯平白增加了幾分坎坷。
就連林彪都說,「他離開黃埔後,倘若沒去蘇聯就好了。」
因為左權在蘇聯學習的過程中,不小心捲入了留蘇學生的鬥爭里,好在他的革命信仰極為堅定,這才得以在革命之路上不斷前行。
抗戰爆發的時候,他寄給母親的家書中是這樣寫的,
「母親啊,亡國奴確實是不好當,再不反抗,怕是要亡國滅種。」
「我決心留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奮戰華北,就不回黃河南岸去了。」
言語之中,儘是誓死報國之意。
除此之外,左權也有著優秀的指揮才能,打出了很多經典戰例。
1936年11月,他以小規模部隊殲滅了胡宗南兩團,名聲大噪。
1941年的黃崖洞保衛戰,他殺傷的敵人是己方傷亡人數的6倍,讓無數同志們為之振奮,向之學習。
左權優秀的指揮能力,是讓彭德懷、朱德的人也感到欽佩的。
至於他身先士卒、殺伐果斷的作風,更是引得我軍諸多將領讚歎。
然而英勇的左權,最終還是在戰場上犧牲了。
那是1942年,暴虐的日軍對太行山區域,進行了殘酷的掃蕩。
當時日偽軍正成合圍趨勢,想要圍剿高家坡和南艾鋪的我軍,局勢非常兇險。
見局勢危急,左權騎上騾子,親自考察突圍路線。
眼見著太陽即將下山,我軍也將成功突破,左權衝上了一處高地,鼓舞士氣。
可誰也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有三枚炮彈襲來。
前兩枚炮彈還好,僅僅是在眾人遠處爆炸,並未造成什麼傷亡。
可最後一枚炮彈,卻恰好打在了左權身側。
左權還沒來得及卧倒,就被鋒銳的彈片穿透了,尤其是前額、胸部和腹部區域,傷口猙獰,鮮血淋漓……
情況緊急,敵人隨時可能繼續發射炮彈,戰士們連忙抬起左權離開。
可是左權的傷勢實在太重,以至於還沒等到脫離險境,他就犧牲了。
戰場報仇,諸君悼念
左權犧牲後,為了不讓敵人發現他的遺體,戰士們只能用竹席將其裹起,埋入地下。
原本想著,等到後面重新奪回這片區域後,再將其重新安葬。
可等到戰士們趕回來的時候才發現,左權的遺體居然被掘出,這讓我軍很多將領痛心不已。
羅瑞卿,當時就拍案怒吼,連道三聲「報仇」;
彭德懷甚至親自組織了敢死隊,展開了復仇行動。
首先是蘇亭反擊戰,這一戰擊斃了140多名日軍,狠狠挫敗了日軍的囂張勢頭。
其次就是針對日軍特種部隊「益子挺進隊」的斬首行動。
這支部隊是導致左權犧牲的罪魁禍首,也是日軍在當地作惡的一把「尖刀」。
彭德懷打聽到,1942年辭舊迎新之際,這支部隊要去大德興飯莊參加一個「飯會」,於是提前設下埋伏。
等到日本人吃飽喝足,準備休息的時候,早早就潛伏進飯店的敢死隊員們掏出了尖刀。
參加飯會的日偽軍成員,很多人都得到應有的下場,寥寥幾個逃過制裁的,最終也被槍決。
為了紀念左權,山西遼縣還把名字改為了左權縣。
逝者已矣,其他同志卻不知道該如何把這個消息告知左權的母親。
為了防止老人家太過傷心,眾人把左權去世的消息瞞了下來,然後以左權的身份定期給左權之母寄錢寫信。
毛主席會時常請人買一些東西,然後寄到左權母親那裡;
周總理也經常以兒子的口吻寫信,問詢左權母親的身體情況。
就連葉劍英去香港辦公室,也沒忘了左權母親,特意給她郵了些黃金。
欽佩左權的,不僅僅是我黨的同志,更包括國軍將領。
一向推崇兵貴神速的白崇禧,為了向左權同志表達敬意,也曾帶大軍繞行黃矛嶺。
當嘹亮的「左權將軍之歌」在村落里響起的時候,身體不好的左權母親連忙起身。
可是她看到的卻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一列又一列肅立的軍人。
左權母親出來的那一刻,戰士們淚流不止,更有左權的昔日戰友撲通一聲跪在地上,為左權磕頭。
老太太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因為在她的印象里,「兒子」一直會定期寫信寄錢回來,直到後來才恍然原來孩子犧牲了。
雖然心中悲痛,但是老太太后來請人代筆寫下如此言語,
「為抗日不惜此身,吾兒死得其所!」
家風如此,也難怪左權品行高潔,引得一眾同志敬佩。
特事特辦,規矩未改
前面也提到,為紀念左權,遼縣以他的名字命名。
其實這種情況,在過去是比較常見的。
可是後來有些人卻覺得,這樣不符合新中國的發展,於是很多地方都改回去了。
左權縣當時也考慮過把名稱改回去的情況。
可是當這個消息傳到民眾中去的時候,卻引起了非常劇烈的反響——左權縣人民不願意改,他們請求將這個名字保留下來。
由於涉及到廣大民眾意見,所以這件事影響很大,甚至驚動了毛主席。
毛主席在思量過後,肯定了當地民眾的意見,認為可以特事特辦,保留當地名稱。
此後幾十年,再沒有人提要改名,直到今天那裡依舊叫做左權縣。
由此可見,為人民而奮鬥,為人民而犧牲的人會,會被永久銘記,會得到長久的擁護。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我國並不少見,比如說志丹縣、子長市以及中山市等等。
志丹縣紀念的是劉志丹,這個縣被稱作中國革命紅都,屬於陝西延安轄下。
劉志丹是西北革命的頂樑柱,從組建地方紅軍到創建根據地,他都是出力頗多。
