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2022年10月08日00:50:14 歷史 1105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

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曾國藩家書》

引言

在封建帝制亮起尾燈的時期,華夏民族曾受盡屈辱,而那一段段不堪回首的歷史,都與晚清政府脫不開干係!

清政府官場的腐敗,幾乎是深深刻在每個中國後輩的印象里的。

那麼,究竟腐敗到了什麼地步呢?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據史料反映,光是曾國藩一人的年收入,就有一萬六千兩摺合人民幣三百萬左右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寫出「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的曾國藩,走上了「腐敗」的道路呢?

非一人腐敗

其實,曾國藩的年收入,是當時所有朝廷成員的正常收入: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據史料《清會典事例》統計

然而,這個所謂的正常水平,對當時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來說,簡直是令人髮指,要知道,當時的老百姓,連下一頓飯在哪裡都還不知道。

所以,腐敗的並非曾國藩一人,而是整個清政府。

仕途

曾國藩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寬裕,父親曾麟書是秀才出身,在父親的影響下,曾國藩七歲識千字、八歲熟讀四書五經,自幼好學。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自道光六年至十八年,曾國藩一路從童子試考到進士,其中雖遇坎坷,但他秉持著永不言棄的精神,最終登第,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

自此一步步踏上仕途之路。

從翰林院庶吉士一路打拚到工部左侍郎,步步升至二品,並封爵一等毅勇侯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屆此,距他在京,已過去了十餘年,這十餘年間,他鍥而不捨,十年七遷,連躍十級,並與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三人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他位列第一,是四大名臣之首。——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

而他卻始終嚴以律己,還要求家人要拮据,不得貪圖錢財、大手大腳。

影響、貢獻

要說起曾國藩對清政府的貢獻,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並發起洋務運動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大家都知道,洋務運動的首要,就是興辦軍工業,所以,說曾國藩促進了中國軍事工業的近代化,一點兒也不為過。

然而,他的貢獻還遠不止於此:

除促進中國軍事工業的近代化外,他還促進了中國工業的近代化、中國海軍的近代化、中國科學技術以及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影響力橫跨工業、軍事、教育、科技等多個領域。

官場腐敗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可以說是清正廉明、書香門第出身且影響力巨大的人物,為什麼會被扣上「腐敗」的帽子?

這就與他所處的年代分割不開了。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國家也是一樣的,什麼樣的國家,就有什麼樣的官。

如果一棵樹的根是壞的,那麼它發出的枝椏,又能健康到哪裡去?

晚清政府的腐敗那是遠近聞名、遺臭萬年的,是中國歷史上抹不去的黑暗。

清末是所有朝代中,比特殊更特殊的存在。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清朝是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標誌,清末(晚清)是封建王朝向著民主共和制過渡的一個階段。

中國歷史自此進入一個前無古人的、嶄新的社會制度,這其中的動蕩、波折和複雜可想而知。

這種更改,不僅要從經濟、制度、軍事等方面改,而且要從思想文化上改。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命運。——培根《習慣論》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由此可見,思想是多麼的重要。

然而改一個人的思想尚且不易,更別說一個國家數萬萬人的了。

這種改頭換面的時期、朝代末端的時期,激發出的,是更多、更複雜的社會矛盾,當中最受影響的,莫過於離清政府最近的官員們了。

一瞬間,官官相護、金錢開道、把帝國主義列強當做靠山……成為晚清政府官員之間普遍存在的現象。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初入官場,時任翰林院從七品檢討官的曾國藩剛正不阿、嚴以律己,卻一度要靠救濟才能勉強度日。

他一度貸款上班,那裡的俸祿,只夠解決幾個月的溫飽,剩下的時日,全靠他自己倒貼。

他逐漸看清了時局,逐漸明白清正廉明,是沒辦法成就他內心大業的,於是便開始戰戰兢兢、磕磕碰碰地學起為官之道。

他開始突破自己內心的屏障,開始照貓畫虎的接受賄賂,上下打點、登門拜客。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從一開始的辛酸難捱,再到立足官場,個中犧牲與辛酸,是常人無法體會的。

