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別出風頭

2022年10月07日15:56:22 歷史 1088
  • 前言

提起鄧小平,每一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而對於鄧小平身後的女人,即他的夫人卓琳,可能很多人都不是特別了解。

卓琳跟鄧小平一樣,是堅定的革命戰士,為新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她才識過人,能力出眾,原本她也有機會到中央工作,不過因為丈夫的一句話,她甘願退居後線。

這是怎麼回事呢?

將時間拉到1952年。

這一年7月,鄧小平被調到中央工作,而後不久他便特意對妻子卓琳提出了一個要求:不要到外面去工作,不要出風頭。卓琳對此牢記在心,婉拒了一些單位團體邀請她工作的請求,一心當起了鄧小平的秘書,甘願做起了丈夫身後的女人...

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別出風頭 - 天天要聞


  • 從雲南走出的革命女戰士

卓琳的原名是浦瓊英,後來因革命需要起了個別名——「卓琳」,時間久了也就沒再改回去。

浦瓊英的父親浦在廷是雲南宣威赫赫有名的「火腿大王」、實業家,他十分支持國民革命,不僅自己參加過北伐戰爭,也從來不阻止自己的子女投身革命。

他曾送自己的二兒子浦德三參加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班學習,送三兒子浦肇基留學日本攻讀學業,後來二女兒浦代英、三女兒浦石英和小女兒浦瓊英也相繼離家到北方求學,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革命者。

此外,浦在廷十分注重對孩子的教育,他不僅請私塾先生到家裡教三姐妹啟蒙,還送她們上學學習新知識、新思想。三姐妹也十分爭氣,相繼考入昆明女子中學

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別出風頭 - 天天要聞

浦家是一個大家族,浦家三姐妹小時候沒少見過浦家的女人深受封建思想荼毒,有的被繼母虐待,有的不堪忍受丈夫娶小妾而自殺……從小接受教育的浦家三姐妹逐漸意識到封建思想對女人的迫害。後來在昆明女子中學,浦家三姐妹進一步意識到封建主義仍舊壓迫著中國千千萬萬的貧苦人民。為此,她們想要反抗封建主義。

只是,該怎麼反抗呢?此時浦家三姐妹還不能十分理解革命的含義。

直到中學的一位老師壯烈犧牲在她們眼前,早已深埋她們心中的革命種子破土而出,她們愈發堅定了要革命的信念。可以說,這位老師是她們革命道路上的啟蒙老師。

這位教音樂的女老師是一名中共地下黨員,經常向學生宣傳共產主義思想和革命道理。被捕後,這位老師在被反動派押往刑場的路上,慷慨激昂地高呼著共產主義的口號,全然不懼即將到來的死亡。這一幕,深深地刻在浦瓊英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別出風頭 - 天天要聞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代表雲南要去北平參加全國運動會的浦瓊英被迫停在香港,不日即將返回昆明。浦瓊英不甘心就這樣回雲南,她給家中寫信表示要到北平求學,很快就得到了家裡人的同意與支持。

就這樣,浦瓊英順利抵達北平繼續求學生涯。

浦瓊英先是在北平春明女中補習文化課,次年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學。這裡的革命氛圍十分濃厚,學生們一腔熱血,不畏列強,一心只想著要保衛祖國。

在這裡,浦瓊英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學生們上街遊行示威,高呼愛國口號「不當亡國奴!」,抗議南京國民政府同日本簽訂的《何梅協定》等不平等條約。

南京國民政府的武力鎮壓並沒有讓學生們退縮哪怕半步,浦瓊英經過這次學生運動,革命思想產生了質的飛躍,革命信念也越來越堅定。

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別出風頭 - 天天要聞

1936年,浦瓊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她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通過學習理工科實現實業救國、科學救國,可現實告訴她,實業救國在當時是行不通的。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很快就佔領了北平。一時之間北平人心惶惶,人們紛紛出逃,浦瓊英的二姐浦代英率先奔赴延安參加革命。浦瓊英和三姐浦石英也一路輾轉從北平經由天津、濟南,再到西安,追隨二姐的腳步去延安。

11月,浦瓊英和三姐浦石英終於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

很快,浦瓊英就考入了陝北公學。在學校里,浦瓊英進一步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群眾運動等課程,革命思想又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次年,浦瓊英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陝北公學畢業後,浦瓊英被組織安排到抗日根據地工作。因為工作需要,她改名叫卓琳,久而久之,也沒再改回原名。

就像卓琳的女兒鄧榕所說:

「從浦瓊英到卓琳的道路,比起許許多多老革命家來說,也許不那麼富於傳奇色彩,不那麼激動人心。但是,這條既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道路,卻是千百萬個進步青年,為了追求光明,為了投身抗日,為了走向革命而走過的一條共同道路。」

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別出風頭 - 天天要聞


  • 革命愛情,延安結婚

鄧小平與卓琳的成婚之路算不上順利,因為卓琳曾經兩次拒絕了鄧小平。

卓琳曾回憶道:

