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潰敗後,薛岳逃到台灣銷聲匿跡,94歲意外現身遭民進黨大鬧

2022年10月14日08:43:09 歷史 1159

2005年,適值抗日戰爭勝利60年之際,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播出《抗日英雄譜》,介紹了100位抗日英雄的事迹。在這100位英雄中,既有共產黨也有國民黨,甚至還有華僑、外國人。而要在其中找一位最為特殊的,則要說是指揮長沙抗戰的名將薛岳了,他是唯一一位跟隨蔣介石去了台灣的將領。

薛岳有個侄子叫薛維忠,他在晚年回憶起其大伯時,提到一件小事:

「十幾年之前,我跟太太去湖南張家界旅遊,在長沙機場等飛機的時候,我太太去書報攤閑逛,看到一本雜誌封面上有《蔣介石的十大名將》的標題,是大陸出的,她就買了下來。飛機上,我們倆翻看這本雜誌,越看越覺得奇怪:我們家跟中共好像有那麼一點不太愉快的過去,可是這『十大名將』中有九個都被罵得狗血淋頭,怎麼到了我大伯薛岳這裡,卻沒怎麼挨罵?類似的事情還有許多。」

薛維忠感慨,大陸越來越多的人在津津樂道地談「薛岳」,可是台灣對薛岳卻不怎麼宣傳,知道他的人越來越少,實在是頗有些諷刺。在台灣出版的一本《中華民國國軍建軍史》畫冊中,裡頭談到了三次長沙大會戰,可是竟然「薛岳」的名字一次都沒有出現!

誠如薛維忠所言,儘管薛岳也曾跟隨蔣介石「剿共」不遺餘力,但如今我們提起這位將軍,大多都會提到他的抗日戰績,三次長沙會戰,天爐戰法。至於他到台灣後的情形如何,大概就鮮少人知了。薛維忠說台灣對薛岳不怎麼宣傳,已經算是委婉的說法了,其實薛岳一到台灣,就遭到了蔣介石父子的無情清洗。

海南島潰敗後,薛岳逃到台灣銷聲匿跡,94歲意外現身遭民進黨大鬧 - 天天要聞

因為出生於《馬關條約》簽訂的第二年,粵北山村的一個普通農家孩子被父親取名「仰岳」,意為敬仰岳飛,不忘自己民族經歷的屈辱。長大後,這個農家孩子將名字改為一個單「岳」,以更加重「身體力行」的意味——這個名字蘊含的意味,似乎也在冥冥中暗合了這位農家子弟一生的軌跡,他便是薛岳。

薛岳早年為孫中山警衛團「三劍客」之一,跟他在保定軍校六期的同學葉挺、張發奎同為孫中山總統府警衛團的營長。在東征北伐中,薛岳屢立戰功,升為第一師師長。在成為蔣介石的嫡系前,薛岳多次在中央軍、粵軍跟桂系中橫跳。看得出來,薛岳並不認同蔣介石,但每次反蔣,無論是在粵軍,還是桂系,抑或是粵桂聯手,都被蔣介石從內部分化瓦解。最終,當蔣介石伸出橄欖枝,請他出來「剿共」時,他欣然接受,作為副總指揮參加了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並一路追擊長征中的中央紅軍

梳理一下薛岳自北伐到抗戰前的行動軌跡:

1926年-1927年「四一二政變」前:國民黨左派,同情共產黨,建議捉蔣,被蔣介石解除兵權;

1927年4月-1927年11月:投靠李濟深,丟掉左派立場,殘殺南昌起義革命軍隊;

1927年11月-1928年1月:背叛李濟深,投靠張發奎,參與血腥鎮壓廣州起義

1928年1月-1928年9月:投靠蔣介石,再次被解除軍權;

1928年底—1929年初:參加汪精衛反蔣活動;

1929年底-1930年:參加張桂聯軍,起兵反蔣;

1930年10月-1932年1月:離開張發奎投靠桂系,受白崇禧指揮;

1933年10月—抗戰爆發前:投奔蔣介石,成為中央軍高級將領,積極配合蔣介石圍剿紅軍、屯兵西南軍閥,成為西南封疆大吏。

在這10年時間裡,薛岳可以說是數次改變立場,在各大軍頭間不斷橫跳,終於在蔣介石麾下獲得執掌一方的大權。

海南島潰敗後,薛岳逃到台灣銷聲匿跡,94歲意外現身遭民進黨大鬧 - 天天要聞

在整個抗日戰爭過程中,時任國民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的薛岳,最為有名的戰績是二次長沙會戰。國民政府原來是不準備守長沙的。對於蔣介石來說,抗日從來不是他心中的首選,他只是抵不過全國高漲的輿論,以及張學良西安事變中的施壓,才擔負起「抗日領袖」的擔子。抗戰期間,蔣介石政府堅持的原則是「抗戰必亡、不戰亦亡、戰而後和、和而後安」,可想而知其抗戰積極性如何。雜牌軍、八路軍可以去跟日寇硬拼,中央軍最好還是能避則避。

