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歷史,朝代更迭似乎是家常便飯,往往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我方歇菜他頂上。但曆數各朝各代,不難發現歷史的大流往往都是由漢人在推動著。偶爾出現一個不一樣的聲音,壽命往往是短之又短,甚至會形成兩朝對立隔岸相鬥的局面。然而這種漢王朝的絕對統治地位,卻在南明王朝的覆滅之後徹底崩壞,乃至後來推翻他的統治者甚至成了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末代王朝。如果說讓國土淪陷,讓人民陷入水深火熱的戰爭中的末代王朝要受後人唾罵,那麼最後的漢王朝的覆滅同樣也不能神隱在眾多失敗者里被人遺忘。
《以革命的名義》中借列寧之口說過,「以革命的名義想想過去,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而在各種披著歷史外衣的古偶劇的洗禮下的現在,還有多少人了解真正的歷史呢。很多人可能根本稱不上忘記過去,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真正認識過去,又從何談起忘記。而這種情況恰恰是最可怕的,畢竟一個國家的靈魂就藏在它的歷史裡。沒有歷史的國家可能會有一時的繁榮,但卻像空中樓閣一樣,經不起歷史的洪流洗禮。我們的國家從來不缺厚重的歷史,卻缺少願意沉下心來研究學習歷史之人。但總有那麼一些人選擇逆流而上,窮盡畢生所學也要將歷史還原,為子孫後代留下歷史饋贈給所有人的寶貴遺產。明清史專家顧誠當屬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南明史》更是將明末清初那一段軍閥割據混亂迭起真實的展示出來,是非對錯卻並沒有大加評說,而是留待後人自行閱讀自行理解。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道理說出來大家都懂,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就像不是皇帝的後代就一定會識大體明大義,將軍的後代就一定會忠肝義膽義薄雲天,文士的後代就一定會守法奉公恪守禮法。很多時候豪傑起於微末,卻敗於後代的狂妄自大,或者乾脆自己本人就在後期的短暫成就中膨脹腐化,一朝夢斷他人劍下,王圖霸業也戛然而止。後來者當然可以用一句朝代更迭是歷史循環的本質,但這真的是事實的真相嗎。如果人人都能在傳承中不斷進步,從歷史中不斷學習,打破循環未必不能成真。只可惜人們不能面對真實的歷史的原因,可能並不是因為遺忘或者是誤解。
《南明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與以往我們熟知的歷史不同之處,其之考究細緻,絕對會打破很多人對於清朝的美好幻想,也能重塑很多人對於明末「英雄們」的「謳歌」和「頌揚」。彼時的統治者們為了樹立新的正統,會極盡打壓抹黑舊人,而後來者們為了自己祖上更光鮮亮麗,也會不自覺開始美化他們的善行,弱化他們的惡行。這種「珠聯璧合」的配合之下,真實的歷史逐漸蒙塵。
然而連自己的歷史都不敢正視,會正視自己的品行傳承嗎。
就像即使顧誠先生已經儘可能將各種古籍文獻對比解讀之後還原出一個更加真實的李自成,卻依然有人相信一個子虛烏有查無此人的李岩確有其人。人們往往更喜歡更信任野史,即使他們荒誕離奇,與事實真相背道而馳,但卻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窺私慾。
顧誠先生的治學之嚴謹,只要是閱讀過他的文字的人都能體會到,但總還是架不住人的多樣化。好在歷史就在那裡,不論你接不接受,學不學習,假的真不了,真的也不會被隨意抹殺掉。
在各種批皮劇盛行,並在無形中改變下一代青少年的認知的當下,學習歷史已經成了迫在眉睫的事。而學校的學習註定不能滿足我們對於歷史的全面性、公正性的需求,那麼選擇一本能夠讓我們可以持續學習歷史發展的書便成了首選。這些書閱讀起來可能沒有什麼趣味性,甚至因為其涉及文獻眾多而顯得晦澀,但學習就是迎難而上,才能最終在一眾亂流中抵達我們想要的彼岸。
#顧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