「他(鄧小平)是從前方回來的,和鄧發住在一個窯洞裡頭。我是在公安部工作,他們經常到公安部來……他大概在那個時候就對我有意了,我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塊兒到延安的女朋友,讓一個女朋友來跟我談,說他想跟我結婚,問我同不同意。那個女朋友和我談了兩次,我不願意。」

卓琳十分坦率而真誠地表示過,她當時並不了解鄧小平,擔心他與當時很多工農幹部一樣文化程度低,害怕跟他結婚後沒有共同語言,聊不到一塊兒。說得很現實,畢竟卓琳從小就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一路從小學上到大學,直到去抗日根據地工作之前都還在學校學習。

不過鄧小平沒有輕言放棄,心想,不了解我那就讓你了解我唄。

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別出風頭 - 天天要聞

於是,鄧小平不再託人說媒,而是親自找到卓琳交談,讓她深入地了解自己。

他將自己之前所有的經歷一股腦地全告訴了卓琳,怎麼樣到法國又到蘇聯學習,怎樣回來又參加國內的革命鬥爭,還有在中央蘇區和長征的革命經歷...一點也沒落下。

經過一番了解後,卓琳發現鄧小平並不像之前自己以為的那樣,他不是沒文化,而是有知識有理想有抱負。卓琳也是一個乾脆利落的人,她想,既然他還不錯,那就結吧。

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別出風頭 - 天天要聞

1939年秋,延安楊家嶺毛澤東居住的窯洞前,舉行了一場極為簡單卻又熱鬧非常的婚禮。

這場婚禮有兩對新人,鄧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許明。

婚宴的酒席沒有山珍海味,平常吃的什麼,酒席也吃什麼,只是較平常擺盤更講究一些。新郎新娘更沒有西裝革履、婚紗披身,只是簡單穿著滿是補丁的八路軍軍服

雖然婚禮簡陋,但在喜慶氛圍的烘托下,一切都看著那麼煥然一新。大家坐在用木板搭成的簡易桌子上,推杯換盞,一杯又一杯地給新郎官灌酒,明朗的笑容洋溢在每一個人的臉上,大家都為這兩對新人感到由衷的高興。

這場婚禮,既是對兩對新人的祝福,也是對幾日後即將奔赴前線的戰士們的踐行。

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別出風頭 - 天天要聞


  • 同甘共苦,攜手前進

幾日後,卓琳跟隨鄧小平一同趕回抗日前線太行山

出發之前,組織上曾找她談過一次話,告訴她:「你的任務就是要把鄧小平照顧好。」卓琳牢記著這句話,這一句話,一記就是58個春秋。

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別出風頭 - 天天要聞

從1939年跟鄧小平結婚後,卓琳就一直緊跟鄧小平的步伐。

她跟著鄧小平轉戰太行山,度過抗戰時期反「掃蕩」的艱苦歲月;解放戰爭中,又隨劉鄧大軍過黃泛區「千里躍進大別山」,到「三大戰役」打過長江去,直到1948年向西南進軍;後來戰爭平息,她也依舊一步不離地照顧著鄧小平。

在出發趕往太行山一二九師師部駐地的路上,鄧小平總是沖在前頭,親自確認前方是否安全,也總是不厭其煩地把路上可能發生的危險一一告訴大家,教大家隱蔽和不得不交火的辦法。

安排好一切後,鄧小平才會叫上卓琳:「跟我來吧。」

就這樣,部隊一路上風餐露宿,時時刻刻警醒著日軍的掃蕩。卓琳也在鄧小平的保護下,與部隊一起有驚無險地上了太行山。到太行山後,劉伯承見到這對新婚夫妻,幽默地打趣道:

「歡迎卓琳從延安的『娘家』嫁到太行山的『婆家』來。」


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別出風頭 - 天天要聞

而鄧小平千里護妻的故事也成了太行山的一段佳話。

行軍途中十分艱苦,但卓琳從不叫苦,很難想像一直與書為伍的她是怎樣適應了艱苦的軍隊生活。為了儘快並安全地到達目的地,部隊總是日夜不停地趕路。日軍進山掃蕩時往往會走大路,為了不與日軍碰上,部隊只能挑著些小路來走。

而夜裡行軍對卓琳來說是極為困難的。

有一次,卓琳的眼鏡不小心打碎了,為了不耽誤部隊的行軍速度,卓琳不得不請求走在她前面的同志幫忙,讓她在頭上纏一圈白布。黑夜裡,前面的白布成了一個白點兒,白點兒高了就是上坡路,白點兒低了就是下坡路。卓琳就是這樣一路摸索著走完全程的。

後來卓琳回憶起這一段往事時,不無感慨地道:「夜行軍的時候,我簡直不知道自己是睡著還是醒著。那時候我就想,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找一個平坦的地方好好睡一覺。」

