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民國軍閥史,咱們就來聊聊段祺瑞,和他的皖系軍閥。
已經連著好幾期告訴我「不適宜推廣」了,這回不說西北了別再給我限流了。
在民國軍閥的眾多派系中,多數都是因勢力範圍而得名,比如奉系、晉系、川系、滇系。但皖系比較特殊,它雖然也一直控制著安徽,但被稱為「皖」的原因,則是首領段祺瑞和一些核心成員的籍貫在安徽。
所以聊皖系,一定要先聊段祺瑞。
段祺瑞出生在安徽六安,和老大哥袁世凱一樣祖上都屬於李鴻章的淮系。
段祺瑞的祖父段佩就是淮軍將領,和馮玉祥他爹一樣都在劉銘傳手下聽用,只不過一個當官一個當兵(低級武官)。
本來家世還算不錯,但他的青少年過的並不順。
先是因為段佩與人結仇又領兵在外,仇家上門尋仇父母只能領他外出避禍。
後來祖父病死,沒幾年他爹遭遇劫匪被殺,他媽也å因悲傷過度跟著離世。
18歲的段祺瑞就已經沒有(直系)親人了,而且還身在異鄉漂泊。
但他跟著祖父和族叔在兵營里混過好多年,又是淮系出身,所以當李鴻章創建天津武備學堂的時候段祺瑞就順利的考進去了,這年他剛好20歲(1885年)。
因為學習刻苦很受李鴻章看中,後來有一個選派去德國軍校留學的機會李鴻章也點了他的名。
不過回國後的段祺瑞並沒有馬上到部隊中服役,因為他學的是炮科,除了作戰技巧外他也很懂金屬加工,所以起初他被分配去了天津機器製造局,後來又當起了部隊的教官。
段祺瑞的人生轉機出現在他30歲這年。
1895年大清在甲午戰爭中戰敗,隨後袁世凱領命在天津編練新軍。
因為新軍要使用新式火器,而且軍制還是照搬德國。所以像段祺瑞這種,懂火器,還留過德的自然就會被重用。更不要說他淮軍和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生的背景,以及被李鴻章看中的身份了。
1898年,段祺瑞又奉命去日本觀摩,回國後親自編寫了訓練操典。
隔年袁世凱前往山東任山東巡撫,段祺瑞也隨同前往。這也就意味著段已經成了袁世凱的鐵杆親信。為了繼續籠絡段祺瑞,在他髮妻去世之後,袁世凱還把自己的表侄女(也相當於養女)嫁給了段祺瑞。
民國時期有很多大佬都是靠軍校起家的,段祺瑞也是。
除了在軍校和部隊中有親自任教的經歷外,段祺瑞還參與了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前身北洋速成武備學堂的創建。這些經歷奠定了他在北洋系中的地位,這也是為什麼在和袁世凱交惡後沒有徹底失勢,而在北洋解體後皖系又能率先異軍突起的原因。
同時段祺瑞也很重視對部隊的掌控,除了擔任北洋六鎮其中一鎮的長官外,還先後被外放去了福建和江浙,這也是後來皖系能控制這裡的原因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這一時期也是袁、段的蜜月期。
袁世凱被重新起複後開始統兵平叛,原本南下打湖北的是馮國璋部,但馮國璋太猛了,很快收復了漢口和漢陽。袁世凱並不是真想消滅起義軍,他有自己的心思。因為怕馮國璋繼續猛下去,就趕緊讓段祺瑞和他換了個位置。這也足見袁世凱對段祺瑞的信任。
後來北洋系軍官聯名上書逼皇帝退位,也是段祺瑞領的頭。
作為回報,袁世凱當總統後,就任命段祺瑞為陸軍總長和國務總理,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為過了。
但袁世凱也忌憚段祺瑞,想找機會收了他的兵權,二人隨即反目。
段祺瑞辭職相逼,袁世凱稱帝段也表示了反對。
直到袁世凱取消帝制,自己又病入膏肓,段祺瑞才重新回來擔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
袁世凱死後,按照規矩當時擔任副總統的黎元洪要接替袁世凱來履行袁沒有完成的任期。
但這時候段祺瑞已經回到中央了,這也就意味著權利最大人的不是總統,總統又沒啥權。
段祺瑞在北洋系中的地位,袁世凱活著的時候都要忌憚,更何況他已經死了呢。
但黎元洪也不甘心啊,所以總統府和國務院的「府院之爭」爆發。
1917年,此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段祺瑞主張對同盟國一方的德國宣戰,而黎元洪不同意,之後段祺瑞以及多名內閣成員以辭職相要挾,雙方陷入僵局。
恰巧這時候一家報紙披露了段祺瑞的醜聞,稱他曾經以東北和山東的鐵路、礦產和森林為抵押向日本借款,隨後雙方又秘密達成協議,出賣了很多山東的權益,大概內容可以看做是袁世凱「二十一條」閹割版。
也正是因為這條協議,在後來的巴黎和會上,日本才順利搶走了德國人在山東的權益。
袁世凱當年的那個二十一條北洋政府可以狡辯說是沒同意過或者被逼的自己並不情願,但段祺瑞這個可是「欣然同意」。
段祺瑞也因為這個醜聞被迫下了台。