他是新中國評選出來的36位軍事家之一,也是人們心中為創建新中國做出大貢獻的英雄。
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一個縣城,是當地民眾的共同心愿。
同屬於陝西西安管轄的,還有子長縣,紀念的是謝子長。
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陝北革命里,無論是從資歷還是從功績的角度來看,謝子長都是非常出色的。
當年他帶著陝北紅軍打游擊,負責組織對國民黨的反圍剿,是讓蔣介石也很忌憚的人物。
只可惜,常年夜以繼日地工作,最終因為身體原因,以至於他年僅35歲就去世了。
生命雖然短暫,但是謝子長卻讓其光芒萬丈,照亮了無數國人。
最後要說的中山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紀念的正是孫中山先生。
這個市位於廣州,原名廣州府香山縣,後來先是改名為中山縣,後右規模擴大改為地級市,人口頗多。
至於孫中山先生的功績,最典型的就是反帝反封建,覆滅封建王朝了。
雖然讓袁世凱撿了便宜,但這場革命的意義仍舊非凡,無數革命星火被點亮,最終形成燎原之勢。
縱觀上面三位,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和左權一樣,都是心繫祖國、一心奉獻。
像這樣的人,就應該被國人牢牢銘記,尊敬學習,他們也值得「特事特辦」。
英魂遠去,家書傳世
除了一座縣城以左權的名字命名外,他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家書方面。
1940年,百團大戰即將開始,為了能沒有後顧之憂的指揮作戰,左權把妻女送到了延安。
此後,左權便再也沒有見到妻子和女兒。
由於思念難止,在1940~1942年間,左權累計給家人寫了11份家書。
這些家書流傳了下來,直到今天還讓無數國人動容。
第1封信,是在1940年年末寄出的;最後一封則是他在陣亡前三天落的筆。
這些信中,有的是在表達對妻子的思念,
「跟大家一樣,從未想過我們會分別,如今你竟真的在延安了……」
有的是在表達對女兒的歉疚,
「為了黨的事業,如在戰鬥中犧牲,也是無遺憾的,只是放不下北北,我不曾給他一點父親的愛與責任。」
有的是在表達對過去的念想,
「最近總想到你與北北與我在一塊閑玩,北北鬧個不休,真是歡樂。」
有的是在表達對未來的思量,
「若時局有變,你可大膽地酌情處理特別的問題,不用顧及我。」
最讓人動容的,是他在犧牲前三天給妻女寫的最後一封信,信里有這樣一句,
「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有21個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寥寥數字,蘊藏其中的情感,卻彷彿能透出紙來,屬實令人感動。
從這些家書中我們能清晰的看出,左權雖是為革命不懼犧牲的硬漢,但同樣也有著眷念妻女的柔情。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種栩栩如生的「血肉感」,才讓現在的人們對左權那麼欽佩與信服吧。
除了留給家人的「家書」外,左權還給後人留下了另一份「家書」,後者甚至比前者還要厚重的多。
這就是他為後人留下的「理論著作」。
僅在1937~1941年間,他就為我們留下了40多篇軍事著作,談到軍事理論的電文就更是無數了。
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埋伏戰術》、《論軍事思想的原理》、《襲擊戰術》等等。
另外左權還和劉伯承一起翻譯了《蘇聯工農紅軍的步兵戰鬥條令》,這對我軍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
也就難怪我軍一眾領導,以及人民日報等報刊都給予他高度評價了。
朱德說,「左權在戰略戰術上有極其豐富與輝煌的成就。」
周總理說,「左權把游擊戰術和正規戰術相合,且理論素養與實踐經驗並具,堪稱模範。」
《人民日報》也寫道,
「左權融合了國內外先進戰術,最終創造性的實現突破,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
其實左權也不是個例,在那個時代,像他一樣偉大的革命先輩其實還有很多。
他們艱苦奮鬥、不懼犧牲,有的人撐過了槍林彈雨,見證了新中國的輝煌。
有的人則是奉獻一切,甘願以自身為炬火,為人民照亮前路,最終不幸倒在黎明的前夜。
後者固然是值得稱讚的,可前者實際上同樣也值得欽佩。
是這些人共同的努力,最終為我們帶來了今日的和平,帶來了今日的繁榮昌盛。
時光飛逝,斯人已矣。
那一代的革命先烈們基本上都已歸於塵土了,但是他們的精神將會被永久留存且傳承下去。
這種薪火相傳,亦是成為了我們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容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