在抗戰期間,卓琳生了三個孩子。只是行軍途中危險重重,根本無法帶著孩子一起走,卓琳含淚將孩子寄養在老鄉家中。這對卓琳來說,是行軍路上最為痛心的考驗。

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別出風頭 - 天天要聞

1941年,卓琳在河北省涉縣赤岸村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孩子:鄧琳。

可初為人母的喜悅還沒持續幾天,卓琳就不得不將才7天的小鄧琳寄養在老百姓家中,強忍母女分離的傷心,頭也不回地隨部隊走了。

一年半後卓琳再次見到女兒時,鄧琳又瘦又小,身上的衣服又臟又破,像個小叫花子。只是老鄉家中生活也十分艱難,卓琳摟著女兒哭得泣不成聲。好在後來託人把女兒安全送回了延安,鄧琳在延安保育院過了好幾年。

1944 年和 1945年,在戰火硝煙之中,卓琳又先後生下兩個孩子:鄧朴方和鄧楠。

彼時卓琳常年奔波,身體總是補充不上營養,她竟是一點奶水也沒有。卓琳看著孩子餓得嗷嗷直哭,十分難過,只是戰事吃緊,倆孩子和鄧琳一樣被寄養在老鄉家中。直到1945年10月在武安縣安頓下來,才把三個孩子接到身邊,一家五口終於在一起過了個團圓年。

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別出風頭 - 天天要聞

艱苦的鬥爭環境,讓卓琳從一個富家小姐真正蛻變成了一名無產階級革命者。


  • 做鄧公身後的女人

1952年,鄧小平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7月,鄧小平一家遷到北京。

也是在這時,鄧小平要求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言行要謹慎。」

卓琳本身也不是十分愛出風頭的人,就做起了鄧小平的秘書。

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別出風頭 - 天天要聞

鄧小平主持中央書記處工作的時間長達10年之久,這10年間,卓琳一直兢兢業業地做著秘書工作,每每登記好鄧小平閱讀後的文件後,她就會坐著三輪車送到中央辦公廳存檔,行事乾脆麻利又樸素。

鄧先群(鄧小平妹妹)這樣評價她:「大嫂這個人從不給大哥添亂,就做好她的本職工作。」

鄧小平逝世前的最大遺憾是沒能親眼看到香港回歸祖國,1997年7月1日,卓琳特意出席了香港回歸盛典,彌補了鄧小平的遺憾。

2009年7月29日,卓琳因病醫治無效,於12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值得一提的是,生前卓琳還簽了角膜捐獻志願書,也一直告誡子女自己死後不要給國家添麻煩......

1952年鄧小平調到中央,特意交代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別出風頭 - 天天要聞


  • 結語

從雲南一路到延安,從學生一路到革命戰士,從與鄧小平相識到結婚再到共度風雨五十八載,卓琳的一生歷經波折卻又美滿幸福。

鄧小平同志和卓琳同志的婚姻,是幸福圓滿的、是相濡以沫的。

最後,以英國前駐華大使理查德·伊文思在1990年出版的《鄧小平傳》中的一段話做結尾:

「鄧小平於1939年7月參加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後不久,與他的新婚妻子叫浦瓊英(後來改名卓琳)結婚……她從來沒有要求在政治舞台上發展,她只是專心待在家裡,照顧她的丈夫,養育她在 1940 年到 1952 年為鄧小平所生的 5 個子女。」

這位站在偉人身後的女人,值得敬佩!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 天天要聞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兩岸關係一直是個敏感話題,尤其是「統一」這事兒一提起來,大家的耳朵都豎得老高。對此,台灣省84歲的前「監察院長」王建煊跳出來,拋出了一些關於統一後台灣叫啥名的看法,搞得網上網下議論紛紛。歷史咋回事兒?台灣跟中國大陸的關係,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 天天要聞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改革開放後,商鞅、秦國遭到了全方位的抹黑,好事者甚至發明了「秦制」這個概念。在他們看來,中國落後的根源就是商鞅,就是秦制。秦制反民主、反自由,所以導致了落後,商鞅罪大惡極,竟然還寫了個《商君書》,提出「馭民術」,教君主們怎麼進行愚民,簡直十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 天天要聞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據法新社5月1日報道,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巴西的伊娜·卡納巴羅·盧卡斯4月30日去世,享年116歲。美國老年醫學研究組織和「追求長壽」組織稱,現在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115歲的英國薩里居民埃塞爾·卡特勒姆。「活到100歲,健康又長壽」,這是許多人嚮往的目標。長壽不僅取決於基因,更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大量研究已...
曹縣莘冢集村 - 天天要聞

曹縣莘冢集村

宣統二年地圖莘冢集村位於曹縣城西北8.2公里處。聚落呈正方形,東西、南北長約500米。全村總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3公頃,總人口6000餘人。屬青菏辦事處。莘冢集村有夏莘國莘仲君墓,明朝初年,名為伊尹耕莘太平寨。明朝中期成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