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林徽因和金岳霖在昆明別墅同住5個月,梁思成:我不擔心

2025年04月11日23:43:04 歷史 1113

民國時期,林徽因是一位出眾的才女,與丈夫梁思成一起被視為才子佳人的典範。鮮為人知的是,有一位名叫金岳霖的學者,對她懷有深深的傾慕之情,三人的故事也成為一段佳話。

1946年,林徽因和金岳霖在昆明別墅同住5個月,梁思成:我不擔心 - 天天要聞

1930年,經由徐志摩的介紹,35歲的金岳霖來到林徽因的家。金岳霖初見林徽因,便被她的魅力吸引,儘管林徽因已步入婚姻的殿堂,成為人妻人母,這並未能阻擋金岳霖心中情感的涌動。

金岳霖對林徽因的深情,沒有因她的婚姻狀況而有所動搖,選擇將愛意深埋心底,以摯友的身份默默陪伴在林徽因左右。為了這份守護,金岳霖甚至遷居至梁思成家的後院,與林徽因比鄰而居。

那段日子裡,林徽因、梁思成與金岳霖三人相互扶持,更在餐桌旁共享每一餐,每當夕陽西下,三人圍爐而坐,談笑風生。

1942年,林徽因等人為了避難,前往四川李庄。當時,林徽因的身體每況愈下,病痛折磨著她,使她失去往日的神采。金岳霖見狀,心中滿是憂慮與不舍,決定追隨林徽因的腳步,來到這個偏遠的小鎮。

為緩解林徽因的病痛,金岳霖親自操持起養雞的活計,飼養十幾隻母雞。每天清晨,金岳霖便收集雞蛋,隨後將這些雞蛋端到林徽因的床前,看著她一點點地品嘗。

1946年,林徽因和金岳霖在昆明別墅同住5個月,梁思成:我不擔心 - 天天要聞

1946年,林徽因的身體日漸虛弱,在摯友張奚若的關懷下,獲邀前往昆明靜養。得知這一消息的金岳霖,在張奚若居所附近精心挑選並租下一幢別墅,親自布置,只為給林徽因一個溫馨舒適的康復環境。

在昆明的這五個月里,金岳霖幾乎寸步不離地陪伴在林徽因身邊,特意聘請細心的女傭來照料她的日常。

金岳霖自己則每天為林徽因讀詩解悶,陪她聊天散心,儘力讓她感受到家的溫暖。不僅如此,金岳霖還邀請昔日的朋友前來別墅相聚,為林徽因帶來外界的溫暖。

面對外界關於妻子林徽因與金岳霖共處一室的種種揣測,梁思成沒有絲毫動搖,以一種超乎尋常的大度回應:「老金和她住在一起,還給她雇了女傭,請了當地最好的醫生,她得到了老金很好的照顧,我對她沒什麼可擔心的。」

1946年,林徽因和金岳霖在昆明別墅同住5個月,梁思成:我不擔心 - 天天要聞

梁思成深知,金岳霖對林徽因的情感,雖深厚卻純粹,那是一種超脫於愛情之外的深厚友誼。梁思成相信,金岳霖作為一位光明磊落的君子,絕不會跨越那條不可逾越的界限,去破壞他們夫妻的關係,給予金岳霖充分的信任與尊重。

昆明別墅的時光雖短暫,但卻成為林徽因、金岳霖與梁思成之間情感升華的重要節點。金岳霖對林徽因的情感,猶如細水長流,始終如一,不求擁有,但求守護。

命運弄人,儘管有梁思成與金岳霖的深情守護,林徽因還是在1955年永遠地離開這個世界。金岳霖聞訊,悲痛欲絕,淚水在眼眶中打轉,最終化作無聲的哭泣,那份深情成為金岳霖一生未娶的堅守。

多年後,金岳霖突然在北京飯店籌備一場聚會,邀請一眾老友共襄盛舉,此舉讓眾人頗感意外與好奇。當賓客滿座,金岳霖開口:「諸位,今日我們相聚於此,不是尋常之宴,是為了紀念林徽因的生日。」

1946年,林徽因和金岳霖在昆明別墅同住5個月,梁思成:我不擔心 - 天天要聞

此言一出,四座皆驚,隨後是深深的感動,老友們眼中閃爍著對林徽因無盡的追思。這一切,也深深影響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視金岳霖為「金爸」,在金岳霖晚年時給予他無微不至的照顧。這份情感的傳承,溫暖金岳霖的晚年生活,讓梁家與金岳霖之間的情感得到延續。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著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
梅國強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梅國強同志逝世

湖北中醫藥大學7月7日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傷寒學泰斗、國醫大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獲得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湖北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梅國強同志因病於2...