薛岳接到的命令是,在長沙死守兩個星期,一旦壓力太大守不住,就放棄長沙以北。可是薛岳來了倔脾氣:「什麼挺不住?我老薛一定挺得住。」薛岳把電話直接打到了重慶,找蔣介石請戰。當時蔣介石已經入睡,是宋美齡接的電話。薛岳在電話里跟宋美齡說:「我就要在長沙打,打敗了我自殺,以謝國入;打贏了算我抗命,你們槍斃我!」

宋美齡告訴他不要激動,由她向蔣介石轉達。第二天她給薛岳打電話:「伯陵兄,委員長講過了,你要有這個信心你就在這裡打,這個時候我們難得有這樣的信心,有這個信心我們為什麼不要呢?你這不是抗命,現在委員長重新下個命令,配合你。」

在長沙會戰中,薛岳開創的「天爐戰法」至今還被很多軍事迷們津津樂道。他說:當日軍發起進攻時,在保存自己的情況下,部隊先節節抵抗,節節後退,盡量地拖累和疲耗敵人,然後向斜側後方山地撤退,繞到敵人的包圍線外面去,從更大的層面上形成對日軍的反包圍,砌成兩面「天爐之壁」。同時,在中間地帶,徹底地破壞道路交通,空室清野,誘敵至決戰區域,並斷其後路,從四面八方構成一個天然「熔爐」,最後殲滅包圍之敵。

薛岳當時有一個口號:「化路為田,運糧上山。」就是把路統統破壞掉,使敵人的機械化部隊沒辦法活動,田埂也被縮窄到一尺之內,穿皮鞋的日本軍人在田埂行軍十分困難;把老百姓同部隊的糧食都運到山上藏起來,使敵人無法就地補給,不留一口飯給敵人吃。

因為在抗戰中的「神勇」表現,薛岳至今仍留下了大量的話題,譬如他到底殲滅了多少日軍。1946年10月1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曾親自給他頒發一枚自由勳章,表彰其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

海南島潰敗後,薛岳逃到台灣銷聲匿跡,94歲意外現身遭民進黨大鬧 - 天天要聞

抗戰結束後,薛岳仍追隨蔣介石參加內戰,擔任了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徐州綏靖公署」主任。但面對粟裕指揮的新四軍,薛岳的部隊屢戰屢敗,僅僅過了半年多時間,就被蔣介石以「指揮無力,名聲低落」為由,削去了兵權,讓其改任國府參軍長,成為蔣介石的「高級馬弁」。

很多人由此說薛岳對於內戰消極,因為他不願打內戰,以此將他神化。但結合他在第一次國共戰爭期間不遺餘力地「剿共」,以及在國民黨政府行將崩塌時,他還緊緊抓住他好不容易得來的在廣東的權力,說他消極於內戰,似乎並不具備說服力。還不如說他是遇到了對手,畢竟面對粟裕神乎其神的指揮,有哪個國民黨高級將領能佔到便宜呢?

蔣介石下野後,薛岳得以回到廣東重掌兵權,卻仍是反共到底,即便手下親信吳奇偉等人起義,薛岳退到海南島仍幻想構築「伯陵防線」負隅頑抗。只不過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鄧華兵團在瓊崖縱隊和海南人民的支持下,度過瓊州海峽,薛岳所部一擊即潰。薛岳倉皇逃離海南島,飛往台灣。可以說在反革命的道路上,薛岳走到了最後一刻。

薛岳到台後,與大多數大陸時期的高級將領一樣,被奪了軍權,任命為「總統府」一級上將「戰略顧問」。所謂「戰略顧問」,不過是榮譽職務而已,並無實質性工作可做。1952年10月,薛岳又被任名為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並連任數屆。1958年8月,陳誠出任「行政院長」,為裝點門面,邀請薛岳等國民黨各界資深人士出任「政務委員」。1966年5月,薛岳任國民黨「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都是榮譽虛職,掛名而已,並無什麼事情可做。

此時的薛岳雖仍有效法岳飛之志,無奈事與願違,終日只能賦閑在家,靠臨摹岳飛字體抒發心中志向,以此聊以慰藉。赴台之後雖不至於像岳飛那樣被枉致死,但由於被蔣介石猜忌其結局頗有無奈。

