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與凡人的區別起始於哪裡?偉人與凡人的區別是從一出生就有的嗎?顯然不是!是起始於一朝頓悟嗎?顯然也不是!
我們從朱德身上就可以看得到,偉人與凡人的區別起始於青少年時期——凡人在青少年時期考慮的是怎樣解決自己將來個人活路的問題,而偉人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經把眼光投向了整個國家和民族,考慮的是怎樣救這個國家和民族!
在德國哥廷根留學時的朱德
朱德的祖上本是廣東韶州府的客家人。明末清初,因連年戰亂和戰後嚴重的疫病,四川人口驟減,土地大量拋荒,有些城鎮甚至成了虎狼出沒之地。
當時清政府為了保證四川的統治和稅收,就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這就是清初的「湖廣填川」。朱德的祖先就是此時入川,起初在川北一帶經營小商業維持生計。
到乾隆末年,朱德先祖朱文先帶著四子遷往儀隴縣馬鞍場,後就在大塆定居。朱德祖父朱邦俊於1882年把土地和草屋典當了300吊錢,領著全家到大塆外2公里處,租佃了地主丁邱川家16畝地耕種,這就意味著,朱家已經是最為貧苦的佃農了。
朱德的父母共生了13個兒女,但因為太窮了,根本沒能力全部養活,只留下了6男2女,後來生下來的都被迫溺死了。這實在是難以想像的人間慘劇啊!
朱德上有2個哥哥、1個姐姐。朱德的父親生性極為忠厚老實,一輩子只知道起早貪黑地在地里幹活;朱德的母親卻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農村婦女,身材高大,個性剛毅,吃苦耐勞,深明大義。
朱德的母親一輩子勤勞肯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好了全家的飯,還要種田、種菜、餵豬、養蠶、紡棉花、挑水、挑糞。她在生下朱德的前一刻還在灶前煮飯,母親對朱德一生的影響最為重大。
朱德後來回憶,母親那種勤勞儉樸的習慣,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朱德說,是母親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教給我與困難作鬥爭的經驗。這是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朱德全家有20多口人,持家的父母必須極為節省才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們住的是地主家用來存放糧食的倉庫,光線昏暗;吃的多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油鹽很少,從沒吃過白米飯。過年時宰一頭豬要留著吃一年,逢年過節才能吃到點肉。
如果年成好,或許還可以給孩子們做件新衣服。鞋子也是家裡自己做的,點燈的油是自己家裡打的。少年時代這種極為艱苦簡樸的生活,給朱德留下了一輩子無法磨滅的印象。
時任滇軍旅長的朱德在瀘州
家裡人口多,但對勞動的安排和組織卻是極有規律的。朱德的祖父標準的中國農民,一輩子勤勤懇懇在地里幹活。全家的勞動都是由祖母安排組織的,一切生產事務都由祖母管理和分派。每天第一個起床的就是母親,然後是祖父,接著大家都起床去干各自的活。自小這種有規律有組織的生活對朱德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
朱德小時候脾氣就很倔強,他認定了要幹什麼事情就一定要干到底,決不會半途而廢。他從小就很喜歡鍛煉身體,比如,爬山、游泳、翻杠架等等,所以朱德從小身體就非常健壯。
朱德的父母深受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和衙門差役的欺凌,祖祖輩輩飽受沒有文化而被人欺壓的痛苦,逼得他們下定決心,就是節衣縮食也要培養一個讀書人出來「支撐門戶」。因此,儘管朱德是佃農家庭的子弟,也被父母送去接受文化教育。朱德父母有這種見識,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
1892年,毛澤東出生的前一年,6歲的朱德開始接受文化教育。在當時那批學生中,朱德年紀最小,但他非常聰明、好學,認得的字最多。第二年,朱德轉入另一個私塾,2個哥哥回家種地,但因朱德年紀小,且過繼給了伯父,得以繼續在私塾讀下去。