下台後的段祺瑞乾脆破罐子破摔,策划了安徽等省的獨立以要挾黎元洪。沒什麼根基的黎元洪只能請北洋系的另一個大佬,當時駐軍在江淮地區的張勳前來調解。
但張勳這個人也有自己的心思,帶兵進京之後就驅逐了黎元洪,然後和康有為一起擁立溥儀重新稱帝,這就是「張勳復辟」。
張勳這個行為不但讓黎元洪懵逼,段祺瑞也懵逼了。
有種說法是,當時大家都不喜歡黎元洪,所以張勳之所以能帶兵進京,不是為了調節,而是各方大佬想讓他趁機趕走黎元洪。這背後既有皖系的段祺瑞,也有直系的馮國璋、曹坤,還有奉系的張作霖。
只不過張勳預判了所有人的預判,爺不共和了,立憲了。
段祺瑞見狀索性也帶兵進京,張勳復辟失敗。
而黎元洪在這種局面下也不能當總統了,副總統馮國璋上位,段祺瑞恢復了國務總理之職。
他心心念念的對德宣戰的提案也順利通過,中國加入一戰
但段祺瑞和馮國璋也尿不到一個壺裡,當時孫中山因為不滿段祺瑞廢除《臨時約法》和取消國會,聯合了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軍閥發動了第一次護法運動。
馮國璋主張和平解決,段祺瑞則要堅決「討伐」,畢竟就是沖著他來的嘛。直皖矛盾加劇,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
到了1918年年末,馮國璋的總統任期到了,大家推了手裡沒兵的北洋系元老徐世昌上台。
而段祺瑞則和直系領袖馮國璋達成約定,共同下野。
馮國璋這時候已經是行將就木,第二年就死了。
而段祺瑞在北洋系深耕多年,親信遍布,他雖然名義上下了野,但仍然能通過親信繼續掌控局勢。
第二次府院之爭也以段祺瑞的勝利告終。
其實兩次府院之爭除了爭權外,裡面還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對日態度。
段祺瑞雖然主張對德宣戰,看似是想要收回德國在山東的權益。
但戰後的山東卻被日本人摘了桃子,而段祺瑞在這中間還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要知道最早段祺瑞和袁世凱反目,也有對日態度的原因,當時段祺瑞可是主張對日本強硬,怎麼之後又變成親日了呢?
這就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北洋政府內部了。
袁世凱死後,北洋內部派系林立,北洋之外各地軍閥也有割據之勢。
本來當時中國就弱,再一分列就弱上加弱了。
各家軍閥為了能在亂世中站穩腳跟,必然要倒向一方列強。
親蘇的、親英的、親德的、親日的,總要佔一個。
而當時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列強紛紛入場,無論是英國還是德國都自顧不暇,段祺瑞自己的德國背景根本用不上。
但日本背景,雖然段祺瑞本人沒有,但段祺瑞的皖系可是非常有。
段祺瑞手下「四大金剛」徐樹錚、吳光新、傅良佐、靳雲鵬,除了靳雲鵬其他三個都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還有什麼段芝貴(陸軍總長)、曲同豐(保定陸校校長)等皖系核心也是如此。
另外當時依附段祺瑞的「新交通系」如曹汝霖(中央大學)、章宗祥(明治大學)、陸宗輿yú(早稻田大學)等人也都有旅日背景。
段祺瑞和日本秘密簽訂賣國協議就是曹汝霖經的手,五四運動火燒趙家樓燒的就是曹汝霖的家。
而從當時日本的角度來講,跟他們更為親近的孫中山有名無實,而段祺瑞則是實權人物,和誰合作自然不用多想。
就像當年蘇聯明知道老蔣反他們的理論也仍然會支持老蔣,一個道理。
日本當時的新聞都說皖系比其他軍閥都更懂與日本的利益關係。
所以兩邊一拍即合。
張勳復辟時,段祺瑞平叛軍開拔的費用,以及收買張勳軍隊的費用就都是日本人給的。
皖系軍隊的軍備、訓練和教官也都來自日本,當然費用自然是用日本人給段祺瑞的借款結算,對他們來說算是左兜揣右兜。
更不要說當時中央財政每年收、支那八百萬兩的差額了,都要靠日本借款補齊。
這一切的一切,最終促成了段祺瑞堅決主張與德斷交並對德宣戰。
進而也導致了一戰後,日本憑藉與段祺瑞的秘密協議,奪得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
段祺瑞雖然在這之後下了台,但大權還是控制在皖系的手中。
即便皖系在之後的直皖戰爭中戰敗,皖系余部也還有割據之勢,幾年後又會捲土重來,段祺瑞也將第一次登上總統寶座。
隨著直皖戰爭的爆發,民國也將進入軍閥混戰最頻繁的時期。
而這也是皖系迅速湮滅的時期。
這些,咱們下期接著講。
參考文獻:
《段祺瑞及北洋皖系研究述評》 胡曉
《皖系軍閥的對日外交策略》 賈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