海南島潰敗後,薛岳逃到台灣銷聲匿跡,94歲意外現身遭民進黨大鬧 - 天天要聞

蔣介石逃到台灣後,天天喊著「反攻大陸」,但在他腦子裡,早就清楚那是不可能的,而他一門心思要做的,就是鞏固蔣家王朝在台灣的「千秋百代」,在乎的只有蔣經國能不能順利接班。或許有蔣粉會對此反駁,但只要反問一句,蔣介石如果真要「反攻」,那他廢掉包括薛岳在內的一眾高級將領,豈不是自斷臂膀么?不要再爭論了,蔣介石心裡想的,根本就是維繫他的台灣偽政權,什麼大陸、什麼國家,全都是浮雲。

正因為蔣介石一門心思搞蔣家王朝,但凡是對蔣經國接班有威脅的,全都在清洗之列。有權有勢的軍事將領自然要清洗,而在大陸時期的政敵,尤其是曾經反過蔣介石的人,更是要徹底清洗。

薛岳的位置比較微妙:一方面,在中共眼裡,薛岳是蔣介石的「嫡系」,是和他們打了幾十年交道的「老對頭」。可是另一方面,在國民黨那邊,薛岳雖然是中央軍的人,也從來沒有像白崇禧、李宗仁這些地方軍閥那樣搞過「割地自居」的事,但他又不是「黃埔系」的人,而且曾多次加入到反蔣集團,這就成了他與蔣介石關係的「死結」:他對蔣介石並不服氣,蔣介石對他也不完全信任。

海南島潰敗後,薛岳逃到台灣銷聲匿跡,94歲意外現身遭民進黨大鬧 - 天天要聞

蔣介石擔心薛岳與白崇禧暗中往來,與李宗仁有通信聯絡,於1952年以其具有勾結「第三勢力」嫌疑為名,對薛岳的住所進行了大搜查,除搜查所有傢具外,還將地板全部挖開,同時被搜查的還有白崇禧。

薛、白二人忍不住打電話責問蔣經國。蔣經國說:「這不是我的意思,你打電話問總統好了。」二人又打電話給蔣介石,蔣介石回答說:「我知道這件事,我們對所有人都應該來一次這樣的大搜查。」但事實上,這次只搜查了薛岳和白崇禧二人,以後也沒有對其他人進行過此類搜查。

其後不久,薛岳又因廣東省主席任內有「大筆公款用項不明」,遭到一些「立法委員」的攻擊。實際上,這也不過是蔣介石的慣用手法而已。白崇禧也曾被湖北籍「國大代表」彈劾,追究其在華中剿總任上貪污軍費。即便是蔣介石的親信胡宗南,因為在大陸時期最後的表現讓蔣介石極為不滿,到台灣後也都曾遭到過這樣的彈劾。當然,只要蔣介石還不想做最後清算,這樣的彈劾也就是為了噁心一下人而已。

薛岳的意志愈發消沉,除了偶爾和楊森出門打獵外,基本都在家中學習語文。由於多年屢建戰功,薛岳難免驕傲自負,從小開始的軍事生涯使其脾氣暴躁且喜好煙酒和賭博。同時,他和其他國民黨要員一樣,喜歡任用親友,培植親信。其弟薛仲述、薛叔達、薛季良均在他手下任職。其襟弟邱國維,內叔方學芬、方人矩等都曾在薛岳左右擔任過要職。

薛岳有過三次婚姻,大陸時期有兩位明媒正娶的妻子。原配朱氏系樂昌縣兩江頭頸石人,是民國時樂昌縣黨部書記、縣參議員朱節山的大姐。朱氏出身鄉下沒受過教育,也不曾生育。但發跡後的薛岳並沒有因此和朱氏離婚,而是把整個九峰老家都交由朱氏掌管。

薛岳的第二位妻子系民國時樂昌縣縣長方彪之女,名方少文。方氏學識淵博,婚後跟隨薛岳輾轉各地戰場,同時兼做秘書。解放前夕,方少文和多個子女移居香港,住在淺水灣的一棟別墅中。薛岳和方少文的長女曾在香港某英文書院讀書。薛岳赴台後,其長子薛昭明在台灣軍隊中僅任連長。

赴台第二年,即1950年,薛岳與小他30歲的第三位妻子譚女士在台灣結婚,結婚一年後移居花蓮港,過起不問世俗的清幽生活。儘管結婚時,薛岳已經年過五旬,但他與第三任妻子仍留下二男二女。