朱德在這個私塾讀了2年,除了四書五經等,還學會了做對聯。此時,朱德家負擔很重,每年除去交租50擔,餘糧僅夠一家人勉強吃,連個溫飽都沒有。1895年,朱德家裡沒有能力交地主要求的加租,被地主在除夕夜逼著退佃搬家。大家庭被迫一分為二,朱德跟著養父母等搬回了大塆居住。
朱德親眼目睹了大家庭的悲慘遭遇,殘酷的現實深深刺痛了朱德年幼的心,他對那些欺壓窮人的地主深惡痛絕,這些也讓他小小年紀就深刻領悟到了人世間有太多的不公平!這些刻骨銘心的痛苦經歷啟發了朱德幼年時期反抗壓迫和追求光明的思想。
搬回大塆居住後,朱德跟隨席聘三老師讀了8年書。這個私塾離家4公里,朱德每天清晨起床先干點家務活,吃完早飯就去上學,不論嚴寒酷暑,朱德每天都要來回走4趟,這8年的經歷讓朱德養成了走路快的習慣。他每年除了種地,大約有6、7個月用來讀書。
青少年時期這種艱辛的生活對朱德的影響是重大的:他從小就是餓肚子長大的,因此後來革命時,他就不大怕餓;他從小到大都幹活,後來做體力勞動也從未覺得面子難堪;從小天天走那麼多路,後來革命中經常長距離行軍打仗,朱德也可以輕鬆扛下來;從小吃了那麼多苦,讓他革命後認為走遍世界也不會覺得多苦,即便是在過草地時,朱德也沒覺得苦。
朱德舊居
朱德的這位私塾老師席聘三是當地一位非常有見識的學者,他一輩子飽經滄桑,飽嘗人世間的各種辛酸,學問又非常好,是個很有骨氣、很懂人情世故的長者,思想開明,喜歡談古論今,抨擊時弊,極有見地。朱德從10歲到18歲都跟著席聘三讀書,深受席聘三的影響,使得朱德的眼界變得越來越開闊。
在席聘三這裡讀書,朱德想學什麼東西,他就能教什麼東西。四書五經、詩詞歌賦,二十四史、左傳等等,朱德好學又聰明,總是得到席聘三的誇讚。也就是在這幾年中,朱德除了打下了紮實的傳統國學的根基,還廣泛閱讀了許多戊戌變法後出版的新書,朱德總是抓緊時間拚命閱讀那些「新學」的書。
讀的書多了,眼界開闊了,見識增長了,朱德就再也不甘心呆在家裡了,他想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而當時的四川已經處於民窮財盡,整個社會經濟都瀕於崩潰的邊緣。一次,朱德親眼目睹了足足有6、7百名餓極了的災民遭到當地士紳請來的100多名官兵的毆打甚至屠殺,目睹了這極其慘烈的一幕,朱德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朱德在席聘三先生的啟蒙、引導和教育下,再加上他親眼目睹和經歷的許多慘痛之事,讓朱德開始萌發出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他越來越有意識地關心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了!他並沒有像很多凡人那樣,把目光僅僅放在了自己和家人身上。這就是偉人與凡人的區別的起始!
1906年,朱德考上南充縣官立兩等小學堂,學堂的校長正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民主人士張瀾,以及劉壽川。朱德受他們的影響很大,尤其是朱德常聽劉壽川講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事情,看他從日本帶回來的理化儀器和幻燈片,這些給朱德的觸動非常大。
朱德在這個新學堂里只讀了1年,但他受到的影響卻非常大,學到了許多救國的道理,開始接受科學的教育,越來越萌發了「讀書不忘救國」的思想。第二年,朱德又在體育學堂讀了1年書,朱德逐漸萌生了「推翻皇帝建立一個好國家」的思想。
由此可見,朱德和許多凡人一樣,小時候都親眼目睹和親身經歷了許多慘痛的事情,凡人經歷了這些慘痛的事情,往往想的是要怎樣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而朱德這樣的偉人卻從未把眼光局限在自己和家族的狹小範圍內,而是把整個國家和民族裝進了自己的心裡,想的都是怎樣拯救國家和民族。這就是偉人與凡人的區別起始吧!
參考文獻:
《朱德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著 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