每每及此,都不得不感慨一句,時勢造人

即便如此,曾國藩在成家後,仍有一年,需靠借錢,才勉強過個新年。

可見,要想在晚清官場里大富大貴,光是立足還不夠,還得要八面玲瓏。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而曾國藩,似乎對這個詞並不感興趣,他的興趣,在於成就他內心的大業。

艱辛的建功立業之路

曾國藩靜靜蟄伏,只為等待建功立業、一展才略的機會。

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太平天國,就是他建功立業的機會。

而他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集結一個真正能為他所用的軍隊。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曾國藩十分痛恨阿諛奉承的軍營習氣,他曾直言:「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所以在組建湘軍時,他說什麼也不肯用營兵,而是在家底清白、身強力壯的鄉農中募兵。

然而,在萬千人海中募幾個精兵這樣艱巨的任務他都完成得了,卻唯獨敵不過人性

阻撓

曾國藩在湖南一帶操練湘軍時,遭遇同僚的排擠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曾國藩時任二品在籍侍郎,雖說是個有名無實的空殼子,但好歹是個二品,卻仍難逃被排擠的命運。

當時湖南一帶,有另一支朝廷經制軍在守:綠營軍,綠營軍一度將他視為入侵者,並多次尋事滋事,甚至一度讓曾國藩命懸一線。

可當地巡撫駱秉章與曾國藩僅一牆之隔,分明可以避免此事,可駱秉章就是裝作視而不見,直至曾國藩狼狽求救,他才裝模作樣的噓寒問暖。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此風波過後,曾國藩毅然決然離開當地,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衡陽,繼續操練。

他發誓,既然自己的生命被孕育於這片土地之上,那麼自己的事業,也要從這裡起飛。

其實在朝官員無不知曾國藩操練的軍隊,是為鎮壓太平天國而設的,不配合他的工作也就罷了,竟還對其百般阻撓,可見當時的晚清政府內部,嫌隙有多大。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然而,同僚的排擠,於整個軍事活動而言,還算不得什麼,最令曾國藩心酸的,莫過於皇帝的疑心。

多餘的防備心

對當時的政府而言,心頭大患莫過於勢頭強勁的太平天國,然而對當時的皇帝咸豐而言,心頭大患卻是曾國藩手中的湘軍。

曾國藩初設湘軍時,咸豐帝就因不信任給了他一個二品在籍侍郎的空殼子,曾國藩率領的湘軍大敗太平軍後,咸豐帝又不情不願地封了他一個湖北巡撫之職,然而事後,卻又火速收回。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曾國藩那一仗,打得可謂是內憂外患、傷心傷神、不得安寧。

戰爭中,曾國藩孤立無援,他和他的湘軍走到哪兒都不受待見,根本發動不了地方官,更別說祈求一些軍糧和軍餉,湘軍傷亡無數,曾國藩自己也幾次三番陷入險境。

好不容易頂著軍費不足、同僚排擠、作戰難度大等多重壓力艱難取勝,迎來的,卻是皇帝的質疑。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這給剛為清政府立了一大功的功臣來說,無疑是最寒心的。

真可謂,我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個種辛酸苦悶,非你我所能感。

尾聲

世事皆有因果。

時勢造英雄,卻也出蛆蟲。

沒有誰是聖人永不犯錯,也沒有誰能離群索居,還建功立業,更沒有誰能登仙不問世事。

清政府官場究竟有多腐敗?看看曾國藩的薪資和開銷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只要是雙腳踩在地上行走的凡人,無不受時局影響,無不受環境侵蝕。

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善惡對錯,就交給歷史去評判吧。

Ps:同僚排擠等史實源於搜索,無法更改、『我心向明月….』引用詩句、習慣決定命運引用名人名言、開頭引用名人名言

Ps:鎮壓已改,其他的未加評判,只是用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著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
梅國強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梅國強同志逝世

湖北中醫藥大學7月7日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傷寒學泰斗、國醫大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獲得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湖北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梅國強同志因病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