海南島潰敗後,薛岳逃到台灣銷聲匿跡,94歲意外現身遭民進黨大鬧 - 天天要聞

薛岳到台灣後很少流露對大陸故鄉的眷戀之情。只有在他近百歲時,有一次兒子薛昭信去深圳出差,薛岳給他寫了一個地址,說這是他們當年廣州的舊宅,可以去看看。後來薛維忠走訪大陸,帶回韶關的白辣椒,薛岳嘗著家鄉的特產,才講出一句,「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回故鄉。」

對於薛岳來說,晚年最成功的事,無疑是他的長壽。蔣介石父子對他猜忌、閑置甚至羞辱,但薛岳一直熬到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相繼去世,他還活得非常硬朗。

1990年2月,台灣當局召開所謂「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八次會議,選舉正、副「總統」。在這樣一場爭權奪勢的鬧劇中,94歲高齡的薛岳意外出現,擔任了會議主席。那隻不過是國民黨當局為了安撫那些老的代表,推出薛岳來當了一把工具。最終,台灣民進黨代表大鬧會場,反對薛岳為會議主席,弄得薛岳好不尷尬。不久,李登輝順利當選,薛岳的歷史使命完成後復歸沉寂。

薛岳雖然晚年失志,但清閑的生活恰恰彌補了他早年征戰沙場時的緊張生活。1998年5月,薛岳在台灣病逝,終年102歲。

海南島潰敗後,薛岳逃到台灣銷聲匿跡,94歲意外現身遭民進黨大鬧 - 天天要聞

薛岳過世後,家屬整理遺物,沒有什麼財產,最為特殊的是一對頗小巧類似鹿角日本軍刀刀架,名為「日本黑龍頭」,這是薛岳在長沙會戰時從俘虜的日軍將領處所得。薛岳到台灣後,遭到蔣介石清算,加上他一直供養著龐大的家族,晚年一度生活貧困,因此留下的並不是很多。以至於如今樂昌九峰老家想建一個薛岳博物館,家屬們也沒有資料可拿。

參考資料

《國民黨四十三位戰犯的最後結局》,何明,中共黨史出版社

《薛岳 受蔣猜忌幽居度日》,章回小說:中旬刊

《侄子回憶抗日名將薛岳:受日軍尊重祭祀其祖墳》,口述薛維忠/主筆李菁,三聯生活周刊

《「天爐戰神」薛岳將軍》,王豐,各界

《薛岳將軍之子回憶:父親心中有國沒有家》,賈鵬,新京報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前神父侵犯案再起波瀾,教宗利奧十四世被控包庇縱容 - 天天要聞

前神父侵犯案再起波瀾,教宗利奧十四世被控包庇縱容

近日,一名被解除神職的前神父對天主教教宗利奧十四世提出重磅指控,稱其曾在擔任教會要職期間縱容性侵醜聞,引發輿論震動。事件核心圍繞美國芝加哥教區一樁陳年性侵案,牽涉多方責任與教會內部爭議,再次將天主教會的信任危機推向風口浪尖。現年76歲的前神父詹姆斯·雷(James M Ray)近日向美國媒體披露,教宗利奧十四世...
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 - 天天要聞

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

遠古的即興表演人類最早的文明,往往誕生於意外和混亂。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建立城邦時,既沒有統一的規劃,也沒有明確的分工。他們發明楔形文字,最初只是為了記錄倉庫里的糧食數量,誰也沒想到這套符號會成為人類最早的書寫系統。
比雲南省面積還小的德國憑啥玩轉歐洲當老大 - 天天要聞

比雲南省面積還小的德國憑啥玩轉歐洲當老大

位於歐洲中部的德國領土面積約為35.74萬平方公里。要知道我國一個雲南省就有39萬平方公里。可就是這樣一個還沒我國雲南省大的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卻一點都不小。德國全稱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意志人作為德國的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90%以上。
歷史幽深里的三國 - 天天要聞

歷史幽深里的三國

記者 成長1每一個男生都曾有一個英雄夢,許多人的英雄夢都是從看三國開始的,我自然也不例外。童蒙時代,我就被連環畫上的三國故事深深吸引。上小學之後,與央視版《三國演義》電視劇迎頭相遇,看到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躍然於熒屏之上,心中涌動的英雄豪情又被一次次點燃。再後來,家裡買了第一台電腦,一股腦安裝了一批三國...
得知長子被捕,斯大林:我不會用一個敵軍元帥去交換一名士兵 - 天天要聞

得知長子被捕,斯大林:我不會用一個敵軍元帥去交換一名士兵

在歷史書里,斯大林的形象是複雜的。他是蘇聯的強人,是二戰的勝利者之一,是讓國家走向工業化的推手。但他同時也是大清洗的發動者,是冷酷決絕的政治領袖,甚至,在一些人眼裡,是一個對自己兒子都毫不留情的「鐵石心腸」。他那句「我不會用一個敵軍元帥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